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涪江六峡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现状分析

2020-12-21赖艳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7期
关键词:水利经济开发现状

赖艳

摘要:涪江六峡水利风景区作为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本文在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稳步推进景区开发需要处理好的文化、定位、管理、布局四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从规划、融资、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着力方向,为涪江六峡水利风景区更好的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风景区;现状;开发

水利风景区是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统筹规划、合理利用水域(水体)以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康养或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其利于资源的有效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可以直接推动水利管理单位改革,盘活资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增强水利经济实力,步入良性循环发展。本文结合四川省涪江六峡水利风景区现状,就如何开发利用景区内资源进行探讨。

一、基本概况

四川涪江六峡旅游风景区依托被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水库工程,位于涪江上游最后一个峡谷河段。该工程是涪江流域规划的唯一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是武都引水工程的水源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旅游、生态供水等五大效益。水库坝高120米、坝顶长736米,电站装机总容量15万千瓦,库容5.72亿立方米,总投资35.25亿元,2004年开工,2012年建成。

涪江六峡风景区北起四川省平武县响岩镇,南至江油市武都镇。峡谷长42公里,水域面积13.3平方公里,紧依九寨黄龙黄金旅游线咽喉。两岸悬崖绝壁、风景如画、山峦叠嶂、山谷众多幽长,景区内六条峡谷,风景区因此而得名“涪江六峡”。景区于2013年被水利部授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

二、涪江六峡景区开发存在的优势分析

景区主要由“画屏峡、六龙峡、青天峡、燕云峡、飞瀑峡、芳春峡”六个峡谷而得名,区内资源类型齐全,主要依托地文景观和水文景观为主,突出李白文化中的山水诗篇意境为主线,以涪江峡谷景观为实体核心,体现气象景观、生物景观、寺庙活动及藏羌文化景观和现代水利工程景观特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主要优势有:

(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六峡距绵阳市区65公里,距成都市区127公里,北距平武县城55公里,与G5京昆高速江油北相距20公里。南部与窦团山—佛爷洞等国家 4A风景名胜区相接,北部可通九寨沟、黄龙寺,是九环线上的黄金水岸线。周边区域内铁路有宝成铁路、成绵乐快铁,公路主要有国道主干线GZ202线、省级干道线成(口)阿(坝)公路、京昆高速、成绵广高速、绵渝高速和九黄线等。

(二)得天独厚的景源优势。1.水文景观:涪江发源于松潘县施家堡雪宝顶,是长江的二级支流,全长700多公里,景区位于涪江上游最后一个峡谷地带,依托现代水利工程形成的水文景观,具有很强的观光、旅游价值。2.地文景观:景区地处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地层岩性以页岩、硅质岩、白云岩、岩溶地貌、灰岩为主。区内群山起伏,山峦叠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独峰、从峰、奇特山石、峡谷河段、岸滩、岛区等多种地质景观,观赏性、科考性较强。3.现代水利工程景观:武都水利枢纽工程包括武都拦河引水工程和武都水库大坝工程两部分。武都水库在修建过程中,克服了“世界罕见、国内没有”的地质缺陷,可将风景旅游活动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在整个景区中具有一定的景观代表性和科普性。4.文化景观:景区内文化元素众多,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三国文化、李白文化、民俗文化、红军文化和水文化等10余种文化,从大禹、邓艾、赵征君、李白直至近代的海灯等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动人故事和人文景点。藏王寨山脉一带藏羌民居散落分布其间,使景区带有浓厚的地方风情色彩。5.风景资源组合:景区景源以涪江水系为依托,呈“龙”型分布,其中:中游景源最多,下游次之,上游较少;中下游集中了众多人文景观资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合最为理想的区域,景源密度大、级别高、连续性强、人文自然交相辉映,适宜开发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三)绿色低碳生态的环境优势。1.天象与气候景观:涪江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寒夏热、夏长秋短、四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旱、雨热同期、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等特点,适合多种植物生长。由于此地峡谷深山的地形,景区内多云雾景观,同时又是夏季避暑胜地。2.生物景观:景区内有森林公园,珍稀树种和保护动物,古树名树、野生草药等。有全世界仅存800 余株,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距瓣尾囊草。渔业资源丰富,根据《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源调查报告》记载,支流分布鱼类包括5目15科属99种,此外,冬天成群的候鸟来此过冬,又形成另一番美丽景象。3.风景区水生态保护:景区林木资源极为丰富,景区内林草覆盖率达95%,水源涵养量大。4.生态环境质量:景区森林植被茂盛,人口稀少,没有工矿企业,且远离城市,交通道路极少,园林、水体、大气、声学、土壤等环境均未受到污染和破坏,水质和环境达到国家I类标准。

