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2020-12-22曹霞
曹 霞
(江苏省盐城工学院后勤服务集团 224001)
推进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应有之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理论强调民主观、社会观、法治观,在具体事务上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借鉴国家治理体系相关理论来加强对高校后勤治理工作的创新,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高校等多元主体间的关系,满足广大师生对美好校园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引入搞活理念、协同理念、人本理念、党管一切理念,从高校后勤治理市场化、精细化、人性化、规范化层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高校后勤治理体系发展历程回顾
从高校后勤治理体现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承包为主的经营管理方式。顺着国家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主线,高校后勤管理也从最初的“国有制”走向“市场制”。但因改革动力不强,各高校在自发探索中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管理。如由后勤经费实报实销转向年度定额承包方式;由单纯行政管理机制转向部分经济核算制的半企业化管理方式;由行政管理手段转变为按劳取酬绩效管理方式。第二阶段,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为主。自高校扩招以来,由国务院组织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性政策,来鼓励更多的高校后勤部门,转变管理机制,引入企业化运行模式,为高校后勤治理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以市场化探索为主要方式,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入自我调整的发展状态。随着高校校园服务供需矛盾的加剧,各高校纷纷探索不同形式的市场化管理路径。如引入后勤集团化管理模式,以独立法人成立公司,实施市场化运行管理,提升了高校后勤管理效益。企业入驻型模式。考虑到高校后勤管理力不从心实际,借助于社会化企业,对高校后勤工作实施委托管理,高校后勤行政部门,着重从组织、评估、监管等方面,来提升后勤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另一种是徘徊型模式。因部分高校改革机制不彻底,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市场化模式引入不完全。如有承包合同形式,也有购买服务方式,因各方摩擦较多,导致后勤管理效率不高。高校后勤治理体系建设,本身需要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制度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明确权责,按制度、规程办事,提高后勤治理效能。
二、当前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突出问题及表现
以构建现代化大学治理体系为特征的新时代,对于高校后勤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在打造美好大学校园实践中,高校后勤治理体系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高校后勤治理体系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东部高校与西部高校、南方高校与北方高校、大城市高校与中小城市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甚至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型高校之间也存在不平衡问题。在主体表现上,社会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性、区域性高校后勤协会、伙专会、寓专会、物专会、绿专会等组织蓬勃发展,相关标准、规章制度更趋完善。但与之相比,政府在政策调控、法治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滞后,导致后勤保障机制缺失活力。在高校后勤管理内部,风险小的服务项目,如安保、物业、卫生、快递服务获得较好发展;对于食堂、公寓、校园绿化等项目,社会化推进不足,在服务教学、科研等领域的仪器设施、智慧校园等方面,社会化推进较为谨慎,影响高校后勤治理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高校后勤部门在服务教学、科研、师生等方面,高品质服务显得供给不足。从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来看,中低端服务或产品,供给充足;但精细化、高质量服务、个性化服务、特色化产品供给不足。如在校园网络建设、软件服务等领域,还存在不足;学校餐厅功能化设计,学生公寓学习交流活动空间不足,学校图书馆研读环境不够,对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模式无法高效满足。另外,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育人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社会化进程中,因逐利性而淡化育人职责,忽视育人目标,缺失育人思路等,都反映出高校后勤部门自身管理理念不开放,对市场化治理模式认识不到位。
三、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遵循要求
治理理论是对传统管理方法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立足公共管理学视角,坚持政府与社会共享基点,突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互促。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要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顺应高校改革实际需要,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遵循三点要求。第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立足点,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领导,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第二,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思路。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作为根本方向,立足高校后勤工作,健全行业标准、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政策法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风险管控,提升服务质量。如在后勤用人制度上,盘活机制,实现行政、市场、社会多元融合;加强法治与德治相携统一;构建共治同心圆。第三,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高校后勤治理现代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想,创新意识,解决后勤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坚持调查研究,充分联系地区、高校实际与差异性,从顶层设计上,做好政策条件细化、先行试点相结合,确保后勤治理工作持续发力,稳步深入。
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路径
从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来看,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从市场化经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治理四方面来推进。第一,秉承开放搞活理念,引入市场化机制,来实现高校后勤资源合理化配置,提高后勤治理综合效能。市场化经营,要结合高校教育改革,围绕教育管理与育人实际,充分挖掘校园市场潜力。如以市场换资源,以市场换项目,以市场换投资,以市场换服务等实践举措,将行业成熟的标准、规范,优质的企业和资本,专业化的人才等引入到后勤治理体系中,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治理,实现高校由“自己服务”向“购买服务”与“自己服务”相结合模式的转变,通过搞好理念,最大化地提升后勤部门的专业化治理水平。第二,坚持协同理念,推进后勤工作高效化、精细化管理。后勤治理体系的构建,要从具体事务管理中,引入工程化布局、项目化实施、事业化推进理念,明晰岗位职责,细化分工,健全管理制度,强调操作规范,实现管理智能化监督。如引入现代网络技术,以智能化网络为依托,推进高校后勤智治、法治、德治、自治的融合,真正将小事做精细,将实事做到位,确保后勤各个部门、各管理单元精确、高效、协同运行。三是坚持人本理念,着力构建人性化服务体系。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关注人的自主性、主体性发挥。当下,高校后勤部门,要将立德树人与人文校园建设统合起来,要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为导向,将“规范严管”与“合理疏导”结合起来,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结合起来,将“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结合起来,充分扩大、尊重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人格权,优化后勤服务问责制,简化后勤服务办事流程,从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文化育人环境,让广大师生获得幸福感、满足感。第四,贯彻党管一切理念,促进后勤治理规范化发展。依托国家治理体系实践,从高校后勤治理现代化上,要落实高校党委工作指示,积极推进高校后勤各个部门间的协同与合作,特别是在后勤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中,要以后勤党委为主线,从政策出台、制度创新上,为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营造基本环境。同时,加强后勤软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把握政治关、育人关、廉洁关,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打造。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却体现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引入市场激励机制、社会组织管理方法,来提升高校后勤工作效率和综合效益。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并进步伐,鼓励社会、行业组织的快速融合,改善高校后勤保障条件,需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深刻认识到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长期性,要从问题入手,化解难点,抓好市场培养,抓好政策引领,抓手顶层设计,以高校后勤为战场,全面提升后勤治理现代化工作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