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对话:建构融合性音乐课堂的有效途径

2020-12-21陈娴王备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对话融合

陈娴 王备

摘要:对话是一种学习和发展的新范式。在融合性音乐课堂的实践中,与学习主体、音乐作品、教学体系、音乐思想进行多维对话,有助于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心”“境”融合、“人”“乐”融合、“你”“我”融合、“形”“理”融合,更好地构建融合性音乐课堂,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对话;融合;小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1B-0050-03

对话,原意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在教育教学语境中广泛得到运用,已经超越了显性的言语范畴,具有“聚焦主题、相互关心、多边互动、达成理解”之意。米哈伊尔·巴赫金甚至认为“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

融合性音乐课堂,是笔者参与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出的音乐教学主张,即在课堂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身体参与,进一步融通学生在音乐課堂中的身体学习和心理学习,同时,通过多种音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融合,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多样、立体、有趣、有效[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融合性音乐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与学习主体、音乐作品、教学体系、音乐思想等进行多维对话,是促进多元融合的应有之义,更是构建融合性音乐课堂必要的、有效的途径。

一、与学习主体对话——关注“心”“境”融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期待和需求,是一切课堂变革的中心和重心。通过和学生的全面对话,包括集体的和个别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外在的和心灵的等一系列对话,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需求。如何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有效的对话?根据学生心理,创设合适的情境,实现“心”“境”的融合是一条路径,亦即:关注学生心理和教学情境的契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执教六年级期末歌唱教学研讨课时,教师做如下设计:

情境一: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阵阵清风吹来,几个同学踏进校园,开启一天美好的学校生活。你作为学校大队辅导员,会给同学们设计怎样的校园音乐?

情境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大阅兵式即将呈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以强大的阵势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你是阅兵式活动策划者,你打算给士兵播放怎样的音乐以鼓舞他们的气势?

情境三:如果你是一位西餐厅的老板,你把西餐厅定位成一个高品位的雅致空间,会为你的餐厅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以音乐策划师的身份,从节拍、节奏、速度、情绪等要素入手,给这三个情境设计合理的背景音乐,并交流反馈。学生的反馈状态更是自信和理性并存,把自己为什么得出这样的推荐结果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位位专业的音乐策划师。

小学生期待积极自主的实践,期待独立与协作的结合,期待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期待努力奋斗后的成功喜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经验积累和合作学习能力,一旦遇到难度适中的挑战情境,会自动产生为强烈的探究欲和表现欲,并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合作探究。本教学环节的设计,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六年级学生的音乐经验和教学情境进行了融合,从实践效果来看,既完成了与学生的对话,又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经验的自我总结和提升。

二、与音乐作品对话——关注“人”“乐”融合

每一首音乐作品,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的脉络。我们也许无法和词曲作家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都将通过曲谱来传达:一个节奏的运用、一个休止的停顿、一种断连的表达……都蕴含着作者深入的思考、情愫的表达。对话音乐作品,是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作品风格、节奏特点、旋律特点、情绪表达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剖析,不断地进行自我代入和析出来完成的。与作品的全方位对话,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乐”融合。

以《牧场上的家》为例,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牧童抒情民歌,也是美国堪萨斯州的州歌,它的创作人是堪萨斯州的人民。要与作品对话,达成“人”“乐”融合,首先要了解堪萨斯州,了解堪萨斯州的文化:堪萨斯州的州花是向日葵,寓意是阳光、明亮、热情、热爱生活、敢于梦想,而堪萨斯州的州训是:排除万难,追求幸福,所以,这首歌曲洋溢着甜美、温馨、开朗、乐观的情绪。其次要研究作品的音乐特点,歌曲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节奏舒展,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其中一、二、四乐句,弱起开头,唯有第三乐句是强拍进入,这可以成为对话与融合的有效抓手。

第一乐句,连续三个乐汇弱起,且每个乐汇旋律呈递进式上行,教师可以带学生感受节奏、旋律表达出的推动感;第二乐句,歌曲用连续两个长的乐句和六个弱起进行推动;第三乐句,直接强拍进入,推向高潮。前面一个个推动,一句句铺垫,都是为了此刻郑重其事地宣告:一种骄傲的对家的赞美。

