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12-22陶春琛杨岚期
陶春琛,杨岚期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隆林各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隆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49%,是广西28个国定贫困县之一。隆林县地处于亚热带,优越的地理条件为茶中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隆林县也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当前,隆林县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与隆林县相比,国内许多茶区开始重视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逐步形成较高层次的茶文化主题庄园,当地通过建设“茶馆”“茶庄园”以及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开展赏茶艺、品美茶以及农家乐等活动促进茶旅游的发展,在当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成效[1]。因此,本文以隆林县茶业、旅游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现状为背景,隆林白毫茶发展前景为基础,探讨如何使茶旅产业有效融合,探究茶旅产业链创新发展新途径,对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茶文化的内涵、实现茶旅文化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隆林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当地脱贫致富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现状:隆林县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考察
1.1 隆林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隆林三冲白毫茶已经成为隆林县的传统特色茶产业之一。全县域下辖6个镇、10个乡,拥有高山生态茶园总面积达4000多亩,茶园面积覆盖了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三冲村。其中在一些偏远地方还出产隆林的野生茶。野生茶资源极为丰富,树龄均达百年甚至千年以上。茶叶年产量2.2万吨,年产值12亿元,主要茶叶品种是传统的“白毫茶”,其中茶农包括三冲村240户,公司茶叶产业涉及带动的贫困户有96户[2]。近年来当地茶叶公司不断扩大生产先后研发出高山绿茶、白茶、红茶等茶产品,在茶叶市场销售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随着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该公司茶叶单一生产发展模式急需向多元化转型。目前,隆林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类别单一、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白毫茶产品市场的扩张起消极的影响,也对隆林县发展茶旅融合产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当地公司和政府要一并努力,转变茶叶的生产模式,提升茶产业附加值。
1.2 隆林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2.1 隆林县以民俗节庆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民俗节庆文化是隆林县特有的旅游资源,如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尝新节、壮族的三月三等,加上各民族特有的服饰和手工艺品,以及隆林背靠云贵两省的位置,融合生态旅游和民俗节庆文化成为了隆林的特色旅游品牌。因此,当地政府每年均会在相应的时间举办对应的民俗节庆。然而政府在商业化、开发程度、受众需求等方面均有明显不足,所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极低,甚至会导致政府赔本。
1.2.2 隆林县特色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相融合开发水平落后
据调查显示,隆林县近10年来在举办盛大的民族节庆活动上的投入总资金超过100万元,虽然活动办得较大、参加活动人士较多但是大多都是本地人庆祝自己的节日,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这就体现出隆林县并没有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相融合起来发展的现状。
1.2.3 隆林县城镇和乡村建设中民族特色尚不够突出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内五个主体民族各有各自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与民族特色,但隆林县在规划和建设中心城区、乡镇、村屯的现状上,并没有添加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元素,大多地方都是千篇一律普通的钢筋混水泥的房子,并没有体现出隆林民族特色这一方面,和其他普通的县城乡村没有很大差别,没有让人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广西偏远少数民族聚集地。
1.3 隆林县茶旅产业融合现状
隆林县拥有浓厚的茶文化资源以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由于模式创新、调查研究程度不足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导致这两种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融合和利用,所以目前隆林县茶旅产业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茶旅融合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
2 问题:隆林县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
2.1 茶业主体培育力度不够
目前隆林县全县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多数为家庭式小作坊或是产值较低的小微企业,茶业主体培育力度不够。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当地茶园建设规模大,但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成本较高,缺乏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资金支持,导致茶叶主体规模扩大收到限制;第二缺乏对茶叶公司的推广和宣传,导致白毫茶知名度不高;第三公司内部结构分散,机制不全。公司与基地农户的关系松散,结构不紧密,远离了“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初衷,在茶叶产品销量势头良好,获利增多时,茶农生产积极性高,从而使公司形成良好的经营效益,反之亦然。
