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教育工作思路

2020-12-22黄晓曦

福建茶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旅文创博物馆

黄晓曦

(福建博物院,福建福州350000)

1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新定位

2018 年3 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科学利用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这一系列举措密切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之间的关联,充分体现文化旅游这一旅游形态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工作重点放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内容。因而,文旅融合既是时代的背景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场所,是我国文化事业的核心要素,博物馆成为文化旅游的载体,能够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质,凸显文化旅游的价值,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添砖加瓦。对于博物馆自身而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积极参与文化旅游建设,不仅能够扩大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亦能够丰富收益渠道,助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文旅融合对博物馆而言既是挑战,亦是重要的机遇。

1682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成立并向公众开放,由此,博物馆逐渐成为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场所。20 世纪以来,随着博物馆的进一步开放,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扩大,除了收藏、科研、教育等基本功能之外,其在娱乐、文化交流、城市建设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霁翔先生在《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一文中提到:“博物馆应成为‘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博物馆功能的内涵与外延日渐丰富,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记忆,亦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其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2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教育功能革新

2.1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博物馆是一个充满思想、智慧的地方,那些经年积累且大多经过系统设计的文化符号,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精神体验。从博物馆的诞生、发展的历史来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被强化的。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更是走在前列。1880年,美国学者詹金斯(Jenkins)在《博物馆功能》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该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就立即提出“博物馆应该成为民众的大学”。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其重要性的提升在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ICOM)对博物馆定义的变化中可见一斑。1989 年ICOM 海牙会议通过的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而2007年ICOM 维也纳会议修订的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在2007年的定义中,将“教育”提至“研究”、“欣赏”之前,充分体现了教育作为博物馆核心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2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内涵逐步延伸

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基地,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在教育内容上,博物馆教育依托馆藏文物,以实物教育为主,内容多样,体会直观;在教育形式上,以互动与体验教育为主,形式广泛,生动有趣。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博物馆方面也更加注重教育内容及形式上的革新。教育内容上,除了依托馆藏文物进行阐释、开发与延伸之外,也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除了传统的陈列展览和讲解服务之外,流动展览、讲座、课程教育、体验活动、文创产品、演出等形式的活动亦趋多样。例如,近年来福建博物院开展的“文博名家说”讲坛活动,邀请包括单霁翔先生在内的国内外知名文博专家学者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为博物院的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学习内容。

文化与旅游融合,为博物馆带来了大量的观众群体,这对博物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博物馆应利用既有优势,针对新观众群体,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积极拓展、主动创新,充分展现教育功能,以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

3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教育工作新思路

3.1 深化观众研究

文旅融合为博物馆带来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观众群体的拓展,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公众拓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公众多是文物爱好者、艺术爱好者,或是关注博物馆的个体或群体。而因文旅融合所带来的新观众,除了传统的博物馆公众之外,还有可能是从未涉足博物馆,甚至从未关注过博物馆的人群。针对这一部分博物馆观众,我们要加强观众研究,对其群体特征、参观心理及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提供更加符合观众需求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活动,让观众获得满意的进馆体验,让这些博物馆观众转化为博物馆新公众,使其主动走进博物馆成为潮流。

3.2 增强教育服务意识

近年来,伴随着博物馆管理理念的演进,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到博物馆的日常管理中,博物馆的服务意识愈发浓烈。对于博物馆教育而言,观众服务的理念也应深入日常工作。面对文旅融合带来的博物馆观众,教育工作的服务理念应见之于细节。一是将“分众”理念引入博物馆教育工作,为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例如在讲解服务的提供上,可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形式、风格、内容的讲解。针对不远万里而来的文物爱好者,提供系统专业的讲解内容;针对亲子旅游的人群,提供生动有趣的解说;针对跟随旅行团而来的人群,提供简明清晰的解说等。二是在软硬件上为观众提供便利的获取知识的工具,例如讲解器的维护及更新、手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及运用等。三是做好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从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到一线的讲解人员都应在知识体系上及时更新,跟上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以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教育服务。

