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干部敢于“讲真话”的治理逻辑
2020-12-21张润枝
张润枝
【关键词】基层干部 匿名化 基层治理 责任担当
当前,面对各类调研采访,不少基层干部以“不提名字”作为敞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条件,奉行“低调做人”“沉默是金”的行事准则,反映问题避重就轻、无关痛痒,甚至出现了集体失语。这种“匿名化”的倾向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的困局和亟待解决的瓶颈,必须引起警惕和重视。
基层干部“匿名化”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在基层扎根蔓延后的典型表现
在许多基层干部看来,实名曝光“家丑”,意味着成为众矢之的,掏心掏肺讲问题,实话实说谈成绩,都有可能带来得罪领导、抹黑组织、甚至丢掉工作的后果。由此,匿名接受采访、含糊讲讲问题便成为了不成文的潜规则。面对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不能说、不敢说、不愿说,“匿名化”倾向不断加剧。具体来说,基层干部“匿名化”大体可归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不能说,反映了唯上和唯权的思想观念。“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求党的干部干工作、做事情,不能唯领导马首是瞻,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但是,当前个别基层干部丢失了求真务实的本心,沾染了溜须拍马、投机取巧的陋习,凡事先盘算着自己心中的“小九九”:在工作总结或对外宣传上,时时处处想着不仅不能抢领导“风头”,还要善于“移花接木”,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突出领导功劳,为领导“争光”;遇到问题、错误,讲究“为尊者讳”,不说话、不表态,趋利避害变成了唯上和唯权的写照,人民利益和问题实质沦为了闭口不谈的顾忌。
第二,不敢说,反映了自保和自利的不良心态。在基层组织架构中,“一把手”和主要领导通常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对相关工作的目标、程序、方式等作出决策,基层干部多扮演执行的角色,自主发挥的空间不大;同时领导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晋升等直接关乎个人发展利益的核心关切,手握干部的“生杀大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基层干部担心实名反映问题会被领导“穿小鞋”,一旦引发舆论关注,甚至会随之面临被追责和问责的风险。问题的敏感度越高,自身面临的风险系数就越高。还有的基层干部担心受隐形“连带责任”,实名曝光“家丑”意味着成为众矢之的,容易被“晾起来”,影响自身前途。在种种利益权衡和思想压力下,闪烁其词地讲些无关痛痒的话就成为了一些基层干部明哲保身的首选之道。
第三,不愿说,反映了避事和避难的处世哲学。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层工作面临的矛盾层出不穷,这要求基层干部敢于负责、善于创新、乐于奉献。但是个别基层干部受传统的“枪打出头鸟”观念影响,担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消极避事、畏缩避难,“遇到矛盾绕着走”,避重就轻、不敢面对基层矛盾,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想法,畏首畏尾,不想“抛头露面”,不愿敞开心扉。还有一些基层干部担心自己的工作成绩禁不住媒体深挖细嚼,未必能经受住时间考验,具名露脸等于自己给自己“埋雷”,担心“被秋后算账”,因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基层干部“匿名化”所表征的上述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究其根本,还是官僚主义在作祟。毛泽东同志曾用泥塑神像来比喻官僚主义者:除了三餐不食这一点不像外,官僚主义者的其他方面都很像一座神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靠,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深刻剖析了官僚主义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敢担当的形象特征。“匿名化”倾向恰恰反映了一些干部忘却人民至上,缺少担当精神。敢不敢具名、能不能具名、愿不愿具名,实际上追问的是基层干部是否具备“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态。
基层干部“匿名化”破坏基层党内政治生态,使基层治理各项工作难以有效落地
首先,基层干部“匿名化”极大地挫伤了干部积极性。“匿名化”不仅反映了个别基层干部的思想行为,长此以往也会在整个基层干部群体中产生不良的风气,形成群体压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加剧。这既有干部自身思想认识的原因,也有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石,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基础,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如果有了责任自己扛,有了成绩不能说,容易让基层干部寒心,消解干部工作的热情;实名曝光的风险、随时面临的被问责,使得基层干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吹吹拍拍、溜须拍马成为职务晋升的“捷径”和“潜规则”,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和认可,打击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倘若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不到全面保障,基层治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便难以实现。
