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开辟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2020-12-21汤丽萍
汤丽萍
摘要:语文教学的跨界是指以语文学科知识为基础,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源、知识与思想,跨越学科知识和领域的界限,形成对语文知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开辟语文教学的新路径。具体而言,用数学表达阐释文字内涵,用美术元素彰显语言妙趣,用哲学智慧剖析写作主旨,用生物学解释追溯意象本源,用历史主题整合专题资源。
关键词:数学表达 美术元素 哲学智慧 生物学解释 历史主题
跨界,是指跨越边界,消弭间隔,整合融通。本文所谈的语文教学的跨界,是指以语文学科知识为基础,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源、知识与思想,跨越学科知识和领域的界限,形成对语文知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开辟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一、用数学表达阐释文字内涵
所谓数学表达,即运用数字、数学公式、数学理论等来表达思想情感和认知。数学表达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看清事实、了解真相、发现差异。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数学表达,除了能激起学生的新奇感之外,更能够让一些抽象的语言表达或语文问题变得豁然开朗。例如,教学杜牧《阿房宫赋》一文时,长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连续运用了四个“后人”。这一名词的重复出现让笔者想到了用数学表达来帮忙:引入数轴,将四个“后人”标好序号,将“秦”作为一个已知的历史时间点,让学生根据理解在数轴上标出四个“后人”的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后人③”表示的时间节点相对明确,“后人①、②、④”指代的内涵一致,可能出现在“秦”之后、“后人③”之前的任意时间)。
借助数轴阐释“后人”的内涵,不仅使学生的图1学习兴趣异常浓厚,还能让学生看到,尽管“后人①、②、④”指代的内涵是一致的,但它们对应的时间节点却是不确定的,历史悲剧重演的不可避免性与时间的不确定性,在数轴上一览无余。这是语言文字的涵泳不尽之处,也是运用数学表达阐释文字内涵的智慧。
二、用美术元素彰显语言妙趣
我们常用“诗情画意”来赞赏优美的诗文语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这也是一种跨界的鉴赏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以艺术品鉴的视角来领悟语言的韵味,源于艺术的共通性。例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言的画意美,笔者制作了课件,结合白描画、工笔画、写意画的图片,配以文字介绍,并概括每一种画作的特点。例如,白描画是指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作。这和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地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语言表达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品图片,明特点,知共性,找文段,以画意解诗语。学生由此判别:曝背谈天图和旱冬闲步图是白描画,午后冬郊图是工笔画,农村冬雨图是写意画;至于以诗歌串联而成的江南雪景,则是一幅幅用文字描画的不同时间段江南雪景的风景画与人文画。这种跨界,是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借力”,也是语文教学的智趣。
三、用哲学智慧剖析写作主旨
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材料题的写作中,学生往往因对材料意义把握不够准确,造成习作主旨偏离题意。这时,运用跨界思维,切换理解材料的思路,对准确把握写作主旨有举重若轻之效。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写作题: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培根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则材料语言抽象概括,蕴含哲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写作很容易偏离题意,甚至难以下笔。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审题,笔者引入古代哲学理论智慧。首先,出示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让学生明了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之后,拓展到對中国古代太极图的诠释。接着,让学生链接哲学知识,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统一于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因处于无休止的变化中,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也是相对的。由一道材料写作题的审题进行跨界,融合哲学知识,使古典哲学与生活哲理对接,巧妙化解了写作难题。
四、用生物学解释追溯意象本源
诗词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用“并蒂莲”“连理枝”等意象表达爱情的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笔者引入了这两种意象的生物学解释:并蒂莲是一种变异现象,是莲花在同一根茎上形成两个花蕊,长出两朵花;连理枝是两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融合在一起。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常以这两种不寻常的意象来隐喻爱情的神奇美妙和可遇不可求。如此,通过跨界学习,深入了解意象的内涵,学生就更容易理解《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爱情理想,以及王实甫的《西厢记》结尾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更深切地领会了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故事中绵绵无尽的遗憾。
其实,作家也常会用跨界思维创造奇异的艺术世界。周晓枫的《斑纹》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些香气之上的精灵,与蛾子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停落时并拢翅膀,而蛾子是摊开的——蝴蝶从不炫耀自己的美色,除非出自飞翔的必须。现在,它们完全裸露翅膀上的精美工艺,正是因为,它们再也不会苏醒。观察蝴蝶需要它静止下来,并展开……它的美要求着、催促着它的死。”初读这段描写蝴蝶标本的文字,笔者震撼之余,产生了一个疑问: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哲思?为了透彻理解作家的思想情感,笔者请教了生物学科教师,了解到蝴蝶与蛾子习性的不同:蝴蝶只有在飞翔和死亡的时候,美丽的翅膀才会展开。作家面对蝴蝶标本,想到蝴蝶与蛾子的不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对蝴蝶的美丽不再停留于欣赏,而是深入到美丽与死亡的哲学关系,继而阐发对生命的思考、对理想的向往、对人生况味的描绘。笔者在通透理解的基础上,明确了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向:理清文句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理解作家文学性的想象,进而揣摩作家的思辨,引发一场跨界的情景演绎。
五、用历史主题整合专题资源
当教师面临比较宽泛或复杂的问题时,单个文本的教学只能触及其中的一点,难以将人文主题的解读深广化。这种情形下,可以尝试运用跨界思维整合教学资源,开展专题教学。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由《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图片二组》《落日》等文本组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战争。
对此,笔者设计了跨界专题,以“普通人的战争之殇”为主题,以“一个人(泛指普通人)”的战争遭遇为主线,引入历史资料,从战争对人的身心伤害、伤害难以愈合和反思战争三个层面开展专题教学。教学中,笔者提供了大量反映战争的图片和新闻,以及“一战”、“二战”、中国抗日战争、科索沃战争等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数据,使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类的伤害;推荐学生阅读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和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两部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领会作家如何通过文学反思战争;推荐学生观看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纪录片《二十二》,让学生铭记历史;推荐学生观看《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东京审判》等电影,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这样的跨界教学,使语文课堂有了延展性。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跨界,是换一个角度看语文,换一种方式解语文,换一种态度悟语文;是站在更多的角度,欣赏更多的景致;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探索语文的未知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教学的跨界,超越语文学科知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寻求更多的认知机遇,获得认知新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跨界,也是语文教学进阶的一条绝佳路径。
本文系江苏省前瞻性项目“共生理念下高中生跨学科素养培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艾伦·雷普克.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