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大学理想主义的扛鼎之作
2020-12-21陈志忠
陈志忠
大学理想主义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从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到金耀基的《大学之理念》都成为了经典之作,但是长期深耕这个领域的作者凤毛麟角,眭依凡教授却终其一生坚守这块领地,大学理想主义成为作者的梦之所享、情之所系、心之所往。其最新力作《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是一部纳入《当代中国教育学家文库》、凝聚了作者毕生大学理想主义研究心血和智慧的自选集。该文集由《理想主义大学及其文化》《理想主义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和《理想主义大学及其人才培养》上中下三篇组成(共计40余万字),既有对理想主义大学的理论探讨,又有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路径求索。同时,作者还结合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上篇体悟大学之道:理想主义大学及其文化的守护者和呼唤者
作者认为大学的理想主义是大学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及大学自身寄予的美好期望所持有的观念体系,亦是大学对自己的使命、责任、目标和操守所持有的一种既符合大学规律又有崇高要求的价值认定和信念追求。这从作者对“大学是什么”的回答中可以找到答案,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对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社会文明的一面旗帜,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文明希望、科学脊梁。作者这种对大学理想主义的理想化定义自然导出了对什么是理想大学的解读。作者认为理想大学首先是个求学、求知、求真理及知识之创造的地方,并且这个地方不是一般的组织场,而是精神家园,是充满快乐的地方。对于大学理想主义、大学使命和大学文化等,作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这也是作者担任十几年大学领导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数十年来深厚的理论积淀结出的硕果。
二、中篇践行大学之道:理想主义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作者依托自己长期浸染国内国际顶尖名校的丰富阅历,从理想主义大学的视角,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治理现代化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自成一体的诠释。作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包括规律、学科、人才、资源、制度和文化六要素;“双一流建设”既是大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之于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流大学的创建既取决于大学的投入及外部环境的改善,更取决于其能否按照一流大学应有的规律办学治校育人,没有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内部治理体系,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同时,作者对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与方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学问题的“悬置”等都娓娓道来。正因为作者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带有对策建议,故该书总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去“求诊问药”,让他们于优美的文字之间找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的良方。
三、下篇回归初心:理想主义大学及其人才培养
作者认为大学的理想主义旨在强调培养有科学信仰、文化修养、道德操守、责任担当的人,因为科学信仰使学生崇真、文化修养使学生求美、道德操守使学生向善、责任担当使学生务实。这也是作者任职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研究院院长期间学院一直秉持的院训:崇真,向善,求美,务实。在作者看来,大学文化育人要务首先是培养人的理性精神;其次是营造和强化大学学习化社会生态环境,使探索真理和求知向学成为师生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再次是立足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及创新者培养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办学治校育人文化。大学文化建设之要,重在涵养其文化理性,没有文化理性对大学文化的守护,大学就不会安然于育人的本分并注重育人的质量,更不能自觉以文化教育人、影响人、改造人,以及创造出新的文化。作者指出立德树人是大学必须守持的核心使命,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守护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作者还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达成、教学原则重构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了独树一帜、行云流水般的论述,既能针砭时弊、启迪思想,又能让读者沉迷于其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具的文字之中,不知倦意。
文如其人,《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全书一气呵成,逻辑严谨,论证有据,兼具人文性和思想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理想大学的模样,期待后续涌现更多的相关力作,也期待有更多的学人投身这个研究领域。
(作者系江西師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