教师和音乐作品全面深入地对话,促进了自身对作品的正确理解,然后才可能带动学生和作品进行正确的对话,进而通过抓手让学生放大情感上的呼应和共鸣,不断走向“人”“乐”融合,提升音乐感知、体验和表现能力。

三、与教学体系对话——关注“你”“我”融合

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如传统曲艺“口传心授”教学法对于体悟的重视,“学堂乐歌”中体西用的有效实践,“因材施教”“乐中学”对音乐教学的指导,“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迁移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应积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音乐教学体系,努力和这些先进音乐教学体系对话,实现“我”和“你”的交融。如:瑞士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德国奥尔夫教学法就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法,他们各有侧重,分别在体态律动、器乐声势和歌唱领域有独到的、有效的见解与方法。这些侧重点使“你”“我”的融合更具生成性,有利于我们通过不同的选择、组合、补充、交融,形成丰富而有张力的课堂形态。

以《顽皮的小杜鹃》听课反思为例:

教师根据乐曲编配基本原则,出示三组和弦:一级、二级、五级,并称这三组和弦为三个家庭,每个和弦的主音即为每个家庭的家长。学生演唱每小节的歌谱,并找出每小节哪个家庭成员出现得最多,在相应小节下面做好不同家庭的标记①②⑤。教师按照5、1、2的顺序以不同高度呈现。演唱歌曲时,师生根据每小节下方①②⑤做不同动作:①胸前拍手,②拍左肩,⑤拍右腿。从学生的视角看,这就是一个:5(低音)、1、2的音高呈現。接着,由学生负责演奏三个音的音条乐器。学生可以从黑板上家庭的方向、律动时拍手的方向这两种暗示判定自己手中音条的相应位置。和着音乐、和着大家的演唱,学生在每小节敲击不同的主干音伴奏,乐音和谐又丰富。

教学内容涉及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器乐伴奏,而实施的对象却仅仅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基本不敢考虑这样的难度系数。但这位教师借鉴奥尔夫教学体系,再结合自己的特点,通过“你”“我”融合、精心设计、精当操作,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很好地实现了渗透,达成了音乐教学目标。也许这节课的设计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团队备课,实际上也是一种“你”“我”对话与融合。体系需要融合,团队也需要融合。

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我们该学什么?我们与三大教学法的对话是否准确、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全然摒弃吗?除了三大教学法,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吗?这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新思想、新体系的引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体验,也会激发音乐教育者对于音乐语言更深层的认识和剖析,会让我们有一种: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的欣喜和感动。

四、与音乐思想对话——关注“形”“理”融合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大多数人认同,音乐是形式化的,形象化的,也是表情化的,我们可以从多位名人的言语中管窥一二: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家也是雕塑家,使音乐的形象沉浸于空气中流动的元素之中。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音乐是感情的速记。

但从音乐声学的角度出发,音乐又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之上的。近代音乐声学的科学探索和音乐心理学、音乐声学的实证研究,都把毕达哥拉斯学派作为他们的先驱。毕达哥拉斯学派更多关注音乐的秩序形态,把音乐作为具有严密秩序和内在规定性的事物。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数,宇宙是按照数字的一定比例构成的,音乐的美丽和动人心魄的力量不在于神的魔力,而在于以数的比例体现的和谐原则[2]。中世纪的人们甚至把音乐作为音乐科学,将音乐作为数学的分支,将其音高和节奏作为可度量的有量记谱的发展和完善,用数学的方法对音程、和弦和谐度进行划分[3]。

形象性和抽象性是对立统一的。在融合性音乐课堂中,统一性更加得以彰显。在融合性音乐课堂的构架过程中,在“形”“理”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和各种音乐思想对话,从而形成两个共识:1.音乐为什么美?除了语境和情感,音乐也是有科学道理的。2.即使音乐是形象的,但音乐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形”“理”兼施的。

参考文献:

[1]王备.融合性音乐课堂建构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 2019(49):44.

[2][3]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8,10.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对话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用流行音乐激活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