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研究
——以“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程为例

2020-12-22骆王丽

福建茶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茶文化课程思政思政

骆王丽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1 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改革

加强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改革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文化自信,尤其作为全民族共同文化背景的传统文化自信,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信仰,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内涵,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和培育学生优良品格。

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把过去人类总结的文化发展经验和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潮流的价值观念通过引导的方式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品质和力量。“课程思政”就是在各种课堂上充分发挥课程的优势,把这些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和素质。

2 培育文化自信实现“中国茶文化”课思政教学目标

“中国茶文化”作为选修课,其课程目标主要是向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茶,以及由茶引申出来的茶道、茶礼和茶艺等内容,并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种文化对茶的不同看法,来揭示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正如有学者说:“把饮茶推向社会的是佛家,把茶变为文化的是文人儒士,而最早以茶自娱的是道家”。因此,结合课程目标和中国茶文化的特质,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考量“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的“课程思政”目标应该包括:

2.1 培育“礼”的儒家茶文化自信

儒家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是许多中国人为人处世和行为举止的文化基础。直至今日儒家的许多思想和认识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在对待与茶相关的事务上,儒家的影响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儒家“礼”的思想对茶文化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儒家崇礼,其内核是主张人事物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生活和运行,亲疏之间不能僭越,君臣之仪不可轻忽。人们按照一定的规矩来行事,群体内部会更加和谐融洽。中国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茶礼、茶德也深刻反映了儒家“礼”的思想,如待客之时不同客人用何种器具,用什么水、泡什么茶都有着讲究,《红楼梦》中贾母带领众人于妙玉处饮茶就做了仔细的描写;与此同时,在现今的婚事中各地都还保留着完整的“敬茶礼”,新人要用敬茶来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谢;此外,“端茶送客”这样的“潜规则”,也是中国人通过婉转方式表达情感的规矩。

2.2 培育“自然”的道家茶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的崇敬在各处都有体现,其中以道家“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最为影响深远。当今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而然地就包含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追求。这正是古老的中华智慧在新时代的闪光之处。道家文化对于茶事也有着深刻影响。中国人对茶的感情,不仅仅是儒家那样仪式性的,更重要地是去“品”茶中之味,对不同的茶品出采茶的四时之序、用水的源流远近、烹茶的文武之法。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茶的追求不在惊艳在于淡雅,在于一杯之中滋味平凡却又正是能体现自然天生的味道。这正是道家对于“自然”的追求,自然天成才是人间至味。

2.3 培育“禅”的佛家文化自信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但是兴盛和发扬于中国,特别是禅宗的世界观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直到现在还直接影响着中国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佛教兴盛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的茶文化也在这个时间形成了大发展的态势。佛家与茶的相遇是恰逢其会的,由此中国的茶文化中也糅合进许多佛家智慧。佛家常说禅茶一味,烹茶品茶便是修禅,是把对“空性”的理解融入到对茶的情感中去。品茶时那种“甘苦自知”的状态,也是佛家对“本我”的追寻,是“明心见性”的过程。

2.4 培育系统性的中华文化自信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但是更多的中国文化内涵早已经相互融合,彼此难以分清源流,这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茶文化”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就是向学生揭示,无论何时何地,或者是什么血统,只要在文化上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处世规则去生活,我们就认同他是中国人。与此同时,本课程也要通过茶文化这一载体,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共通的精神内核,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让学生系统性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3 “中国茶文化”课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

“中国茶文化”课作为选修课程,不同于专业的思想政治课,“中国茶文化”课有着其本来的教学任务,完成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因此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合适恰当的融入方式,把对于思政教育的目标融入到课堂内容中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1 将“中国茶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本课程作为通识性的选修课程,应当紧密的结合生活,中国人一项把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俗话说的“开门七件事”就包含了茶,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本课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应该把课程、把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课程应当揭示茶不是某些人的专属,传统和当代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把茶作为生活中最主要的饮料,与茶相关的茶礼、茶道、茶艺、茶室和茶诗等等,都是由一处所起,而这丰富的演绎正是人们无穷的智慧结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观察茶在生活中的地位,待客时候用什么杯泡什么茶、婚丧大事用什么杯泡什么茶、餐前饮什么茶、餐后饮什么茶、市面上卖得最好的茶饮是什么、广告最多的茶一定好吗?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系列对于茶的观察和总结,了解到“茶”非小事,中国人对茶的态度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正是这些价值观和方法论才是真实能够指导最广大人民追求幸福的。这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独特价值观的自信心。

3.2 将“中国茶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结合起来

一个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是一代代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断探索、追求和牺牲的最主要的动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多次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是不计其数的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抱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救亡图存,我们国家才能发展的今天。在“中国茶文化”课堂中,不仅要介绍茶,更重要地是把中国人对茶的感情与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向学生阐明,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揭示出中国从来都是依靠的文化把中国人紧密地结合到一起的。怎么喝茶,怎么看待茶,是中国人有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民的重要特征,也是值得捍卫的传统。

3.3 将“中国茶文化”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茶文化讲究茶礼,关注他人;追求自然,关注自己;体现禅意,关注本真。本课程与其说是对茶的介绍,毋宁说是通过茶,以及人们对待茶的态度和想法来揭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是对自身品质的要求。传统文化中,我们常常把君子与茶联系起来,把茶的淡雅与人的品性相互对照。课程中引导学生把茶道、茶礼和茶艺等内容的内涵与人们对于美好品性的追求相联系,培育学生对于自身道德品质有着更好地要求,也帮助他们能够远离低俗的审美趣味。

3.4 “中国茶文化”课程中始终体现文化自信的要求

“中国茶文化”课程主要介绍的是中国人对待茶的看法和处理与茶相关事物的方式,而文化自信恰是对价值判断和行事方式的自信,是有内而发地对于事物的认知。课程中由浅到深地会系统性为学生介绍各种茶的生长环境、制茶工艺、茶味性状等等,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够有设计、有安排地融入文化自信的引导。例如,在解释发酵茶制茶工艺的时候,可以从流程、到器具、到手法来分析对比同时期世界各地对于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从一个侧面体现中国人在很早就掌握了较为复杂的发酵工艺,和可控的发酵水平。体现基于茶文化的历史自信。

与此同时,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茶文化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相结合,让包含了传统文化和智慧的茶事在当代社会中表现出更鲜活的形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相处,并行不悖。体现基于茶文化的时代自信。

3.5 将“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外文化比较的渠道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但茶叶也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本课程中要通过培育文化自信来实现思政课程的目标,就应该把中国的茶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茶文化进行比较参照。一方面,通过比较中外茶文化的异同增长学生的见识,让茶作为一个了解其他国家的载体;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其他国家(主要是日韩和英国)对于茶的深层次看法,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只有经过充分的比较,才能够真正对自身的文化产生坚定的自信。

猜你喜欢

茶文化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