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0-12-21邵月月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邵月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具有历史久,底蕴深;崇道德,尚礼仪;塑涵养,重践行等特点。将其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有助于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道德素养、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历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始终保持着其独有且稳定的文化形态。上至三皇五帝时代的上古文明,中间经由先秦“百家争鸣”,西汉“独尊儒术”,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至明清儒释道三教合流。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文化为主体,法家,道家,佛教思想大发展、大融和的局面。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心理结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1]。由于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包含着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全盘照收,应有选择的传承吸收,即在华夏大地上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汇集着着华夏儿女所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智慧”的精华。

1.历史久,底蕴深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以实现大道为己任。在《礼记·大学》里指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平”。摩顶放踵的墨家学说,以造福苍生为己任。在《墨子·非乐》里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都成为后世的理论学说的取之不尽的理论源泉,历久弥新。无论是后来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还是当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莫衷一是的体现着先贤圣明的思想精髓,深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同样,无论是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还是荀子推崇的“制天命而用之”,都无一例外都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奥妙。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熠熠生辉,也为当下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崇道德,尚礼仪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以个人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文化体系,尤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礼仪规范。“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終极的道德目标,其中“立德”位于第一位的。而要实现“立德”这一崇高目标,关键在于“礼”。《苟子·修身》就有“仁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记》也提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可见,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以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礼仪来实现的。同样,礼仪规范养成依赖一定的道德文化的熏陶,两者是相辅而行的关系。《礼记》日:“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就是在强调内化于心的道德思想与外化于行的礼仪规范相统一。

3.塑涵养,重践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把“君子”、“圣人”作为一个完美的人应具备的涵养及品质,以期望最终实现“内圣外王”。即个人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追求,实现完美人格,达到圣人境界,完成“内圣”的目标;在国家社会层面,将“内圣”,转化为实践,外化为行动,将自己的修为用以建立功业,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达到“外王”目标。《论语·泰伯章》中曾子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指出要将个人精神与时代担当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升自我,积极入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人性,曾益其所不能。”认为要担当天下大任,须在实践当中磨练意志,增进人格修养。因此,古往今来,有德之才为实现崇高理想,筚路蓝缕、矢志不渝为国家发展、百姓幸福努力探索。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客观看待多元文化价值观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深入发展,进一步打破了时空障碍,加强了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接触。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本国的价值理念,借助成熟的文化产业输出具有本国意识形态的的游戏、电影、电视剧、书籍等文化产品。大学生不仅是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主体力量,更是这些文化产品主要消费群体。在长期的使用和消费中使得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被西化,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认可并接受西方价值观,导致国家、民族意识淡薄,信仰缺失。鉴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通过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面貌,让大学生立体客观认识了解中西差异,自觉成为华夏文化的“粉丝”。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规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的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人民对生活的期待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尤其在加强道德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发展这一关键领域。当下,由于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个人主义之风盛行不断刷新着道德底线,尤其是前不久老人摔倒不敢扶,要先拍照这一怪相,让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都已变成奢侈品。面对道德领域出现局部滑坡的现象,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丰硕的道德伦理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正向的影响。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还能让学生在传承中,以古人为楷模,不断提升品德修养。

3.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简短24个字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阐明公民素质的规范要求、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国家建设的理想状态。不仅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目标追求,也充分显示出华夏文明的的思想逻辑。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到家庭、宗族的社会规范,最后上升至国家层面的集体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不谋而合。其中所体现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精神,不仅在过去作为凝聚国家民族共识的精神纽带,在当下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的深厚古韵,至今仍然在发光发热,指引着前行方向。不仅让古今思想在传承发展中深入人心,也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树立文化自信

历史上,我国在众多领域都曾引领世界。在天文历法领域,我国有最早关于哈雷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载;在数学领域,我国有最早关于分数运算和十进位值制算法;在医学领域,我国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全麻”法;古代医学的重要典籍《本草纲目》一经问世便受到周边邻国的热烈追捧。在贸易往来上,我国的茶叶、陶瓷、丝绸等代表中国符号的产品畅销海外,开辟了诸多海、陆贸易交通要道。正是这些傲人的成绩,吸引了各国前来求经学习。当然,这些案例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下功夫去挖掘,找到思政课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公约数。让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仅了解到中国近代受到的屈辱,还要让大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取得辉煌成就;未来也将大放异彩,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活动,提升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在课外活动的筹备期间,有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去,营造良好的古风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主观体验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感知其所蕴藏的深厚底蕴,并最终热爱它,使得学生自觉主动提升道德素养。例如在课外活动中,通过主题演讲、辩论讨论、组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形式,开展班团活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学校层面,联合学工部、团委、各系部组织开展大型道德讲座、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让传统文化入校园,抢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利用高校广播电台、抖音平台、校园报刊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强化知行合一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通过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格素养,让大学生自然成习惯的融入到平时生活里。在践行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鲜元素,永葆活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当前道德现状”调研、参与“小红帽送爱心”活动,扮演红绿灯协管员等方式,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社会公德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重要意义。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去特殊校、偏远山区、敬老院等方式体验生活,强化教育内容。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发挥模范引领,鼓励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真正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大学生以谦恭之心感受更大的世界,不自大,不傲慢;以道德自律体验宽广的人生境界,不盲从,不浮躁。

参考文献:

[1]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新拓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1

课题名称: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CNYZ2016C01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