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茶文化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应用
2020-12-22胡芷璇
胡芷璇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优良品格”。[1]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以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刻不容缓的重中之重的内容,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的重要性不断被大家所认同,但其实现路径与机制的研究仍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应植根于中华文化,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攫取资源和力量,这其中便有中国茶文化。
1 茶文化的内涵剖析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已在其著作《茶经》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2],并在其中讲解了茶的自然属性和精神理念、社会功能在内的一整套有关茶的知识,基本勾画出了茶文化的轮廓。《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将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3]茶文化的内涵在人们各种“茶”的活动中不断被丰富、发展。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茶俗、茶礼以及茶艺等形式。在茶叶的应用过程中,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应运而生。人们在茶艺操作时注重意境和韵味,在品茗时产生丰富联想,由此创作出文艺作品,比如苏轼将茶比作“资质刚劲”的清白之士,称颂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用“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展现其风雅之韵。而将茶饮与人生处世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等等,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欧阳修晚年吟诵,“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此时的欧阳修经历几多世变,看透多少人性百态,再不必于官牍劳形中压抑本心,于茶事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茶饮之举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升华,契合了文人的精神需要,赋予了茶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中华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主要表现为:中华茶文化理念的物质元素基础——茶,以及伴随着饮茶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体系,蕴含了浓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其倡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向人们展现了学习价值和示范价值。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工作产生的推进作用来看,茶文化作为一种贴近大学生文化心理的教育内容,不仅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而且也含有大量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思想与内涵。因此应用好中华茶文化精神理念,能够为我们当前开展各项活动提供有效支撑和重要帮助。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积极品质培育状况看,完善学习理念和价值内涵,尤其是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品质培育创新提供重要基础。
2 茶文化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指导意义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社会环境、心理状况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青年大学生虽然绝大多数在法律上已经成年,但在面对来自己未曾经历的不熟悉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或竞争时,很多时候没有形成有效的处理方式,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如遇事焦虑不安、情绪不稳、心理承受能力差、间接性意志消沉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经常出现的负面情绪。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矛盾与冲突是常态,关键是以何种心态去面对,以何种方式去化解。茶文化的本质,是要人们在与其相关的价值追求中,与“茶”建立相关性,从细微处去感悟体验,进一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相对于显性教育内容而言,依托茶文化所开展的隐性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健康认知、心理健康行为等产生深刻影响,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茶,性温和。在饮茶的过程中,茶能怡人之心,使人之内心处于一种冥想幽静的状态之中,摒弃多余之欲,忘却烦扰,使人之心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实现人之内心世界的短暂的宁静。饮茶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去内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知,修身养性。学生从事茶事活动,可以促进自身去内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知,学会放松心情,祛除不良情绪,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确看待事情的能力,修身养性,从而培育大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挫折时,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另一方面,可助人对世界有更清醒的认识。这也正与儒家的修身、中庸、和谐的中和之道相契合。茶作为一种理想的媒介和寄托之物,以茶励志、悟道、修身便是可帮成为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世界、对社会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有效地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预防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探索,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要精心整合茶文化资源,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构成要素为标准,积极提取其中之精髓,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目的解读茶文化精神内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3 茶文化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应用策略
3.1 精化课程设计,激发大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茶文化选修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样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但两者往往独立二行,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大大降低了课程效果。且课程大多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和情感体验,成了学生眼中的”纸上谈兵“,甚至所谓的混学分的“水课”。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本身就有开设茶文化课程的高校,把握青年学生的特点,重视课堂理论传授的同时,拓展茶文化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高手茶文化的魅力,感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融合,丰富大学生情感体验,潜移默化中使其思想得到升华,从而真正实现依托文化育人切实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成效、充分挖掘与发挥茶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为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以及成长成才提供助力。对此,学校应牵头组织一支能将茶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的教师队伍,融合茶文化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升茶文化教育所具有的专业性,弥补专职教师队伍在其中一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从而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创建富含茶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
想要把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单靠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地利用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大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到茶文化的熏陶,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延申、拓展和巩固。茶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较为深刻,单纯以学生为主导的团体难以把我其核心,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社团、成立茶文化学习小组等为主要形式,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育融入到日常的茶事活动中。另外,学校可以组织知识问答活动、调研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在茶文化上求知欲,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和研究精神去探索和发现。学校应联合当地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公益部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茶文化活动,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知识获取渠道,贴合社会现实,深切感受茶文化魅力。
4 结语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要完成时代的重任,不仅需要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需要健康的身心素质,而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重要内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价值日益提升,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将茶文化精神理念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也是大学生培养整体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能够优化学生培养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培养效果的最优化,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