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2020-12-21蒙秀雯
蒙秀雯
【摘要】“少小若天性,習惯成自然。”可见,从小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有深刻的影响。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群体有“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富二代”等,家长容易忽视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腐蚀,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教育方能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从与孩子的聊天、家长的沟通、其他同学的反馈信息中来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意识。学生一旦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班级良好的班风、学风极其容易形成,学生也会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积极地成长。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每个小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接触的社会道德现象不一样,加之年龄小,知识有限,分辨能力差,所以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尤其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的灌输和教育。
1.结合班级中的一些实际事例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道德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2.在班级中选出一些道德行为的榜样人物,定期让榜样学生讲述自己的道德经历,教师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以助于提高道德认识。
3.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关于道德实践活动,以助于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有益的工作,“帮扶老人”“做安全达人”“团队协作活动”“清扫公共设施”等。
二、身教重于言教,建章立制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教师的“言传身教”,甚至教师的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身教是“俯下身捡起地上的纸屑”、是“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刻苦钻研的进取心来教学”……学生也会在教师的行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
为使学生尽快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班级可建立一套评比制度,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开展“文明小组”“学习小组”“卫生小组”等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相互督促检查,每月总评一次。哪个小组做得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校合力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
家庭和学校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对于个别学生出现问题使用“家长联系卡”或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来纠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主题而举行的班级成员会议,形式活泼生动,气氛和谐。这种形式对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水平是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可根据班级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行为方面的问题来确定和设计主题。如:《学会换位思考》《做个孝敬的孩子》《在挫折面前你怎么办》《学会拒绝诱惑》。
【参考文献】
[1]常自娟.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原则和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