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石家庄市职工扫盲教学改革
2020-12-21李艺萌
李艺萌
1955年石家庄市扫盲委员会,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提倡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积极培养群众教师、严格审查毕业成绩这四项措施,整顿了石家庄前期扫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了石家庄市职工扫盲的教學质量,对于石家庄市整体扫盲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职工扫盲教学改革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高潮的到来和三大改造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职工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此时的中国依然存在大量的文盲与半文盲。因此大力扫除文盲,提高扫盲效率和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石家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了大型纺织联合企业、华北制药厂、热电厂三项重点工程,后又陆续兴建了农药厂、动力机械厂、汽车修理厂、卷烟厂等17个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纺织、机械、化工四大工业门类[1]。随着各类新工厂的建立,石家庄全市职工数量也大幅增加,随之而来,职工群体的扫盲任务也更加艰巨。然而前期的扫盲工作对职工学习的时间安排并不合理,石家庄市的厂、矿区学校平均每周仅能保持四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2],个别厂、矿每周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都无法保障。如井陉矿区中央修理厂半年共上课二十四个小时[3],换算下来平均每天学习不到八分钟,这就导致职工学习时间不充足,影响学习进度和质量。此外还有一些厂矿的学习时间与职工的生产工作相冲突,如龙烟铁矿厂的职工业余文化学习未安排在业余活动时间内,这就使厂矿中多数基层干部、积极分子、劳动模范等经常因会议多、工作忙为借口缺课[4],甚至一些工校还出现了严重的学员流失情况。据统计1954年上半年石家庄市第一区的工校学员流失数已达学员总数的17%,其中扫盲班的流失率更是高达25%[5]。
除学员的大量流失问题,石家庄前期扫盲工作中关于扫盲教师的培养和待遇问题也亟待改善。在石家庄扫盲工作开展前期,石家庄市内的扫盲教师没有统一的福利制度,而且工会行政没有将教师与干部同等对待,甚至认为扫盲教师是没有前途的,如耀华工校工会主席曾说:“要照顾青年前途,别让青年知识分子做工校教师,因为没前途”[6]。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扫盲教师群体并不受重视,甚至被轻视,这也就导致教师没有教学热情,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了职工扫盲工作的顺利进行。扫盲教师是扫盲运动能够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扫盲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前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955年6月,石家庄市人委发出了《关于加强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7],要求积极发展和认真办好职工业余文化活动,提高职工整体文化水平,整顿前期扫盲工作中的严重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扫盲教学质量和扫盲效率。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及成效
(一)重视语文教学工作
1955年2月,石家庄市扫盲委员会对全市各厂、矿工校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够重视,没有把字、词、句的教学当作重点,而且缺乏对教材的钻研,导致范文讲解不透彻,此外,教学内容也不系统,教学进度不一,还存在随意删减课本的现象[8]。针对以上问题,石家庄市扫盲委员会对全市工校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规范管理,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规章制度,并多次开展教学报告和教学观摩,切实提升工校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石家庄市各工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在经过整改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首先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多数教师开始转变以往观念,更加注重字、词、句的教学。字词方面,教师会根据字词的意思、用途等将其分为三类:需要掌握的,需要了解的以及应区别的,并针对不同的类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句子方面,教师更加注重对长难句子的分析和讲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学员的好评,第一区工校学生孙秀英说:“过去老师讲课竟说些没用的话,对写作帮助很小,今天我才明白什么叫一句话什么叫半句话。”[9]
其次是在课文的讲授上。工校的大部分教师开始重视对教材的钻研,例如动力机械厂工校的一位教师在讲到《朝鲜来了一封信》时,能够抓住“吴老太爷为什么要连夜送信”“小学生为什么要再三要求看信和摸信”“木匠师傅为什么不再接媳妇”[10]等具体活动,在分析文章时能够交待做法、明确主体、渗透政治思想教育,从而更加深入地讲解文章的主旨内涵,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最后是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上,以往的作文批改,教师多不重视,经常用“具体”“明白”“有进步”“欠通顺”等类空洞批语敷衍了事,但经过教学整改后石家庄市各工校的教师在作文批改和讲评上有了显著提高。如第一区工校高小班的教师经常将病例较多的文章油印之后先发给各学习小组做集体修改,随后再由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讲解。如此,教学效果良好,学员们普遍反映:“这比听讲一篇范文或是写一篇习作收获还大”[11]。经过规范的教学整改,石家庄市各工校学员的结业率得到大幅提升,例如第一区工校一月份结业的高小班,结业率为50%,到了六月份结业率达到了70%。[12]
(二)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
职工教育的目的短期内是提升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长期则是有效推动各工厂、矿厂的生产,因此石家庄市各厂、矿工校积极响应扫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应服务于生产”的号召,结合工厂的生产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职工教学工作。如石家庄纺织厂工校的教师针对厂区职工学员沉迷看戏,影响生产这一现象,特别选取《新劳动态度》一课进行讲授,结合本厂区分新旧劳动态度[13],进而揭示本厂的误工问题,委婉劝导本厂职工专心生产。再如,由于大兴纱厂五月份生产计划未完成,工校教师在上写作课时就以“完不成计划的原因是什么?”[14]为题,发动学员分析原因,随后由教师汇总有效意见上报领导,进而对工厂生产进行调整,一举两得。
