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餐对接”服务研究

2020-12-21王慧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物流电子商务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等弊端不容忽视新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农残对接”项目的开展,无论是对产业链底端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还是对产业链上游的餐饮企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分析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餐对接”服务的现状、特点,提出发展“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对策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餐对接;物流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1电子商务和农餐对接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网络,可以进行商品的查询、购买、移动支付等活动。对于在商品交易中出现的问题,电子商务可以发挥电子技术、信息来解决,以实现降成本、提效率、创商机的效果。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有:ABC、B2B、C2C、O2O等模式。

1.2农餐对接

2010年,“农餐对接”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出现较晚,学者彭磊等将其定义为一种农产品流动领域的创新形式,“农餐对接”基于纵向一体化战略,餐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直接从农产品生產源头采购,减少中间商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也可以让农民得到更多收益。目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农餐对接”模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餐饮企业”、“农户-专业化农业企业-餐饮企业”、“农户-农场-餐饮企业”。这些“农餐对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商,实现了减少流通环节的作用。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化农业企业”都对分散的农户起到了组织作用,链接起了农户与餐饮企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户-农场-餐饮企业”这种模式,往往是立足餐饮企业的需求,将从农民手中租赁来的土地按需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和流通较为严格。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可以从中得到固定的租赁费用,为农业企业提供劳动的农民还能获得劳务雇佣费。但由于农场前期投人大、回报慢,因此,数量较少,其客户多为大型餐饮企业。

1.3电子商务平台在“农餐对接”中的应用现状

“农餐对接”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应该大力推广。目前我国“农商对接”项目大多刚刚起步,能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餐对接”的就更少了。2011年,湖南省在建立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餐对接”上迈出了第一步,该平台具有七大服务功能,能够为供应商、餐饮企业等提供服务,如提供物料采购系统、食品安全数据库等,从而实现了农产品供应商与餐饮企业的信息交流,网上交易,直接对接。2012年云南省政协常委杨艾军在两会中提案,建设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农餐对接”新型流通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将农产品供应企业、物流企业、餐饮企业联动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当前,我国的“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还很少,但电商平台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农产品滞销、利国利民的举措,将会有更多人投入这一研究。

2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餐对接”模式特征

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者与餐饮企业的对接出现较多问题,如信息不畅通、服务不完善等,制约着“农餐对接”的进一步发展。而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餐对接”模式为农产品的提供者和餐饮企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可以让双方直接对接,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餐对接”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2.1订单式生产

“农餐对接”的电子商务平台具有预见功能。平台通过分析以往的农产品产量数据,以及餐饮企业的需求数据,能够对农产品供需情况有所预见,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生产,从而避免了盲目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未来的销售数据作出预判,这正是农民所欠缺的。每年因为过剩生产、无人收购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农餐对接”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订单式生产,农民按照市场反馈、订单数量,有计划的生产,按需生产,保障了农产品的销路和农民的收益。

2.2扩大市场份额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存在客户数量不稳定、价格不透明、市场狭小等问题。“农餐对接”的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了系统的“集市”效应,平台一方面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客户、没有空间限制的客户,另一方面为餐饮企业提供了集中消费的市场。通过平台,不用通过批发市场,各类新鲜的农产品可以直面餐饮企业,实现了农产品的物美价廉。农产品由原来的经批发市场卖给蔬菜收购企业或个体户,经层层贩卖到餐饮企业,到直接对接餐饮企业,不仅扩大了销售对象的范围,而且由于交易时间缩短,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农产品的新鲜。总之,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提供稳定的客户源,将农产品更大范围的推广出去,打开销路,扩大市场份额。

2.3减少流通环节

农产品“卖难买贵”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究其原因,在于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农产品初级提供者的价格一再被下压,经过层层市场,到达餐饮企业时,价格会变得较高。流通环节过多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农产品至少需要经过四个环节才能实现从生产基地到餐饮企业的传递,“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餐饮企业”,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不仅造成流通成本上升,而且会导致毁损率提高,新鲜度下降。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农产品到餐饮企业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中间环节,既能够让企业买到新鲜、便宜的产品,又能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压价,解决“卖难买贵”问题,实现了农民与餐饮企业的双赢。

3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餐对接”模式推广及发展建议

3.1加大对“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政策扶持力度

第一,要利用好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建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基金,为希望发展“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可以适当的降低企业的注册资金门槛,让一些有技术、缺资金的企业进入,从而更好的发挥其优势。同时,为发展“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提供减税降费支持,给企业留下发展空间。第二,建立“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服务示范园区,做好配套项目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吸引更多人才、企业、资本进入。组织评选“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服务示范企业,发扬龙头企业、示范企业的带头作用,并对这些企业予以嘉奖,提供其发展所需支持,推动杰出的“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发展。第三,搭建和发展“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相对于国外,我国的“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起步较晚,经验较少,技术不成熟,因此,政府要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重新整合,完善“农餐对接”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开创新的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新的服务模式。第四,要加强平台的配套服务建设。物流配送系统的不健全、信用与认证体系的短板等因素都制约了“农餐对接”电子服务平台的发展,要促进平台的进一步发展,配套服务必须健全、完善,

3.2加强“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平台建设。“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重点在于信息建设。“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上信息建设不完善是其一直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促进农产品的提供者与餐饮企业之间的信息畅通,保证二者可以有效沟通、直接对接,准确传递有效信息,是信息建设的重要工作。只有信息及时对接,平台才能发挥作用,更好为用户提供服务。二是培育农户、餐饮企业、物流企业等参与主体的电商意识。通过开展定期培训的方式,提升参与主体电商意识,增强使用平台的技术能力,特别是要重视面向合作社带头人、大型农场经营者、大型餐饮企业领导者的宣传、培训,让他们看到电子商务平台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愿景,促进电商意识的提升,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农商对接”工作,推动我国“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步人新台阶。

3.3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我国居民的消费品中有1/3以上是农产品,其中又有1/3以上为生鲜产品,政府要加大联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对生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各节点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同时,政府还要重视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大对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或是技术引进,进行冷链运输技术改造,科学管理,建设冷链加工中心和自建冷藏库、保鲜库,一方面形成以果蔬、肉类、水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横向体系,另一方面形成渠道体系、管理组织体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等纵向体系,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监控,促进“农餐对接”顺利进行。

3.4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发展现代化农业成为重中之重,实现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就是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是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的突破点,也是实现“农餐对接”的重要抓手。我国现阶段的“农餐对接”发展还不完善,存在较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产品没有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大多为农户的家庭种植或是小规模生产,大规模的农场经营较少,缺乏专业技术,经营理念、方式落后,制约了“农餐对接”纵深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是发展“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必经之路,因此,要在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下功夫,根据其特征和属性,帮助分散的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专业化农业企业和农场等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为餐饮企业提供更安全、稳定的食材,并且,农民的议价能力也会提升,实现农民增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餐对接”。

[参考文献]

[1]郭利,刘刚.基于电商平台的“农餐对接”服務研究[J]现经济研究导刊,2016(2):57-58.

[2]曾建新,詹盈盈,肖利青.农餐对接的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0):94-97.

[3]胡碧晴.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探究——基于“农餐对接”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352.

[收稿日期]2020-07-30

[作者简介]王慧(1989-),女,山东烟台人,会计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物流电子商务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O2O电子商务信任问题分析
O2O电子商务信任问题分析
一季度物流运行量质齐升 稳中向好
前7月全社会物流总额近140万亿元
辽宁大拇哥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电子商务法草案首审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