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茶文化谈日本茶道文化的审美
2020-12-22张超南
张超南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阜阳236037)
日本的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是在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之后,随着在本国的传播,开始逐渐产生变化,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从中也能感知到日本茶道中的独特审美。因此,可以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结合起来,讨论当前日本茶道文化中的独特审美取向。
1 茶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茶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除了酒精之外的三大饮品之一。根据考古学家、植物学家以及茶学工作人员的研究,最古早的云南茶树可以追溯到三千二百年之前,这同时也是证明茶文化起源的有力例证。
饮茶相关内容在古籍中也有记载,茶初始的作用是作为药品存在的,从商周时代开始以茶作为祭祀用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汉时期出现了茶叶的种植、饮用以及买卖,茶文化也逐渐从云贵高原传播进入巴蜀地区,并形成了完善的买卖体制。借由《僮约》为佐证,其中就提到了买茶以及烹茶两项内容。茶文化到了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其中茶圣陆羽更是为茶叶专门著书,《茶经》使得茶的相关知识和概念传承下来,迄今为止已经经过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作为建立在种茶、烹茶、饮茶以及茶叶相关等基础之上的茶文化,更是融合了与茶相关的知识、艺术、风俗以及宗教概念。茶文化以茶叶传播作为载体,将文化与茶叶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还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中国的茶文化与思想、诗歌、音乐、雕刻、礼仪、文学、风俗进行融合,产生出了专属于中国的文化内核。
茶文化自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其中包含了物质、制度、心态以及行为上的各项文化内容。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从事茶叶生产中逐步产生的文化内容,茶从种植生产、成品加工、茶具茶室的配备以及茶叶教育中产生的文化以及社会规则都涵盖在茶文化范畴。而制度文化主要就是在茶叶生产、买卖交易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制度。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使用以及接触茶叶时产生的思维方式,比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人们品茶时产生的审美意境以及茶叶情趣,是将人生哲理融入品茶中的文化类型。
2 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叶最初是由日本的遣唐使团带回日本的,从公元七世纪到公元九世纪,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内日本派遣了十几批次的遣唐使团,学习了饮茶文化,并将制茶方法带回了日本。但初期遣唐使团带回日本的茶叶数量较为有限,一开始只有宫廷贵族有权利饮用,传播范围较小。到了公元八世纪初期,最澄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将各类经书以及茶种带回日本,并在京都的比睿山种植茶树,并开创了天台宗,将茶文化带入了日本的寺庙以及宫廷。
到了公元1336年,茶文化还融入了日本的本土文化,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能阿弥。能阿弥将擅长的文学、书法、制茶、绘画等融入至茶道之中,并发明了茶台上进行点茶的饮茶技艺。还将唐宋的茶文化艺术与日本传统建筑相融合,创造出了日式的茶室布局,推进了书院茶会的发展,从而推进了日本茶道文化的繁荣。到了战国时代末期,日本茶道出现了一位集大成的人物,即千利休。他本身出身于富裕家庭,加之所处的地点正好是茶道文化繁荣的堺市区域,因在茶道上的造诣颇深,成为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在本能寺之变后他又成为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在战国时期茶道成为安抚人们杀戮与动乱的文化,茶道被当权者运用,成为笼络人心以及安抚武士情绪的文化。而千利休对于茶道的理解与丰臣秀吉有着极大的差异,导致最终两人在茶道的理解上产生分歧,最终千利休选择剖腹自尽。
3 中日茶文化发展的不同模式
在最终茶文化形成的不同模式方面,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存在较大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茶文化发展时间悠久,从最初的药用、祭祀用,到最终开始饮用,整个历史较为漫长,各个阶层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论是文人墨客、贵族宫廷,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够饮茶。直到《茶经》问世,茶文化才有了体系化的内核,逐渐从日常生活转变到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与此相反,日本的茶道文化一开始就是由僧侣进行传播。传播过程中就将自身的精神文化融入其中,加之传播数量有限,初期的茶叶是贵族独享,因此仪式感更加庄重。并在其后逐渐衍生出了僧侣之间的茶文化,巫师之间的茶文化以及普通民众之间的茶文化。
