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村落档案的保护
2020-12-21刘业焱
刘业焱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已逐渐形成一门保护领域中的研究专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逐渐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探讨对传统村落重点档案的保护进而推进可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传统村落档案的涵义
“传统村落”一词来自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从字面上看与“现代村落”相对应。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并建立《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项目中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近似于“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中国特有的说法,与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村镇”相呼应,是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及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且已融入到乡村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世界范围的潮流之中。
传统村落档案特指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村落的档案,侧重乡土社会的文化遗产,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涵义:
1. 传统村落以文化遗产为身份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都被研究过、著录过、收藏过,而其乡土建筑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手工技艺、节庆礼仪等,全都一一登记在案。
2. 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档案。一个传统村落整体就是“活态”的档案,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档案,如:石碑、界石、导水渠、桥梁、族谱、祖宗像、地契、风俗、传说等。“建筑遗产本身就是一部历史文献,它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反映着历史”。
3. 以农民为核心传承人的农业文化遗产档案。农业作为文化遗产受到关注始于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时代背景,农民是农耕技艺、宗族传统的“鲜活”档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传统村落中的重点保护档案
传统村落生存于乡土传统和现代生活之间,在推行现代建档方法时要特别注重乡土特点,结合实际对传统村落重点档案加以保护,使之传承顺畅、有档可依。
1.“无文字”的记忆方式
农业地域性很强,大多数农业文献提供的农耕技艺不具有普遍推广性,而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如传统土地轮作、植物生长节律、时令、劳作工艺系统等。乡土社会的“无文字”交流方式经过历史选择和沉淀,一些传说、寓言、民谣、农谚、民歌、地方戏等成为稳定的口头传统。“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以充分表达”。
口头传统虽主要是靠口耳相传,但也有相应的书面记录。西周时期,我国已建立采诗观风的制度,朝廷专设负责采诗的官员,用于采集民间诗歌。冯骥才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策划抢救我国民间文化,开展了“中国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普查与编撰工作。近来,农业遗产保护在世界范围兴起,无文献记载、活态传承至今的农业技艺及民间流传等越来越受到关注,有些内容已上升到相关法律进行保护。
2.“宗族制”的记忆方式
中国的宗族是由一个个小家庭集合而成的血缘组织的特殊形式,共同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天赋”的关系。宗族制通过家法族规进行管理,而族规是包含了“劝谕文”的具体化文本,主要内容是行为规范、附有奖惩条例等。大多立于祠堂核心地位或凿刻在石碑上等,让人时刻警醒。
祠堂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宗族议事、传承礼德、凝聚族人、执行族规的重要场所,是宗族的象征,代表着宗法制度。祠堂具有记忆功能,可以说是当时的纪念馆、博物馆,是传统村落中凝固的记忆和文化遗产,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纪念类博物馆,是珍贵的文物历史档案。
族谱在宗法社会中相当于一个宗族的“花名册”,是宗法社会中社会关系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事后回忆而生成的文本,目的是通过对族谱内世袭延序的记载、修正等来统一宗族内部祖先系谱的集体认同。家谱族谱、户籍、村史村志等都是传统村落中的“原生性”檔案材料,即使宗族制随时代变迁而解体,也并不意味着宗族观念的消除,更不是民俗、民风的消失,而大多还流传民间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日常生活依然存储在人们的记忆中。
3.“土建筑”的记忆方式
乡土建筑也是记载传统村落历史的载体。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乡土建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所具备的内涵、外延价值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乡土建筑遗产宪章》规定了乡土建筑的六个标准,其中包括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承的设计与建造传统工艺。
西方文化遗产是从石构件古建筑保护开始的,而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道法自然、根据各地民间风俗特色结合本土实际进行的,每座古建筑及系列古建筑群都属于“工匠之作”,现在保护理念更多出于旧物利用和节约考虑,在日常养护中且用且修。对于易腐的木结构古建筑,仅处于维修代换与再利用合一的层次。梁思成先生主张:“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竞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因此,保护好“土建筑”也是对传统村落实体档案的记忆进行唤醒。
三、传统村落档案保护的建议
目前,农村、农业正在朝着乡村振兴、城镇一体化、现代化方向迈进,传统村落所形成的“无文字、宗族制、土建筑”等档案的保护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留存下来的文字虽少,但相比较口头传承的各种技艺却越来越需要记忆、整理、挖掘、完善,形成一套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的“纯天然无公害”完备体系来储存、管理、利用。
很多传统村落的家训族规还都贴在墙上,孩童从小耳濡目染,言行亦有节制,而且对今后的人生有很重要影响。传承也自此展开。现相对统一的乡规民约正逐步取代家训族规,制度上墙或统一制牌悬挂,但祖上传下来的精神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农事风俗和习惯中。
家谱、谱牒赋予每个人以宗族归属感,修谱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复兴,先由民间自发形成,老祖宗延续下来的一代代越来越得到还原与认可,并以此为荣,不厌其烦,为档案搜集、整理等节省了很多环节、时间、空间。
传统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传统村落随年代的久远、岁月的洗涤正慢慢消失,有的因自然灾害、重大项目、村镇发展等面临消亡、搬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新农村,因此,集中统一管理确保传统村落档案安全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必要手段。虽可以用档案标准、规范促使每个传统村落一村一建档,却要避免仅停留在机械的照搬、套用,而应从保护传统村落本身所特有的、丰厚的、传承的、历史的、不可替代的内涵底蕴出发,既要尊重“无文字、宗族制”的“活态”档案记录方式、又要注重“土建筑”的“静态”传承保护,从而推动传统村落档案的保护。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