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为桨,向语文味浓处漫溯
2020-12-21赵苏祎
赵苏祎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简称“语用”。可见,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凭借文本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一篇课文仅仅关注其“写了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准确表达真情实感的,即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和运用。语文老师应守住语文课堂的本真——语文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呢?一是深研文本,凸显语文味的原点;二是品词析句,体现语文味的过程;三是读写结合,强化语文味的落实。
关键词:语用结合;语文味;深研文本;品词析句;读写结合
2019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中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与十年前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有了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凭借文本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一篇课文仅仅关注其“写了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准确表达真情实感的,即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和运用。
语文老师应守住语文课堂的本真——语文味。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重视语言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完成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又能在老师的指引下走进文本,走入语文,感受母语独特的美感与魅力。语文味是语文本味的一种回归,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融合的整体美。真正的语文味体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体现在教材恰到好处的语言切入处,体现在语言和表达和转化中,体现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体现在让学生用笔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
一、深研文本,凸显语文味的原点
语文味源于文本,扬于课堂。课文,是由一篇篇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所组成,教材中的每一个练习、每一道习题,都体现着编者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匠心独运,它们都是产生和形成语文味的原始材料,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基础。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文元素,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文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精美,感受作品的动人情节,学习人物的传神刻画,发现生活中的朴实哲理,语文味就能得到体现。
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我抓住“震耳欲聋”一词三次引导学生推敲、琢磨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一是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震耳欲聋”的意思,随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經验想象课文描述的“震耳欲聋”的缝纫机的声音有多大,体会此处场景描写的好处,感情朗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谈自己听到这样的“震耳欲聋”声音的感受,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感情朗读;三是抛出问题:从“我”进入工厂到离开工厂,那震耳欲聋的噪声停过吗?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我”与老头、“我”与母亲、母亲与同事的一次次大声对话中体会到“震耳欲聋”声音的持续性,继而使学生体会到母亲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工作,进一步体会到“慈母情深”,感情朗读。
这样的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教学,既能使学生习得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又巧妙地突破了文本理解的难点,可谓一举两得。
二、品词析句,体现语文味的过程
“语文味”需要充分地品和嚼,品好词佳句,嚼关键段落。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对于那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是绝对重视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势必会让这些焕发光彩的词句释放出浓浓的“语文味”。
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该课写法的特点,抓住文中大量使用儿化词和叠词这两个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品析,反复咀嚼,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巧妙和写作表达上的别具匠心,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再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手指》一课时,我根据丰子恺先生浅显风趣的写作风格,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在读中体会文本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大量使用“动词+名词”结构词组的写作特点,继而体会到作者养幽默的语言表达形式。
三、读写结合,强化语文味的落实
读写结合是将文本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统一起来,实现由读到写、由写促读的双向互动。文章一旦被选入课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因此,学生阅读文章时,不但要了解文章是“写什么的”,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从而知道“怎样写”。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既要关注读,也要注重写。读,即是关注语言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即是关注语言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章语言文字运用,感悟并发掘出语言表达的方法,再去集中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通过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我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了本单元“预测”这一语文要素后,让学生运用预测方法充分理解了文本“写什么”,在此基础上立足关注文本“如何写”,引领学生关注老屋与小动物们的对话,再运用该文对话表达的特点预测并续编故事写一段话,这就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那浓浓的语文味就在文本的一字一词一句中,在听说读写训练的一招一式一得中,在师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在教师的课堂语言中……
语用为桨,向语文味浓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