三、涪江六峡景区开发存在的劣势分析

(一)开发规模受限制的问题。武都水库属于涪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防汛安全、工程安全、水质安全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开发规模受限。同时,由于水库每年5—10月汛期泄洪调峰,季节性水位波动幅度最大达30米。春夏秋季,天气较好,水位很低,水库两岸20—30米的枯树、枯草,加上汛期上游漂浮的泡沫杂物悬挂其间,影响景观质量;冬季,水位较高,水面壮观,但天气寒冷,不适宜户外活动。按照水利工程需要充分考虑水位落差因素的要求,在景区规划过程中需合理布置景点和经营项目。

(二)自然气候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涪江六峡水利风景区,其水面表面平静,但每天下泄不少于100个流量,水流湍急,不适宜小型游船游玩。并且作为涪江上游最后一个河谷地带,河风很大,近几年每年均出现过七、八级以上大风,对水面的娱乐项目极为不利。

(三)处理水管单位与当地政府关系的问题。景区开发涉及多個地域和广泛的产业,必须要有统一的管理。目前,涪江六峡景区涉及2个县,沟通协调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水土资源资产产权为纽带,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水利行业管理,规范景区运行,十分重要,只有在库区内打破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壁垒,把各种库区风景资源要素更有效的组织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发展才会更有生命力。

四、景区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水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发展关系。文化兴旅,文化兴企。涪江六峡风景区的文化,包括水文化、大禹文化、蜀道文化、三国文化、藏羌文化等十几种。但其核心和关键是水文化,山赋予了风景区的魄力,水赋予了风景区的灵气,在开发过程中,既要依靠其他文化的衬托、渲染,更要突出水文化的特色。

(二)正确处理好景区定位与当地整体旅游定位的关系。景区应主打水利风景区,主创水文化,以水和水利工程为载体,紧密结合当地打造李白故里、九(九寨沟)环东线神奇旅游线的定位,积极依托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结合绵阳市作出的整体规划,做好协同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管理与景区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要树立一个水利工程即是一处景点的理念,从一个项目的设计开始,直到建设施工的全过程,都需要从有利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考虑设计、考虑施工、考虑布置、考虑外观,逐步形成观光水库、观光大坝等。

(四)正确处理整体布局与分部开发的关系。景区不仅要开发、利用、宣传、包装好六峡景点的概念,还要紧密衔接其他景点,做到“景库一体、点面结合”。通过对不同的发展模式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相关发展战略要素进行评价,对上游山水游赏区高保护,减少建设开发,保持其自然山水生态特色和古镇古桥古树历史价值。对中游旅游娱乐区高质量开发,重点凸显三国文化、赛事活动的参与体验。对下游休闲度假区适度开发,重点加强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上娱乐、科普教育。

五、涪江六峡旅游开发需要着力抓好的“六个重点”

(一)敢想敢干,认识为先。建好涪江六峡风景区是促进库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生态水利的有效措施,是进行灌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发展水利经济、打造水利产业的重要内容,是和谐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为此,应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水利风景区的重视和支持,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发展水利经济,有力推进水利旅游健康发展。

(二)重视规划,整体推进。规划是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的核心,是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必须列在重要的位置。涪江六峡风景区开发处于初期阶段,虽已做过一次总体规划,但库区建设和景区开发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重规、详规的地方。根据总体规划,有必要进一步做好近期、中长期、长远期实施规划,不能搞盲目开发,不能搞建了拆、拆了建的重复建设。

(三)突出特色,吸引游者。涉及每一个景区,只有突出了自身特点,彰显了自身个性,才是最吸引人的,也才能使景区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从在挖掘自身特点和优势上下功夫,创造自己的品牌,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四)摸清家底,准确定位。充分调查摸底,清楚自身的旅游资源情况,在历史渊源、开发现状、未来发展上作出大胆设想,通过景区的实际调查,分清哪些定位为文化包装,哪些定位为原始生态,哪些定位为亲水活动,哪些定位为度假休闲,哪些定位为科普教育基地,这样一个景区的形象就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只有摸清家底,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才有助于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充满吸引力的景区

六、结语??

武都水库建成蓄水后,涪江六峡风景区水位上升,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因此在充分发挥涪江六峡风景区交通、景源、环境的优势基础上,扬长避短,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模式,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推动景区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S].2010,1.

[2]董青,张蕾,于小迪,王升华.水利风景區建设进展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11):1-6.

[3]朱丽向.石梁河水库建设水利风景区初探 [J].水利经济,2010,28(6):66-68.

猜你喜欢

水利经济开发现状
论新时期水利经济如何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对发展水利经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