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改视角下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2020-12-22陈光臻
陈光臻,汪 娟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6)
自2015年12月3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以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成为全国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形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是职业院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也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的主要任务之一。课程是诊改工作的重要内容,树立现代课程质量文化建设是课程诊改的题中之义,也是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党中央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基础工程来抓,这足以彰显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本文以高职思政课为例探讨诊改背景下课程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1 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概念界定
质量文化最早由美国的约瑟夫·M·朱兰(Joseph M.Juran)针对企业质量管理提出来的,被表述为:“质量文化是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思维的背景。”质量文化起初是源于企业文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质量文化即指企业、社会、政府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系列比较稳定的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行为和质量意识。
随着质量文化研究与实践的逐步深入,质量文化概念被引入与应用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我国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刘德仿提出,他认为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制度规范和质量意识等因素的综合。本文采用大多数学者的最新观点,认为高校质量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质量生成与质量管理的教育理念、价值意识、文化传统、行为习惯等所有精神活动以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因此,质量文化既是抽象的思想意识,又是具体的物质形态。高校质量文化概念的提出与发展,适应了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高等教育的办学需要,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走向新常态。
高职课程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是高职课程文化的一部分。根据质量文化、高校质量文化概念和内涵的进化和演变,结合当前高职思政课建设实际,本文将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理解为国家、社会、学校在长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行为、质量意识,及其物化形态的总和。思政课质量文化的建设依赖于质量文化体系的完备,依赖于质量文化体系各因素的协同作用。思政课质量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思政课质量文化生成的各个因素,并将长期地稳定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保证思政课质量的软实力。
2 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现状
自国家提出内涵发展道路之后,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高职院校逐步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型。自教育部提出诊改工作以来,质量文化建设开始引起高职教育关注。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并结合对部分高职院校的现实考察,总体上看,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多方面问题。
质量文化意识整体落后。受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官僚行政体制、高职办学体制等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在质量文化意识上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停留在规模发展、片面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上,现代质量意识落后,表现在:有些院校管理者得过且过,满足于维持现状,对职业教育发展、院校发展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即使在诊改背景下,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机构,也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没有质量文化建设的清晰理念、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有的院校有一定的质量文化意识,但却不能紧密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区域特点、办学实际,不能形成质量文化的品牌化、个性化、实效化。
课程质量文化理念模糊不清。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的课程质量文化形态。随着全国高职院校诊改工作的推进,质量文化在高职院校逐渐建设起来,但质量文化建设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程。在课程诊改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对诊改理念理解不透,对诊改文件研究不够,而是以先行先试院校的相同课程的诊改为模板,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违背诊改初衷,实效性大打折扣。
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办好思政课,是高校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事实上,长期以来,大多数高职思政课被忽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文化、重专业轻思政、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明显,甚至导致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认为思政课并不重要的现象出现。虽然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思政教育文件接二连三,对思政课建设提出很多规范性、指导性文件,但不少高职院校往往只是负责文件的层层传达,以文件对文件,把重要性挂在嘴上却没在心里,思政课程建设收效甚微。
3 诊改背景下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性质和使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都不断对思政课提出了要求,高校如何基于自身实际完成使命担当,这些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在诊改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内部控制系统分析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
3.1 管理者是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
按照亨利法约尔在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在内部控制系统中,高职院校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在思政课质量文化的建设中起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功能。高职院校管理者的质量文化理念、建立的质量文化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对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有着决定性作用。
3.2 教师是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在课程质量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思政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政课质量文化的具体建设者、践行者、宣传者、传播者,教师的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行为、质量意识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情感、行为和结果,对课程质量文化的建设起着主导作用。
3.3 学生是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因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课程质量文化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整体性等主体性品质,在整个质量文化和思政课程质量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终究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学习意识、学习成效是思政课质量文化的最终展现和最终评价依据。
4 诊改背景下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质量文化建设应该早于诊改工作,诊改是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评价方式和手段,对高职质量文化的建设起着评价和督促的作用。因此,研究诊改背景下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不能离开质量文化建设的大前提、大背景、大环境。从课程质量文化生成的主体性角度看,诊改背景下高职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管理者、教师、学生三个层面。
4.1 管理者努力构建完备的科学的思政课质量文化体系
高职管理者必须以实现自身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前提,以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先进质量文化为借鉴,深入理解现代质量文化内涵,牢固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理念,增强现代质量文化意识,以诊改为契机,重新评估、科学制定质量发展战略,加强和优化质量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确立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健全质量标准、质量程序、质量规范、激励机制等质量管理体系,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探索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从而规范、约束、评价、监督和激励质量文化建设,规范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行为,以文化引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思政课、思政教师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认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全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积极主动为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形成全校全体成员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4.2 思政教师不断提升质量文化转化能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以“六要”为基本遵循。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真学、真懂、真讲、真用,自觉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基本原则就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其基本方法就是“八个相统一”。
从具体实践看,思政课教师的课程文化建设主导力体现在教师在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团队、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改进等方面的主导力、整合力、开发力等。通过思政课教师在课程建设、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发挥,实现铸魂育人。在“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理念下,不断强化各部门、各课程、各环节的协同效应,全体教职员工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各守一方土,各守一段渠。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人有责,其他教职员工都须向思政教师一样自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能力,都主动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4.3 充分尊重学生思政课质量文化建设价值主体地位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学说,其最终价值取向即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也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思政课要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观点下,学生主体是主客体关系的建立者和推动者,既非本体论视野下的先验而一成不变的主体,也非认识论视野下的机械而形而上学的主体。思政课应以实现价值作为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终极目标,教学中不断转换师生的主客体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人性发展和肯定学生人性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在主体作用发挥和主体价值实现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获得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和思想政治成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外化表现,也是高职思政课成效的重要呈现。因此,高职院校管理者不断把握发展新趋势、完善教学环境与条件,教师不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对思政课主体参与度,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度融合。学生在主体性教育、主体性管理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自觉树立远大理想抱负,不负韶华、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