3.3 拓展教育活动内容

对文旅融合带来的新观众群体而言,探索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记忆和城市文明的窗口,肩负着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责任。一方面,博物馆教育内容应充分利用和挖掘馆藏资源,深挖馆藏文物与城市历史、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以创意多样的方式展现,让观众能够见证城市发展的历程。另一方面,博物馆应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引进并利用优质文化资源,将其与馆藏文物充分结合,推出优质的教育活动内容,以满足观众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福建博物院《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七省文物精品展览》,展览荟萃沿海七省51家博物馆300多件丝路文物,全面介绍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呈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存,验证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地位。展览紧跟时代潮流,寻求全方位合作,为博物馆观众呈现古代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往昔。

3.4 创新教育活动形式

博物馆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有展览、讲解、讲座等。如今,面对文旅融合下的新观众群体,博物馆应充分考虑旅游观众的性质特点,开发出更适应于旅游人群的教育方式。

一是体验感的提升。对于文旅融合带来的观众群体,在短时间内激发其对博物馆的兴趣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因而在教育形式上可更加灵活多样,例如在展览的呈现方式上,可充分考量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巧妙运用例如AR、VR 等多媒体技术,寓教于乐,让展览更加生动有趣,不再晦涩难懂,让公众更乐于亲近展览,在乐趣中获取知识。

二是线上线下融合。2020年初开始的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一场震动,亦对文博行业带来重大影响。疫情虽然限制了线下博物馆的访问,但各博物馆线上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无形中大力促进了线上博物馆的建设。关于后疫情时代线上博物馆的发展走向也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之一。博物馆参观活动有其不可替代的线下沉浸式体验,这与旅游活动的特性相符;然而博物馆又同时具有文化与知识传播的特性。因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教育工作可充分利用线上博物馆建设的成果,将教育活动伴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将二者有效融合,以最大化教育效果。例如此次抖音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九大博物馆推出的“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通过直播、360度全景逛展等形式,展示文物风采。这不仅是一次很好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亦是一次很好的博物馆营销,可为博物馆带来大量的潜在旅游观众。又如敦煌博物院与腾讯联合开发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以其精美的制作和丰富新颖的内容,成为博物馆线上内容的佼佼者。“云游敦煌”是线上互动式教育活动的一个典型案例,可以成为线下旅游活动的有效延伸,让博物馆教育活动不止步于旅行的结束。

三是文创产品应用。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在观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无论是购买文创产品,还是参加文创活动都能使参与者通过这种互动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个人潜能、提升个人素质。因而,对于旅游观众而言,参加文创活动及购买文创产品也是良好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博物馆可组织一系列文创产品的创意制作活动,吸引旅游观众参加,不仅能促进观众获取知识,还能激发其创新创意;另一方面,旅游观众购买文创产品,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文创产品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作用,还能将其作为具有文化意义与纪念意义的精美旅游纪念品,把文化旅游的记忆带回家。例如福建博物院在开发“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作品展”的系列文创产品时,利用好齐白石画展中的经典图案、作品所蕴含的故事,将文物背后的故事设计到文创产品当中,为文创产品赋予新的“性格”,从而使消费者对文创产品产生认同感和共鸣,让观众在观赏“齐白石画展”之余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并延伸和拓展了博物馆文化传播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成为连接博物馆与观众,增强文化记忆的最佳载体,更好地满足了广大观众渴望将“博物馆记忆带回家”的愿望。

4 结语

博物馆与旅游发展之间关系的讨论在国际博物馆界由来已久。1977 年,在莫斯科举行的ICOM 第12 次大会上所发布的第2 号决议就是“博物馆与世界旅游”;2009 年,ICOM 将“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旅游”。博物馆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当前,我国大力推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博物馆作为两者连接的重要部分,是其综合发展的良好时机,也对其公众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作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环节,需要不断革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让文旅融合带来的新观众群体乐于亲近博物馆、主动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连接文化与旅游的关键环节,在文旅融合时代下发挥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文旅文创博物馆
陶溪川文创街区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博物馆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