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创新研究

2020-12-22郝辉辉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郝辉辉

(焦作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手工艺得到保护,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进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上,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地市都建立了线上线下的发展模式,在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非遗网上申报流程和相关的宣传活动上也日益成熟,线下也建立了非遗文化实体展示店,体验馆等,广东省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走在我国发展的前列,2019年11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通过《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拟定了29条详细的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广东在非遗保护上已经着手开始制作互联网慕课、非遗微课等新形式进行传播,在全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非遗工作保护力度仍不够,在新媒体时代下需要更多的传承形式,顺应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更好的传承。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我国从2001年就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截止到2013年,中国已有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从2008年起,就施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于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2011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法律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流程制度进行了规范和保护,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也将于2020年3月1日正式执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面,各地都结合地区优势进行大力发展和创新,出现了如“非遗步行街、非遗美食广场、非遗达人秀、非遗工作坊、非遗创意园区”等,河南在国内率先建成首家非遗体验馆,非遗建业足球小镇,都在不断研究非遗发展新模式,另外仍有分散在各个地方或尚未整理入卷的非物质文化民俗。这些博大而厚重的民俗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新发展方面,作者比较认同非遗专家刘托的观点,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非遗纵向的历史沿革,二是横向的发展演变。只有清晰捕捉到非遗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体现出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精神价值、文化魅力。以浓厚的非遗文化为资源优势,带动区域文化的创新,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纵向的历史沿革方面,是在现存的非遗发展状态,只有清晰的认识到非遗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才能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它,纵向的演变也就是向深处发展,利用有效的手段、技术和方法,进行传承和创新,国内众多的非遗专家或人才对非遗的发展都提出来创新,其中张肇达在“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为主题的峰会上说到非遗发展应当有效进入市场,让非遗产品成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价值的流通商品,并与市场发生良好的互动,相互推进,成为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力量和原动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吴南也认为,非遗的创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手工艺的观念创新,二是产品设计与思想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关注。

2 新媒体时代下的非遗数字化发展创新研究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从空间上来看,“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也就是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来说的,它具有传播面更广,传播更快,传播更及时,俗话说:“一机在手,要啥都有”说的都是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必须借助新媒体时代的沟通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2.1 非遗线上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都在借助网络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它突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开放、便捷、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教育部等11个部门也提出到2020年,线上教育要覆盖全国所有城市,规模更加完善,体系更加健全,应用范围要更加广泛,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各种慕课或在线教育正在普及,在今年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的影响下,全国推广教育要停课不停学的形势下,各在线教育平台纷纷而至,线上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优秀的资源得到全国人民的共享。学习通的直播和网络平台、钉钉app、学习强国app、腾讯教育在线、音乐专业的央音在线、声乐app戴你唱歌、声乐app美声之林等各个专业、各个行业都有线上教育的资源和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需要建立线上传承模式,对非遗专业进行归类和汇总,成立特色品牌进行推广创建非遗app。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可与教育部门相结合,出台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鼓励各地教育部门进行大胆创新。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创建学校教学体系配套的非遗课程,对青少年进行普及推广。比如: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公共选修课、全国非遗传承人资格证考试、非遗XX特色专业研究等等,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才不至于失传,国家或地方也可集优势资源建立非遗慕课或者和借助各大直播平台直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大的传播。

2.2 非遗数字化发展创新

数字化发展是一种新兴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媒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业务相结合的模式,着力打造智能化运营和数字化创新两大核心数字能力,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优势,是一种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在2019年12月12日上午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会长、原二炮部队副政委程宝山发表了“非遗传承靠什么”的问题的演讲,最终得出非遗的传承更多在于新的互联网技术应用等。数字化发展是所有行业发展的趋势,只有精准化的服务、掌握各种精细化的数据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在改造传统业务模式,强化核心业务的同时,培育新业务增长点,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如能引进新型的技术手段,各地应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资源,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找到非遗发展的突破口,创建非遗大数据产业公司,非遗大数据投资公司,针对客户的关注度、兴趣度、市场运用、产业价值投资等对已有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建模,通过AI、算法等方式进行有效管理及挖掘,致力于给每个用户呈现更“精准”的选择,找到人们的需求,细微服务可能对非遗文化创新发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 建立“互联网+非遗”工程大数据产业园

3.1 “互联网+非遗”的功能园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文明印记,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传承的优秀文化,互联网是新媒体时代的先进工具,非遗结合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增加与人的交互,增加人们的多方位的感受,国内现在的尖端技术4D电影技术,它是在人们戴上3D眼睛观看电影技术上,在影院增加系列身体体验比如刮风、闪电、振动、雷雨、喷雾等技术,形成某种与画面像匹配的表演形式,这种以人为本的快乐体验能产生更大的市场推动力,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非遗的创新发展应借鉴4D影像的技术,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大胆创新。全息投影技术目前是全球最先进的影像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到7D全息立体投影,作者在周杰伦音乐会上曾看到,周杰伦利用4D全息投影技术现场和邓丽君进行对唱,画面十分逼真,犹如真人在场。这种技术是将新型的视频素材、影像和周围环境模拟仿真形成4D或5D的立体影像进行投射,她给人更加全面的视觉感受,立体全方位的印象呈现,更能加深人们主观印象,在“互联网+非遗”工程中引进4D影像技术,建设4D或5D非遗影像功能厅,对区域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在功能厅实现人机互动,以非遗为研发对象,实现历史文化的穿越,可能带来更多新的创新。

3.2 建设“互联网+非遗”的产品研发

在新时代媒体的环境下,网络的传播甚为广泛,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可研发电视剧、电影或娱乐节目,以非遗文化为素材,进行大胆的借鉴和创新,非遗文化线上图书馆、非遗论坛、非遗贴吧等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工作中来,去认识非遗才能更好的传播。广东省从2015年就开始重视非遗的物联网发展,建设非遗app,将更多优秀的、传统的手工艺进行互联网宣传,在旅游景点增加非遗创意纪念品,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等,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非遗文化做大做强推向世界。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是人类文明留下的宝贵财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面临消失的风险,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难题,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在互联网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浪潮中,让非遗乘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列车,让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为新时代人们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