另一方面,从茶文化的传播人群上来说,不论是中国茶文化还是日本茶道文化,都普遍流行于宫廷贵族以及僧侣之间。虽然都是他们都属于主流的饮茶人士,但是中国是以文人墨客为主要的传播者,而日本则是基于统治者的要求,武士阶级成为了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
4 中日茶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不同审美
4.1 在茶文化载体上存在的审美差异
中日在茶文化载体审美上的差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茶具的应用部分,另一部分是茶建筑部分。
从茶具方面来讲,广义上茶具包含了采茶、制茶、炒茶、存储茶、泡茶以及品茶的各项器具。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茶具是指泡茶以及品茶的相关器具。茶具的价值在于茶具能够使得饮茶活动更加具有仪式感,尤其是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之间,除了饮茶的使用价值之外,更重视泡茶过程的美感。中国的茶具根据原料不同分为了金银茶具、陶瓷茶具、紫砂茶具、漆器以及竹木茶具等各种类型,由于茶壶的更新换代,泡茶法逐渐取代了点茶工艺,而清朝更是创造了盖碗茶的形式,使得茶具与饮茶习惯紧密相连。
日本的茶道中采用的茶具主要是唐文化的衍生,由于最初的饮茶目的是为了鉴定唐物,因此和式的茶具在古代并不受重视。但是随着中国茶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加强,日本人开始采用更具功能性的茶具,通过丰富布置以及茶道的步骤,来增加茶道的仪式感,其中点茶更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日本的茶碗更大,便于使用茶刷进行点茶。日本人尊重、热爱自然,因此在茶碗设计上以古朴、自然、大气为主要特点,其中茶碗更是茶具中最受关注的,既要具有和式审美风格,还有一定的缺陷,具有特殊的审美生命力。
从茶建筑的角度来讲,当前茶建筑的主要作用就是饮茶放松的地点。中国茶文化中饮茶地点没有明确的规范,其中按照规模不同会分为茶铺、茶社、茶楼、茶馆等模式,尤其是近现代茶馆是其中分布最广的,既能品茶还能听书、下棋、听曲、听戏,融合更多娱乐活动,周边的自然风光秀丽,以品茶作为媒介进行美食品尝、社交娱乐。
与之相对,日本的茶建筑主要是以茶室、茶庭为主,是以古建筑风格修缮的小型建筑物居多。标准日式茶室是以四张半榻榻米大小为基准的,屋顶也以枯草为主,整体的审美观多为自然、静谧、素雅。同时由于千利休的推进也创建出了类待庵类型的茶室。茶室以小入口为基础,建立出洗涤心中污垢的即视感,保障人们能够借此产生佛修的感受。其中茶庭更是秉持僧侣的饮茶模式,以修行为主,整体也不会栽种大片鲜艳的植物,而是以常绿植物进行装饰。此外有较多的石制器具,比如洗手钵、灯笼以及路面都是由石质建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4.2 在茶文化底蕴上存在的审美差异
中国茶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逐步衍生出的文化内容,道家和佛教是作为补充性质存在的。儒家推进统治发展,并在发展中提倡自强不息以及修身养性品格追求。在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也对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主张中庸、合理的权衡思想。盛唐时期开始进行科举改革,寒门子弟借由学习儒家文化进入国家管理体系,必然是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陆羽在《茶经》中也反映出了儒家克己复礼以及修身养性的儒家道德观念,将品茶提升到对于饮茶者人品的要求。唐朝诗人刘贞更是提出了茶之十德的观念,推进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上的直观反映。
除了儒家文化之外,老子的淡薄思想以及天人合理观点,也推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饮茶更是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茶本身的清苦以及淡薄也能让人以此自勉。佛教文化与茶文化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陆羽更是从寺庙中学习到茶艺,潜心研究之后编撰出了《茶经》,佛家文化对茶文化传播有着正向积极的推进作用。
日本茶道文化主要植根于禅宗文化,由于茶道的传播就是以禅宗传播为基础的,在茶道改革中逐渐形成了“禅茶一味”的观念。茶道与禅道相互融合,彼此不分,其中茶艺发展更是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心态,以自省与禅修为主,受到广大饮茶者的推崇。
5 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都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本身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因此文化底蕴上也存在着审美观的差异,将两者结合才能够发现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存在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