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榜样大学生教育

唐 君

(湖南科技学院人事处,湖南 永州425199)

伴随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同时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也影响了大学生对榜样选择,单一性的榜样教育受到挑战,生命力、影响力也日渐式微。

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呈现出开放程度高、个体意识强等特点,他们对成功的需求更加强烈,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对社交的需求更加广泛。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的榜样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如下特点:

1.1 榜样形象的内容更加广泛

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观察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大多数人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榜样”是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信息量的增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播载体增多,当代的榜样形象不仅仅是70、80年代的雷锋、张海迪、邱少云这些比较单一的传统先进典型人物,内容更加广泛,时代的先进人物、明星偶像、影视人物角色、身边的同学、市民街坊等等都能成为榜样教育的中的榜样形象,由之前理想化的“高大上”逐步转变成现实化、大众化的“真善美”。

1.2 榜样教育的载体更加丰富

以往榜样教育大多数以课堂教育、理论学习、先进事迹报告会、标语口号、展览、演讲等传统的载体居多,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设备成为了榜样教育的重要载体,新媒体涵盖了新闻推动、人物专题报道、社会评论、社会反响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内容更全面、更客观,受众面更广泛。同时,丰富的榜样教育载体对榜样主体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之前的挖掘事迹、树立典型转变为官方结合民意推选、媒体效应的自下而上的相互联动。

1.3 榜样教育的方法更加多样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多元的心理特征,与之相适应的榜样教育的方法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向互动式的教育方法转变,由校园课堂教学“封闭式”教育方法向校外实践以及体验式教育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转变,由单一的图片、标语“传统式”的宣传方法向利用各类新媒体“现代式”宣传方法转变。总之新媒体时代榜样教育的方法更加多元化,更加突出以大学生为中心。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榜样意识淡化,榜样教育感召力不强

榜样意识淡化首先体现在高校对于榜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高校人才培养的功利化趋势比较明显,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成长。其次,家庭教育中榜样“变形”是榜样意识淡化的另一个表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很少有雷锋、邱少云等典型榜样人物形象,取而代之是“别人家的孩子”,且不说“别人家的孩子”是否有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却道出了榜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变形”“变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也是榜样意识淡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受实用主义影响,他们认为对自己切身利益有用的才会投入时间精力,不注重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

2.2 榜样形象单一,榜样教育认同度不高

受传统榜样教育的影响,高校榜样教育的榜样形象基本上是著名人物,政治家、科学家、英雄式人物等占据多数,讲究政治标准,追求榜样形象的“高大全”,榜样形象被抽象化和概念化,数量不多,类型不够丰富。这类榜样形象与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环境差距较大,让大学生感觉可望而不可及,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认同度也不高,削弱了榜样的教育效果。而高校在树立本校的榜样形象时,将社会道德的认同与推崇作为主要标准,大多还是“品学兼优”的全才式人物,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认同和需求,没有体现榜样形象的层次感,难以对大多数大学生产生吸引力,甚至有的大学生对此类榜样形象在进入社会后的发展前景存有质疑,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2.3 宣传效果欠佳,榜样教育影响力不强

首先体现在榜样教育氛围营造不够。一些高校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整体育人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没有通过多方位宣传手段将显性的宣传和隐形的教育结合成整体的育人氛围。其次是对榜样宣传存在形式化倾向。存在类似学习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简单的将发新闻、挂横幅、贴海报就视同为榜样宣传,在形式上显得轰轰烈烈,但对于宣传内容是否为大学生所接受?宣传效果究竟如何?榜样育人功能是否得到发挥?等这些问题没有深入探究。第三是过度注重包装。很多高校将学生身边的先进大学生树立为榜样,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但存在为了塑造典型而过度包装的现象,夸大、美化榜样形象,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甚至恶意去丑化榜样形象。四是榜样宣传缺乏针对性。高校没有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有指向性地进行定点、定制的榜样“投放”,而大众化的榜样难以引发他们共鸣,导致榜样教育影响力不强。

3 加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对策

3.1 明确榜样教育的功能定位,优化榜样教育的环境

明确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习近平同志在《要善于学典型》一文中说:“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并就如何做好这一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从国家顶层设计的层面强调了榜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要进一步将榜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纳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科学安排,整体部署,引导、鼓励大学生学习榜样。

创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榜样教育环境。新媒体作为新时代的发展产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把双刃剑,新媒体虽然能拉近榜样人物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榜样教育更加形象、鲜活,让受教育者受到榜样的感染和激励,但也有信息混杂、价值多元、偶像泛滥等各类不利因素,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弱化了榜样教育的效果。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结合实际,科学运用新媒体占领榜样教育的舆论制高点,优化榜样教育的生态环境。

3.2 科学确定榜样的树立标准,优化榜样的生成机制

高校榜样教育中榜样除了国家相关行政部门推荐的诸如“榜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人物外,还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和需要树立和培育榜样人物。高校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将时代性、层次性、互动性等几个要素相结合,树立和培育大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的榜样人物。

所谓时代性,即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特点。高校要结合当下大学生的话题热点和关注焦点,挖掘富有时代精神的榜样人物。如大学生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等,可以将富有励志学习、乐于奉献、坚强不屈等个性品质特点的在校大学生或者校友典型人物作为当下学习的榜样。

所谓层次性,即要满足各个层次、各个类别大学生所需要的榜样人物。如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对本专业或者是IT行业的榜样人物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女性大学生对于女性知名人物更有同感,贫困大学生对身处困境奋发向上的事迹更为关注,品学兼优的学生更想了解社会成功人士的故事和经历,因而高校要让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才能更好的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所谓互动性,在树立榜样时要让受教育客体共同参与,充分运用自媒体平台,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形式双向互动。高校一方面可以将拟树立的典型或榜样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形式发送给大学生,发动大学积极参与评选自上而下式的方法。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主动推荐身边的典型参与学校评选的自下而上式的方法。这样确定的榜样典型更具有群众基础,在榜样选树过程当中就潜移默化地发挥了榜样教育的作用。

3.3 整合榜样教育的各种资源,优化榜样教育的效果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榜样教育也应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不断优化榜样教育的效果。

高校榜样教育校内教育主体除学生工作部门以及两课的教师外,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等校内资源一并纳入,通过名人墙、名人雕像、名人格言警句、人文景观建设、课程思政等方式,将榜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深入专业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变教育客体为“主体”,注重引导和渗透,全员参与。校外资源整合就是要联合政府、社会、企业、家长一并开展榜样教育,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榜样教育的全方位渗透。

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整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利用主流网站、社交APP、公众号等线上宣传媒介,发挥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功能,适时调控宣传策略;二是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红”以及各类明星偶像,选取代表性的人物进入思政课堂教学或者是主题班会、辩论赛等线下教育形式,激发大学生参与讨论,有针对性地加以转化和引导,成为榜样教育的有效补充;三是线上宣传和线下教育要加强互动,如思政教师、专任教师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参与到线上的榜样宣传和教育,线下的活动也可以结合线上媒体,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线上宣传形式。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主要侧重在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习见习基地等各类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榜样教育契合点和落脚点,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过程中体会榜样的力量,提升榜样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榜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