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策略
2020-12-22刘媛
刘 媛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421005)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衍生出了各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如“互联网+教育”、“微课”、“创客”等等,在“互联网+”时代下,各个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课堂教育中推行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培育出复合型、全能型人才。在“互联网+”时代下,各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创业活动迎来了全新机遇,要让学生成功创业,那么必须要将重点放置到创业素质的培育上,而“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学生的创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特征
互联网+时代引发了生活、生产、工作模式的变革,信息网络媒介迅速发展,上网设备逐渐从PC端转移至电脑端,自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在互联网+时代,创业活动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首先,创业主体更加大众
在2015年,国务院提出“互联网+创新创业行动”,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要求从创新驱动、夯实基础、营造环境、海外合作、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引导支持等几个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在以往,受制于资金、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数量少之甚少,成功者更是凤毛麟角,在网络的普及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创业也从传统的小众化转移至如今的大众创业,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成功率也逐年攀升,毕业后参与创业的人数比例也连年上升。
其次,创业形式更加多元
从大学生角度而言,选择创业是基于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政策支持,根据《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有92%的大学生渴望参加创新创业,涉及范围广泛,涵盖餐饮、销售、科技、智力、服务等方面,大学生创业领域更加广泛,突破传统时代的创业局限,朝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化。从数据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类型包括几方面:第一,互联网+营销类,通过开设淘宝店、微商,或者参与跨境电商的形式来开展网络创业,这类形式受众广泛、成本低廉、回报迅速、可操作性强;第二,智力服务类,即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提供网络信息咨询,为相关人群提供服务;第三,高新技术类产业,即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开发游戏、制作软件、创办网站等等。
再次,创业氛围更为宽松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与创业氛围息息相关,在国家的支持下,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涉及税收、工商、法规、贷款等多个方面。目前,各个高校都予以了创新创业大学生相应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也为大学生提供各类无担保、无抵押信用贷款,解决了大学生创业的各种难题,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
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中的问题分析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机遇和挑战并存,纵观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活动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第一,创业素质还有待提升:素质是实践的前提条件,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尚未全面铺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集中在理论上,对创业素质的培育不容乐观。如今的95后、00后大学生,家境优越、衣食无忧,在创业实践上,经常表现为退缩状态,调适能力、抗压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第二,成功经验难以复制:在创业上,大学生经常会参考前人经验,然而,在互联+加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创业上,也要求求新、求变,复制前人的经验,成功的概率并不大。如美团、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之所以可以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既离不开其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对于大学生群体,要达到这一点,显然是可望而不可即,在创业活动上,少数大学生好高骛远,没有脚踏实地一步步进行,致使创业活动举步维艰。
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策略
3.1 高校方面: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阵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上,要将重点置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上,借鉴发达国家课程体系来构建创业课程。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要选择与“互联网+”时代创业活动相关的教育内容,将其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内容作为主体,面向大众,让每个专业学生,都能够接触到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课程。在教学方面,要拓展思路、创新方式,针对各个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如,针对金融专业学生,在授课时,即可减少金融内容,增设互联网操作相关的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减少计算机操作内容,增加与法律、经济管理相关的课程学习。总之,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从传统填鸭式转化为多元化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兴趣、能力的学生来因材施教。
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除了校内教师外,还要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业、创业者、企业高管等,将其纳入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以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与学生分享、交流心得。对于校内教师,为其提供“走出去”的机会,参与企业真实经营,各个高校之间构建创业教育共享链,将创业教育名师相整合,由高校举办、名师带头、大学生参与,师生共同积累,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高校还要发挥出引导作用,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开展就业观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判断能力,改变以往的“靠”、“等”思想,为心理障碍者提供专门的咨询与辅导。并将就业教育、思政教育工作结合,推行“诚信教育”、“德育教育”,构建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做到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除此之外,高校也要做到与时俱进,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趋势,将各类育人资源整合起来,结合专业课程,提高创业教育活动的普及性、广泛性,将其贯穿至专业育人主阵地,并构建一支专业团队,负责创业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定位,推行“互联网+”教育模式,构建起集齐“招生”、“育人”、“就业”、“创业”于一体的联动机制。
3.2 大学生方面:树立创业意识
大学生是参与创业活动的主体,其意识对于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需要从自身着手,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明确就业形势,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用正确的创业意识来对待创业活动。在创业方向上,尽可能选择自己专业、熟悉区域,思量内外因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当前,大学生尽管有浓厚的创业兴趣,但是在产品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上十分欠缺,对此,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创业培训、创业讲座、创业知识竞赛等,了解市场形势、创业知识,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究中提高自身能力。
另外,创业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对大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全方位考量,大学生创业者要坚定创业态度,树立创业定力,树立正直、守信的职业精神,勇敢、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积极实干,提高创业行动力。要真正的在创业中取得成功,行动力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空想不做,任何人都无法取得成功,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要主动将想法落实到实处,化为实在行动,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一拼到底的干劲取得创业成功。
3.3 社会层面:营造宽松氛围
从GEM报告内容来看,影响创业环境的要素包括九个方面,即政策支持、金融扶持、教育与培训、政府项目、商业环境、市场开放度、研究开发转移、文化与社会规范、社会有形基础,在上述几个要素中,三个与政府相关,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首先,政府要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风险基金,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各地政府宜从区域经济、市场前景、生源地结构来着手,构建协同机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扶持,予以税费减免、资金保障等措施,构建出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做好创业贷款宣传工作,帮助大学校全面了解贷款机制,可以科学融资、贷款,减轻创业资金风险。
其次,在社会上营造创业文化。创业环境的优劣,对于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也有重要影响,各级政府要在社会上倡导“开拓创新”、“自力更生”的精神,鼓励、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创业益处,使人们逐渐改变以往的“计划经济意识”、“官本位意识”,进一步推进创业城市的构建,支持全民创业。
最后,完善创业法律法规。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无论是创业政策的制定还是实施,均与大学生创业需求相距甚远,配套的创业政策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缺乏有效措施支持,条款不够细化。为此,各级政府要基于地域特征出发,构建政府、社会、高校的协同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备扶持。
4 结语
“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下,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予以了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需要发挥出高校、大学生、政府的合力,创新教育政策、提高创业素养、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创业方向,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欲望,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在创业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