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视域下历史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探析

2020-12-22周宏达

福建茶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历史

周宏达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1 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价值内涵

1.1 茶文化的历史演变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茶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茶的熟悉程度范围之广,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文化在我国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兴盛,从上层贵族到士大夫再到平民百姓,无不透露着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目前有历史记载,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中国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早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并且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影响力开始提升,并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性现象。此时,我国江南地区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并且这一时期的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但此时整个社会文化审美中存在“病态”心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认同感尚没形成。

唐朝时期,是我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唐代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并且,此时茶叶产业的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是茶叶产业不断成熟后,人们所能接触到的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大众的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在这以后,茶文化真正得以在日常生活中诠释与表达。

宋朝茶文化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朝人进一步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传播形式,真正让茶文化融入市井阶层,但此时的茶文化失去了应有的思想精神。

明清时期,茶的种类更加丰富,茶艺更加简约化。此时,人们喜欢将茶文化精神与自然相结合,用来抒发内心的苦闷。清朝时期,满洲贵族把自身懒惰的习性融入了茶文化,此时的茶风趋向了纤弱,不少茶人终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于茶文化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刻。茶文化是一种文化意识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茶道、茶艺、茶歌、茶音乐,茶画、茶曲、茶联、茶风俗等都是茶文化的具体表象。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1.2 茶文化的价值内涵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我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饮茶不仅在古代中国,直到现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普遍的,我国各族同胞都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在茶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价值内涵。

茶文化讲究一个“和”字。“和”是儒家、佛家、道家共同的哲学理念。茶文化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是指世间万物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气以利万物。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饮茶最早的国度。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都以和为贵,因而“和”也就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有人说,中国人的性格与茶最为接近,总能以一种清醒的眼光看待世界,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能做到坦诚相待,和和气气的与人交流和沟通。

茶文化讲究一个“静”字。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中国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品茶悟道,只有在安静地状态下,内心才会归于平静,才能真正深入地思考问题,得到想要的答案。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都异曲同工地把“静”作为提升修为的必经途径。只有“静”,才能通过淡淡的茶汤品味人生真谛,才能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才能通过小小的茶壶去领悟宇宙的奥秘,才能通过品茶锻炼人格、超越自我。

茶文化讲究一个“真”字。“真”,意为真心、真理、真性情。“真心”是指在品茶中坦诚相待,理解对方;“真理”是指在品茶中领悟出“道”,得到精神的升华;“真性情”是指在品茶中表露出真正的自我,无拘无束,任由思想海阔天空。“真”是茶文化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在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要认真,更要求真。

2 高校大学生历史教育的现状

2.1 高校历史教育课程的创新性不够

目前,高校历史教育类课程存在“满堂灌”“机械填鸭式”授课现象,创新性有待提高。一方面,课程设置较为传统,没有更好地与新时代教育方式相结合。高校课程设置模式单一,只有线下课程,忽视了线上课程以及实地参观历史纪念馆等方式,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教育课程的乐趣,没有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式、社会主义发展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修身养性。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导致学生学习历史教育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实践性不强,大学期间学生往往都比较喜欢专业课程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通过实践去掌握学习经验和社会经验,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但是大部分学生针对历史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是积极的,大家都想从历史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而高校党委领导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认清历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导致高校大学生对于历史教育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2.2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

一方面,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不够。在授课上,很多教师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教学方式单一,也缺少配套的活动,学生提不起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在安排教师上,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没有专门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师,随意安排教师代课,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师素养参差不齐,有些教师还在课堂公开发表不当言论,更是影响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树立。另外,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素养偏低,育人功能发挥的作用相对偏弱。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自身思维、政治观点、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大学生面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当下,社会飞速发展,不良的社会风气甚嚣尘上,高校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新时代学生群体的需求,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让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性,值得深思。

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观造成严重冲击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否认历史发展规律,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试图通过诋毁党的领导,诋毁和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歪曲历史,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目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弥漫在高校校园中,西方敌对势力试图通过扭曲大学生的价值理念,瓦解我国的统治基础。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其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容易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言论的围困之下产生思想混乱,极大地妨害了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属于公共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在职业院校表现更为明显。近年来,虽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各大本科院校都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但高校重实践轻教学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让学生入心入脑。高职院校受教学计划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并没有开设,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以及唯物史观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很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额侵扰。

3 茶文化视域下历史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

3.1 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

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分割的,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就是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学习传统优秀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高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不仅能够了解古人如何采茶、选茶、制茶、品茶,还能感受到茶精神,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当代大学生在踏实稳定的社会环境里学习,没有直观的感受过历史的那些心酸和苦难的时刻。所以只有通过历史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要让他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有所感悟。在茶文化视域下将历史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2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到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历史教育可以通过历史实例让学生坚定自己的成长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当下,各大高校正在开展的“四史”教育对于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确看待历史,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

3.3 为历史思维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没有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就是一句空话。要提高历史思维,历史是不可不读的。当前,各大高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历史教育活动,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各个阶段的发展形态,还可以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文化观念不仅在过去而且对当代及未来中国产生着持久的影响。茶文化的历史包含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阶段,其蕴含着伦理道德优秀文化因子,为大学生培养历史思维提供了思想保证。大学生通过研究茶文化的历史,可以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获取茶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从未为历史思维培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4 茶文化视域下有效提升历史教育育人的策略

4.1 以课程为媒介,积极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

以茶文化的历史学习为切入点,挖掘茶文化历史背后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此提升通过历史教育育人的有效性。一是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例如《茶艺与茶道》《中华茶文化》等。此类课程可以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知识,选择知识素养和政治素养过硬的网红教师作为主讲老师,并且还要建立完善的茶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利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在线开放课程,上传各类茶文化相关视频及知识课件,让学生们在轻松地氛围下学习茶文化,感悟茶文化背后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三是将茶文化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从茶文化中感受到思政教育课程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教育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从茶文化的历史中感受到学习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当代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2 以校园为阵地,积极开展“四史”教育

高校在探索历史教育育人时,可以通过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让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涌现出来的英雄楷模的人物事迹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是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中时,需探索学生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方式。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基础上,到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实地学习了解党史国史,现场体验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中的红色教育元素,制作口述校史微宣讲视频,大力弘扬爱国传统。二是在高校校园内开展“四史”教育宣传专栏,定期更换“四史”教育相关知识;邀请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专家进行讲座,在宿舍区、食堂区等生活区举办“四史”教育主题展览,让学生随时、随手都可触碰“四史”教育,提升爱国热情。三是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塑造一支“四史”教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4.3 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课堂打造成为历史教育优势平台

为了更好的思政教育与历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历史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从而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课堂打造成为历史教育优势平台。思政课实践教学课堂分为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线上网络实践。对于课堂实践,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红色影片赏析、主题演讲以及辩论赛等方式,了解我国近代屈辱史,从而树立正确历史观。对于课外实践,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研学活动以及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亲身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认识历史。另外,高校学生还可以通过线上网络实践的方式感悟历史。例如通过远程平台、在线课堂等方式学习历史、研读历史,感受历史人物背后的伟大精神,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茶文化视域下研究历史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历史思维,从而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茶文化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