其次,基层干部“匿名化”极大地影响了工作实效性。基层干部身处基层工作一线,本是最容易发现基层问题和症结的群体。但是如果他们不肯实话实说,不愿反映真实情况,而是通过匿名采访交上几份“精美漂亮”的政绩答卷,既无益于队伍团结和工作开展,更无助于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还会造成基层治理的“软骨化”;“匿名化”倾向在基层的蔓延和加剧,使得基层治理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日积月累势必导致基层治理隐患重重;基层干部缄默不言、人人自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盛行,“耳朵背”“嘴巴哑”的慵、懒、散之风肆意弥漫,会严重破坏基层党内政治生态;遇事只考量自身利益,不顾人民利益,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重损害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最后,基层干部“匿名化”极大地侵蚀了大局稳定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匿名化”看似虽小,却会造成不良政治生态的固化,成为政治生态建设的“蚁穴”,侵蚀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局。一些基层干部不愿说真话、说实话,一次两次敷衍了事,全然不以为意。殊不知,假话说多了,初心也就回不来了。这样不容小觑的缝隙和漏洞不仅会为基层干部套上束缚之笼,还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造成党内政治生态的异化。当下,我们正处于決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时期,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就要深挖基层干部“匿名化”的深层原因,排查作风之弊,扫除行为之垢,大力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
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通过深层的制度变革真正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
一是要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利益不仅是分析经济现象,也是分析政治现象的关键范畴。不论是主动“匿名”还是被动“匿名”,都反映出了基层干部信念滑坡、唯上唯权,将自我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折射出个别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价值立场、利益抉择上出了问题。消解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根本上在于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论述,引导基层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的地位、政绩、名利和权力,不沾“鸵鸟心态”,不做“太平懒官”,让“硬脊梁”撑起软骨化的基层政治生态,让“务实风”刮过“缩头龟”的甩手避事沙地。另一方面,要正视和满足基层干部的正当合法利益,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担当精神。基层干部不仅是“政治人”,也是“经济人”,无法完全避开“经济人”的理性支配,更不能完全超越利益而存在。消解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就要深入调查和把握基层干部的现实痛点和利益诉求,科学利用利益协调、满足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担当。
二是要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基层干部“匿名化”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在基层扎根蔓延后生成的典型表现。它严重破坏了基层政治生态,滋生不良风气。而基层政治生态的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消解基层干部“匿名化”应着力净化基层干部生活的政治生态,营造求真务实、担当进取的氛围。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基层政治文化,在基层党内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等核心价值文化,坚决抵制和反对官僚主义、“潜规则”、厚黑学、“老好人”等不良思想文化,为营造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奠定思想基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基层组织的舆论引导、群体压力等功能,既要对敢讲真话、勇于担当的基层干部给予大力宣传,鼓励基层干部以实名的方式大胆地晒出成绩,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又要对避重就轻、“遮遮掩掩”、“吹吹拍拍”的基层干部给予批评教育,利用负面典型的镜鉴警醒,在基层真正形成讲真话、敢具名、勇担当、尚担当的舆论氛围和组织氛围。
三是要健全完善基层治理制度。消解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走出基层治理困局,最终要靠制度发力,通过深层的制度变革来破解这一难题。一是要进一步规范问责制,避免泛化和滥用。“匿名化”倾向背后蕴含了基层干部“既想干事,又怕出事”的心理困局,他们身处一线,既是各种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也是各种压力的承受者,面临被追责的风险相对较大。问责制在基层的施行,在严格按照问责制度办事的基础上,还应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对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具体要求,正确评判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性质,减轻基层干部被问责的心理焦虑和后顾之忧。只有为基层干部减压、松绑,他们才会愿具名、敢具名。二是要完善基层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将考核评价话语权由“领导干部说了算”转向“能力本位”“實绩说话”,改变个别基层干部一味唯上的心态,真正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将敢讲真话、勇于担当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风向标;在强调结果导向的同时,完善事中评价、过程评价,鼓励基层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基层干部的成就感、获得感。三是健全基层干部激励机制。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实际上还透露出这样一种心态:干好是本职,干不好是失职。“提意见就像迎风吐口水,糊自己一脸。”基层干部同样是趋利避害的理性人,如果“实名”反映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遭到排斥和打压,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匿名化”倾向。这就需要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使那些敢于具名、敢讲真话的基层领导干部得到更多提拔重用的机会,并在经济待遇、福利保障、身心关怀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