2.2 茶业资源优势没有有效利用
隆林县拥有广阔的茶园种植面积,丰富的茶叶资源,在开发茶旅产业具有资源的优势。虽然目前当地茶叶公司着手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扩建进出茶园交通道路,改善茶园交通条件,提升茶园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但是深度融合做的不够,各项施工计划进程缓慢,缺乏统筹茶旅游与茶产业发展的规划,对茶园观光旅游的开发利用只是人们短暂性休闲、路过型旅游,没有真正去体验和感受白毫茶采摘、品尝、制作的过程,没有体会到白毫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旅游。
2.3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隆林白毫茶的种植主要分布在德峨镇三冲村中,种植面积覆盖整个村域。2019年11月13日,三冲村凭借其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与大自然的美丽芬芳,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像三冲村这样风光旖旎,融合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乡镇,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民俗文化,都属于适宜旅游业与茶业融合发展的优越条件,但茶园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处于群山之间,不便于设立大型平面茶园系统,进入茶园的道路较为蜿蜒崎岖,导致大巴难以进出,许多游客只能选择自驾游,因此制约了大众旅游。茶区中,田块岗坡地较为分散陡峭,茶园结构没有得到合理的优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态茶园的建设还未完善,游园步道未完成建设,娱乐设施少,厕所少,还没有达到景区的基础设施完整配套的要求。
2.4 茶旅茶业开发缺乏政策导向和扶持
隆林县拥有着丰富的茶旅资源,在茶产业方面比如白毫茶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茶园风光、白毫茶品牌效应、茶生产工艺、茶文化活动及各种与茶有关节庆等等。在旅游产业方面拥有形式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自然景观,可以说是开发茶旅产业的优势条件。但是在这两产业的资源上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使茶产业资源与旅游产业资源相互独立发展。政府的相关政策下,对于茶旅产业的综合效益目标认识不足,导致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效果不佳。
2.5 茶旅发展缺乏品牌互动效应
虽然隆林县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雄伟壮观的自然景点,在当地党委、县政府的主导下,多次举办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大多数游客来此观光,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丰富的旅游资源给隆林县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对茶产业的发展仅停留在茶叶产品的生产、销售上面,并没有注重节庆旅游与茶产业相互依托这一品牌效益,缺乏对茶产业深层次价值的挖掘,以及如何把茶文化、民俗节庆活动、旅游景点三者有效结合的探讨。“国内外茶叶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品牌的竞争”茶旅产业发展缺乏国内外的竞争力,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其发展必然受到极大限制[3]。
2.6 缺乏完善服务体系及专业人才
茶旅产业的发展,要求其旅游基地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吃、行、住、游、购等方方面面,由于隆林白毫茶产业基地是在乡村,对于服务体系与设施体系都需有大量专业人才进行管理。目前,隆林白毫茶公司逐渐在培养和引进相关旅游管理或市场营销专业只是人才,但是对于白毫茶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融合正处于初级阶段的角度来说,引进的人才还是远远不足的,对特别是在对把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创新思路方面、充分发挥茶的“产品经济——旅游效益”一体上,更需要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策划管理,才能促进隆林县茶旅产业更好的融合以及未来茶旅产业健康发展。当前,隆林县的专业人才保障方面还是较为缺乏,不管是政府还是公司需要加大在这一方面的支持与投入。
3 对策:促进隆林县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准确定位茶旅产业发展
首先,隆林白毫茶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阔,在公司正确经营下,茶产业不断发展扩大,茶叶产品在区域内取得一定的名气,在茶产品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其次,隆林县茶市开发较晚,进程缓慢,但是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挖掘价值,当地公司和政府应抓住机遇,在发展茶旅产业的同时把当地打造成为茶城,吸引更多茶叶公司进驻茶城,为茶园的创新发展注入资金,使游客在当地游玩的同时不仅能够品尝好茶、感受美景和体会民族风情,而且还能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最后,茶叶在隆林县发展茶旅融合中起到关键的作用。隆林白毫茶,是亚洲唯一能够加工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六大类茶品的茶树品种,具有独特的养生价值,对此进行旅游茶产品的开发宣传,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促进茶产品及其他民族文化产品的销售,而且能够带动隆林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茶旅产业更好更快的融合发展。
3.2 完善茶旅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完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扩建原有道路,对弯道较多的交通线路进行改建,增设茶产区交通线路,使其能够覆盖到整个茶园,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旅游道路。其次,建立茶园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游客购物中心,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宿酒店,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另外在茶园区内分点设立公共厕所和小型商店,使游客能在茶园旅途中有地方可以休息。最后,建立茶园网络信息平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茶园旅游服务中心、观光车集散地等基础设施中,推进旅游信息化体系的建设。
3.3 提升茶产业附加值
