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
2020-12-22林昌榕
林昌榕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石狮 362700)
引言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化,发挥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领军作用,有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发展。民办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部分,着力于培养当前时代发展环境下,能够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的创新创业人才。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高校双创教育逐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之后,国内公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社会培养及输送了较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然而,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却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如何深化改革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民办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效,进而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1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民办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型及进化,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由传统的教学型转而向研究型最终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然结果。与公立高等院校相对比,国内民办高校在较多方面存在一定劣势,例如,生源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受社会的重视程度不高,其创新创业教育通常会在构建初步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公立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然后再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及优势之处,进而形成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尽管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水平及生源结构相对较低,但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只有公立高等院校才能顺利开展的。民办高校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为培养新形势下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较大助益。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学生通常具备较为明显技能特长优势,在社交能力、交际能力方面较强,思想较为活跃且非常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这些特质恰巧是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民办高校学生中,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占据很大一部分,当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时,其需要的资金支持及积累要明显具备更强的优势。此外,受社会认可度低的影响,许多民办高校学生有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且压力要明显高于公立高校学生,在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有助于缓解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为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更大契机。总之,民办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具备较为明显的可行性条件,基于此,民办高校应与时代发展环境相适应,在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其与各专业课程教育实现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
1.2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充分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面对日渐严峻的竞争环境,企业对不同的专业人才有了更高要求。民办高校作为培养技能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重要阵地,深化开展创新创新业教育,对于提升民办高校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实践应用能力有着较大助益,有助于帮助社会及企业培养及输送更多专业水平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民办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无论是从长远角度还是短期角度均有着不同层面的好处。从短期角度来看,可以有效改善就业市场中各企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尴尬境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而从长远角度来看,民办高校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就业市场人才质量水平,其人才素质结构能够得以优化,为当地经济及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因此,我国民办高校在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应巧妙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特点,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之处,将其与院校自身的长处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构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将其更好的贯穿于民办高校教育体系当中。
2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
2.1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自21世纪出在我国正式启动之后,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被应用于公立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闽南理工学院在近年来不断深化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然而,在此过程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一味的照搬公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并未将能体现闽南理工学院办学特色。尽管闽南理工学院与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训活动等仅侧重于创办企业的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致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效果受到不利影响。例如,闽南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的SYB课程,主要通过较短时间的集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仅仅只是了解SYB的相关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以及如何将其在进行合理实践应用,其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2.2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笔者与闽南理工学院的校领导进行访谈之后发现,闽南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负责人主要是辅导员或进入职业阶段时间不长的教师。这些教师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等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不匹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效果不理想。同时,受民办高校体制的影响,教师很少有进入企业岗位顶岗实习的机会,对于行业内的前沿知识及技能不太熟悉,其工作重点主要倾向于科研及教学。闽南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缺乏良好的生存空间的情况下,通过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实效性由此受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闽南理工学院的部分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由于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片面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更深层次的内涵,仅仅只是为了配合相关政策而进行课程教学,部分教师应用的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过于依赖理论知识讲解,学生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活动机会有限。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与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建设不够重视有着很大关系,造成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受限。
3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路径及方法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只是就业教育,而是属于终身教育范畴,其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就业,更重要的是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种素质教育,不追求眼前的功利,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人生理想的实现。尽管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要相对较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不断探索中也逐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新思路,为我国民办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借鉴价值。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及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应充分结合新时期的市场发展环境及自身的学科建设情况,针对适合不同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设计,使其既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又与院校办学特色及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构建一套“民办高校自有学科课程+校企合作技能课程+校企合作人企实训”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民办高校可以充分深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教学,以此构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新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啊,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精准把握,可以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对于第二课堂,民办高校应充分将其优势之处于第一课堂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学生社团实践活动、跳蚤市场、创新创业大赛等,都可以作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多元化实践予以校验。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创客园”、“创客街”、“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提供一定助益。这也是未来阶段民办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之处。
3.2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的支持。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投入必须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匹配。为此,民办高等院校可以充分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强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帮助教师能够对新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与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各类企业的专业知识水平高、技能能力强的人才或专家参与到专业课程当中,并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贯穿于其中,以此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此外,“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提升教学实效以非常有利,民办高校可以定期派遣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学习,通过掌握行业内最为前沿的知识及技能,将其带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当中来。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同时伴随着我国大众教育的普及、大学扩招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持续,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高等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民办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通过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有助于通过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为促进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奠定必要的人才基础保障。民办高校以其特殊的优势之处,构建新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非常有必要,未来阶段,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以此为地方经济发展及人才资源输出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