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

2020-12-22孙华军

福建茶叶 2020年12期
关键词:饮茶茶文化革命

孙华军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浙江嘉兴314000)

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沉淀,饮茶已经超越物质需求,而成为文化陶冶的精神追求。在吸收儒释道等诸子百家学说精髓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和、静、怡、真”为核心的茶文化精神。在高度物质化、功利化、碎片化的当下社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充分利用茶文化精神要素,净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的环境,实现返璞归真,最大化促进革命精神的弘扬和发展。

1 内涵与意义:茶文化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概述

1.1 茶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

我国的茶文化发展由来已久,饮茶是古代文人墨客提神醒脑、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茶逐渐被赋予文化内涵,不断吸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沉淀出具有我国特色、带有我国气质的茶文化精神。

“和”“静”“怡”“真”是我国茶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和”,是我国儒家中庸之道的集中体现,是茶文化吸收儒家思想的结果。儒家历来提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讲究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天纳万物,人也应追求自然,行为举止要合乎万事万物的本性,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准则。因此,“和”在我国茶文化精神中也处于最高准则地位;“静”,是饮茶的氛围和环境,其不仅指外在环境的安静,更指的是一种饮茶的心理状态,这也是饮茶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原因;“怡”,是饮茶的体验和感受。从生理上面来说,饮茶并无不同,但饮茶人的心境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面对的问题不同,因此同一杯茶可以品出不同的感受,其给人带来的主观体验也有所不同;“真”,指返璞归真。古代茶文化讲究“求真求简”,如能深刻领会茶的精髓之后,再次回到饮茶的原初状态,实现物我两忘,则达到了饮茶的最高境界。“和”“静”“怡”“真”这四大茶文化精神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和谐统一体。

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思想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航中华民族在近一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发起、聚焦、凝练而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集中汇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感意志、政治觉醒、崇高理想、意志品质、工作风格等内涵的综合性精神风采。这种精神来源于实践,但并不是孤立的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在近百年奋斗中干出来的,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民族共同智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到无私奉献、为国分忧,再到开拓创新、顽强拼搏,体现出了本质内涵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深层蕴含是不同的,但是其内涵又具有同质性,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把握其精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切实增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的时效性。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净化社会风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某意义上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播有着索引意义,这种精神是民族发展、繁荣、强大的基础与核心内核,故而从茶文化背景探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意义深远。

2 机遇与挑战:茶文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新媒体时代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的茶文化发展进行中,体现了人类社会进步和理想目标实现的积极心路历程,助推着进步的历史观与世界观,值得推崇。而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其自身的有效性与便捷性的优势明显,但也有其自身的弊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播不容小觑,与茶文化精神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千年演变过程中茶文化精神逐渐演变出“和”“静”“怡”“真”四大要素,以此为基础探索能够影响其传播的因素,并在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时候可以冷静的分析处理,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2.1 机遇

茶文化背景下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与传播源远流长,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形象化”、“网格化”、“具体化”、“大众化”进行新媒体互动,借助茶文化中的“和”“静”“怡”“真”弘扬革命精神主旋律,影响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

2.1.1 技术层面:“形象化”解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怡”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方便快捷的面向公众解释何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面向大众化传播的革命精神“形象”,融入茶文化的“怡”要素,借助新媒体传播信息,逐渐形成信息来源多样化和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1.2 渠道层面:“网格化”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静”

中国共产革命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华儿女来说,鼓舞着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精神支柱,通过新媒体传播路径,形成“输出-输入-反馈-再输出”的交互式传播模式,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的深度,沉淀出茶文化里“静”的精髓。

2.1.3 终端层面:“具体化”输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真”

“互联网让人人获得平等机会去获取网上的公开信息”,《地道战》、《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上甘岭》等一批经典的弘扬中国革命精神的红色影视作品,以“具体化”的影视经典形象,以茶文化“真”的思想还原党的历史、伟大革命,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2.1.4 服务层面:迈向“大众化”集成信息和寓教于乐服务的“和”

利用新媒体传播内容大众化的特点,提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的温度,使得新时代中华儿女更愿意、更容易、更轻松的汲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养分,凝练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口味”,如饮清茶,使得广大群众在接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感受到更多便利。

2.2 挑战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最大的特征就是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其有着密切的黏连,在传播途径上更加的方便快捷,但是,在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与挑战时,传播的滞后性、较小的传播力度等弊端就会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1 传播主体“多元化”问题导致可信度不高

传播主体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严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博客、Facebook、论坛等发布一些“恶搞”中国革命英雄人物、爱国人士的段子,增加了传播的难度,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的可信度。

2.2.2 传播主体“碎片化”问题导致整体性不强

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不少传播主体“碎片化”处理中国革命英雄人物、革命领袖、爱国人士、民族英雄的事迹,忽视了还原历史事实的“整体性”,娱乐化消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核深邃、有内涵,过度碎片化、娱乐化处理,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真正汲取其真实意蕴。

2.2.3 传播主体“交互化”问题导致受众性不深

新媒体传播交互化会吸引大量群众参与其中,以普及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熟识度,但是群众参与的热情、素质直接影响了交互化效果。此外,“新语言”、“新思潮”、“新表达”弱化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核。

3 变革与发展:茶文化精神提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的有效路径

中华民族最骄傲的资本就是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一瑰宝,它是我们的精神之魂,积极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新媒体好比一把“双刃剑”,如何借助“和、静、真、怡”的茶文化精神,趋利避害,发挥新媒体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优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有效路径:

3.1 以“静”沉淀创新:革新新媒体传播技术,提高传播主体质量

创新需要沉淀,需要一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静”的状态来实现。需要将茶文化精神中的“静”要素注入传播过程,不断革新新媒体传播技术,抢占网络思想阵地,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应变不同的挑战,主动求变,与时代一起进步,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

3.2 以“真”净化风气:再造新媒体传播环境,凝练革命精神内容

返璞归真是饮茶的最高境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不同的媒介传播工具,但同时也带来了传播的碎片化和真实性问题。将茶文化精神中的“真”要素注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过程中,是守住初心、归回本质、凝练本质的有效途径。

3.3 以“怡”强化体验:占领新媒体话语权,提高受众主观体验

“怡”是饮茶的主观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播受众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传播内容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传播内容形式单一,有时又比较枯燥。因此,新媒体在传播革命精神过程中,要以“怡”为导向,强调受众的个人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党和国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借助新媒体技术传播它、弘扬它、歌颂它、发展它,恰恰是我们饮水思源,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意识的生动体现,也是在新媒体大浪潮中,作为主体传播者、客体接收者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体现,更是茶文化精神最高准则“和”的体现。

猜你喜欢

饮茶茶文化革命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