首先,打造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茶园。三冲村气候适宜,常年云雾缭绕,公司应抓住机遇,将自然环境与旅游路线进行交叉结合,建造白毫茶观光生态茶园,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其次,促进白毫茶与民俗艺术文化相融合。白毫茶文化与民俗艺术文化产生并涵养于隆林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把白毫茶文化与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建筑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能够呈现白毫茶重视色、香、味、形的审美观念[2],促进民族的复兴以及当地茶旅产业的发展。最后,举办茶文化活动开发特色项目。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包含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例如以茶舞、茶艺等表演艺术,以书法、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诗词、歌赋等语言艺术,茶叶公司可以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开发创新,举办茶艺、茶舞、书法、绘画等形式的表演活动,使游客边品尝茶叶边欣赏中华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举办最美茶景摄影大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吸引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到来,增加游客到茶园观赏的细致性;开设茶叶采摘、制作体验园,在具有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让游客亲自体验采摘茶叶、制作茶叶的过程,增加游客到茶园游玩的乐趣。
3.4 依托品牌,培育茶旅品牌
隆林县发展茶旅产业,可以依托现有的旅游品牌优势,发挥旅游品牌和茶叶品牌的互动效应。一方面在当地政府及党委的推动下,隆林县多次举办“火把节”“跳坡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来体验各民族风情,在国内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隆林县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例如万峰湖、雪莲洞、野猪岭也成为了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成百上千的游客来旅游,具有较好的旅游品牌优势。“通过参加各地、各级的茶叶展览会等各类活动,提升本地茶叶全国知名度,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近几年来茶叶公司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大,先后研发了以翅东为品牌的高山红茶、绿茶、白茶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区,在国内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的占比,由于茶产品凭借隆林县高山生态茶的特色、良好的干茶外形、优异的口感、精美的包装,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茶产业上也具有较好的品牌效应。
3.5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
隆林县茶旅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无论在区域的整体规划建设方面还是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政府重视是推动农业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保障。”因此,政府需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对该产业的融合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抓住“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国家战略的机会,当地政府部门与茶叶公司相互配合,整合隆林县自然景区、茶叶文化、民族特色三方面旅游资源,制定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合理划分茶旅互动发展的空间布局,明确每块区域的相应功能,充分发挥隆林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其次是对茶叶公司给与部分资金的支持,促进当地茶旅基础设施的建设,扎实茶旅发展的基础条件;再者是建立完善茶旅相关地方性规章制度,使茶旅产业在发展扩大的同时能够对商家以及消费者提供法律的保护;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强茶业部门与旅游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交流沟通和互利共赢的工作理念,及时解决隆林县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困难,合力促进茶旅融合的发展。
3.6 塑造宣传推广隆林县茶旅形象
塑造和宣传推广隆林县茶旅形象,首先要牢牢扎实茶文化这一根基,整体包装茶叶采摘、茶具销售、茶艺展示、培训及其他茶文化活动,深层次挖掘白毫茶文化价值,培育白毫茶区域品牌文化形象;其次是要明确隆林县茶旅产业长期发展的目标,设计出能够充分体现自然景观、民俗风情、茶文化这三种元素的特色旅游活动项目,将当地特色白毫茶茶叶融入到项目活动中,这不仅能够推动茶叶市场的扩大,而且对茶旅形象的塑造具有重大意义。最后是将悠久而灿烂的茶道精神、茶艺文化、民族风情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作为隆林县茶旅产业发展宣传口径。拍摄隆林县茶旅产业宣传片、白毫茶纪录片上传至各大互联网平台,通过各种茶事活动不断提升隆林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号召力。
4 结语
隆林县茶旅产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固守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发展模式,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注重整合茶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做到茶业和旅游业完整系统的融合,在茶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茶业规模的扩大,达到两者发展的共赢状态;充分考虑茶园设施的建设条件、茶事活动的主要内容,发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效应、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加大对资金、人才的投入,把茶旅产业融入到农业、交通业及其他相关服务业中,扩大隆林县茶旅产业的辐射范围,促进茶旅一体化发展,进而带动隆林县全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