除课堂内的讲授与生产紧密联系外,石家庄市各厂、矿工校还结合工人的生产、生活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如组织学员集体读报、办壁报、设立固定图书箱等。如石家庄市第一区的厂、矿工校就在1955年四月中旬到五月末共开展读报活动二十一次,其中有关生产十三次,时事七次,卫生一次[15]。此外为更好了解生产,增强教师与学员的情感交流,石市扫盲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车间办学。如热电厂工校的教师们多次深入车间,宣传扫盲政策,搜集工人意见,帮助职工小组制定生产计划等。还有一些厂、矿工校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次召开以同一生产小组为单位的座谈会,鼓励职工们积极交流学习、生产经验,从而使厂矿职工们学习与生产紧密结合。虽然整改后扫盲教师的工作任务加重,但石家庄市各工校的教师们并未抱怨,反而更加欣慰,正如一区工校的一名教师所说:“经过整改后的教学工作内容比过去丰富了,当然花费的力量比过去也多了,但只要职工在文化上、思想上、生产上有所提高,自己就感到最大的慰藉”。[16]
(三)积极培养群众教师
石家庄的扫盲教师群体主要有专职教师和群众教师,群众教师主要包括兼职教师和业余教师。在前期的扫盲工作中,由于缺乏对群众教师的培养,导致专职教师业务量极大,阻碍扫盲工作的进展。在这次扫盲改革中,石家庄市扫盲委员会意识到了职工教育的群众性与复杂性,开始重视群众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问题,并制定了系统的选培方案。
扫盲委员会制定的群众教师培养方式灵活多样,有短期训练、逐步培养、短训与培养结合以及开办文化进修班等,但归纳来主要有短期训练和长期培养两种途径。短期训练就是对群众教师的速成培训,通过一两节具体课文的讲解来传授教学方法;长期培养则是更为系统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方法有集中业务传授、个别辅导、教学观摩等。除培养方案,扫盲委员会还对扫盲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教师群体应加强对时事政治的学习,以提高在广大工人中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的能力;专职教师应团结和帮助群众教师;大力发动与培养职工中的群众教师,减轻专职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升专职教师待遇和福利,凡是小学教员拥有的专职教师也均应享受;对教师应多表扬鼓励,每年定期选举教师模范等[17]。
通过加强对扫盲教师的培养,石家庄市的扫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据石家庄一区工校教师王慧琴回忆,在教师培训之前,班级内学员平均测评成绩仅为58分,而培训后班级平均成绩逐渐提高到80分,并且学员的出勤率较之前提高了4%[18]。
(四)严格审查结业成绩
扫盲教育作为成人业余教育,其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和复杂性,它不同于其它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有着明确的学习规划、统一的教师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业余教育的管理非常松散,最基本的开学、返学时间、学习时长等都达不到完全的统一,更不用说学员缺课早退、教师水平悬殊、教学领导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石家庄市扫盲委员会经研讨决定通过严格审查结业成绩来整顿业余教育中的混亂现象,从而实现对全市扫盲教学工作的规范和监督。
在之前的扫盲工作中,由于缺乏严格的毕业审查制度,扫盲班的学员结业后没有统一的结业考试,学校不办理或是不严格办理结业手续,不报领结业证明材料,学生的升学与否仅由教师定夺。这就导致学校的学员质量参差不齐,随意升学、退学的现象层出不穷。鉴于此,石家庄市扫盲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结业标准,并对全市的结业成绩进行审查。据统计,石家庄市1956年上半年报送扫盲班结业学员1741名,经审查批准结业1409名,结业率为80.93%;报送高小班结业学员759名,经审查批准结业580名,结业率为76.41%[19],达到标准的学员顺利升学,未能达标的学员则留级处理。如此层层把控,从根源上解决了学员随意升学、退学的问题,而且严格审查结业成绩对学员学习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督促作用。
三、小结
1955年石家庄市的职工扫盲教学改革,通过改进教学方式、鼓励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积极培养群众教师、严格审查毕业成绩这四项措施,有效提升了职工扫盲的教学质量,壮大了扫盲教师团队,提高了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全市的职工教育起到有力推动作用。据统计,1956年上半年全市职工学校共计80余所,入学职工比1955年增加一倍,达4.55万人[20]。此外这场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期扫盲工作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对过分强调扫盲的政治性和将其单纯看作一场政治运动的倾向进行了反思,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了职工扫盲具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更加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的培养以及学员学习成效的审查,对于后期石家庄市扫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石家庄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石家庄市志(简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0页
[2][3][4]《1954年石家庄市工农业余文化教育工作的调查报告》(1954年11月),石家庄:石家庄市档案馆,档案号:43-1-40-33
[5][6]《1954年石家庄市工农业余文化教育工作总结》(1954年12月),石家庄:石家庄市档案馆,档案号:43-1-40-23
[7][20]石家庄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石家庄市教育志1902-1988》,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18页
[8][9][10][11][13][14]《石家庄市1955年上半年职工业余教育工作情况》,河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5-4-465
[12][15][16][17][18]《河北省1955年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工作简结》,河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5-1-336
[19]《1956年石家庄扫盲工作出现的情况与问题》(1956年12月),石家庄:石家庄市档案馆,档案号 43-1-50-83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