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习惯,和谐相处
2020-12-21颜克满
颜克满
【摘要】攻击性行为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形成攻击性行为主要缘于家庭教育不当、学业成就挫折、共感能力较差等原因。教师应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如关爱每一位孩子、减少产生挫折感的机会、重视培养移情能力、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班集体等措施,使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得以矫正,促使学生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矫治
在几年德育管理中常遇到相似的问题,那就是常有班主任告诉我,其班上有个别男孩子特别爱惹是生非,不是出口骂人,就是出手打人,经常弄得小伙伴们哭着鼻子到班主任处告状,或者带着轻微的伤痕直接跑到德育处来告状。有两个孩子更是牵着爸爸妈妈有些怨气地来找班主任,让班上不得安宁。班主任感到有些棘手,求助于我。为此,我一方面阅读了相关的教育书刊,同时根据我做了25年班主任和几年德育管理的经验,跟班主任老师一起认真分析了此类现象的成因,并与班主任一起进行积极干预。
一、初步诊断
这类现象在心理学理论中称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通过攻击、威胁、辱骂等行为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任何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太陽”,性格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因而在与同伴的相处中,会出现较多的攻击性行为,这是小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行为的表现之一,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研究表明,如果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正,那么其中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将来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不当促成攻击性行为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关键性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和欺侮行为。经我和班主任一起调查,多数实施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家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当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气氛或是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不当的教养方式主要有溺爱、专制、放任和高期望。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常遭受打骂,心理受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同样,不良的家庭气氛和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抑郁等不良心理,并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我通过一段时间对孩子们及其家庭的了解,我认为,家庭教育失当,是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其一,未能防微杜渐,竟致“大意失荆州”。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据家长们介绍,那些孩子从小就生性好动,时常发生攻击性行为,作为长辈对子女小时的这种攻击性行为理应及时抑制,但他们却误认为这是孩子的天真乖巧,甚至还怂恿他们,鼓励他们。比如小罗的妈妈说,小罗从小由外婆带,他常常因某种原因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去伸手打外婆,外婆不仅不教育、不制止,反而鼓励他再打一下,甚至把头伸过去,让孩子抓头发、揪耳朵。虽然这时的攻击性行为没有造成任何伤害结果,但是它已经给孩子埋下了产生攻击型问题行为的祸根。这种本应受到制止的行为,反而得到了长辈的鼓励、赞扬,久而久之,这种因教育不当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就会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二,粗暴的教育态度,简单生硬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又一直接原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何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正确的做法应是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从而少犯或不犯错误。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小黄的家庭就如此。他妈妈在法院工作,经常出差,教育小黄的重任就落在了爸爸身上。爸爸脾气暴躁,对小黄非打即骂,拳脚相加,甚至采用罚跪、禁闭、禁食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孩子心理上受到了伤害,到了学校,一旦有宣泄的机会,就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学业成就挫折引发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起因于挫折。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一般来说,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又没有什么特长。他们在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中屡受挫折,几乎不能得到表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消极情绪,而攻击性行为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发泄。那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大多具有课堂纪律差、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等特点,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也有可能通过攻击性报复行为宣泄他遭受挫折后紧张、不满的消极情绪。
(三)共感能力较差形成攻击性行为
人人都有情感。一般而言,有情感的人都有共感能力,即体验自己和别人情感的能力。一个共感能力较强的人,往往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体会别人的情感,而一个共感能力较差的人,只知道自己的情感,而不会体会别人的情感。那几个孩子采取取乐性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也不少,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是获得自己的快乐。如故意去给同学取难听的绰号,去抢小伙伴的学习用具,去扰乱别人踢毽跳绳等等,就以逗同伴哭为乐而施以攻击行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的根源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共感能力较低。
三、攻击性行为的矫治
攻击性行为属问题行为,不容小视。为了矫治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我们主要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帮助纠正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教师应与家长经常沟通,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在家庭生活中尽可能减少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包括平时家长不经意的娇宠所造成的霸气及过于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等。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儿童,注意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愿望和想法,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其次,对孩子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对自己的孩子不要过于偏袒纵容,也不要一味顾及家长的面子而不问缘由地指责自己的孩子,要对孩子进行悉心的教育,引导他们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与人相处。
(二)关爱每一位孩子
爱是进行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孩子,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生活老师更应一起真诚地去关爱他们,时刻关注其健康成长。尽可能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扬自己优点,帮助孩子树立起基本的自信。要创造机会,如让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特长,展示才能,从而获得成就感。要经常性地与之谈心,指出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并向他们说明老师对他们同等关心、信任。对他们积极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及时强化,达到减少和消除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三)减少产生挫折感的机会
注意给学生提适度的要求,不让孩子总陷于失败的困境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注意为自尊心受过伤害,做事遇过挫折的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一些疏导消极情绪的方法。在处理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事件中,切忌武断批评,或当众训斥、辱骂,甚至体罚,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更严重的挫折感,强化其攻击行为。此外,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只有自身具有适应各种新情况的能力,才能根本上减少挫折感的产生。
(四)重视培养移情能力
共感能力在心理学上又称之为“移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移情能力越高,发生攻击型问题行为就越少。反之,发生攻击型问题行为就越多。根据这种规律,教师应尝试着采用情景描绘的方法,努力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所谓“情景描绘”是设置某种被攻击的情景,然后对被攻击者的伤害情景予以渲染式的描绘,从而让攻击者目睹攻击情景,体会被攻击者被攻击造成的伤害所遭受的痛苦,了解他们施以攻击的后果和影响,唤起他们的痛苦情绪,从而让攻击者在思想上形成“伤害他人不对”的观念,形成贬低攻击行为的价值观;在心理上使他們产生一种施以攻击行为的内疚感,以此来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五)创设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在青少年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在日常行为中熏陶和感染学生。因此,我指导这几位班主任精心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在同学间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睦融洽的人际交往氛围,并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其次要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使学生的积极行为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并得以坚持和发扬,使学生的消极行为(诸如攻击性行为)受到集体舆论的抵制,促使学生努力改正错误。
通过采用以上五种矫治措施,那些原本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孩子逐步懂得了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也慢慢学会了如何调节、控制自己内心消极情绪,具有了一定的共感能力。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这类孩子,我们需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加强矫治工作,直到“攻击性”行为从这些孩子身上彻底消除。
【参考文献】
[1]曾莉.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内江科技,2009(8).
[2]闫新,刘娜.父母教养方式对五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管理能力的中介作用[J].价值工程,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