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0-12-21贺楠楠
贺楠楠
【摘要】在目前的教育领域,普遍认识到数学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认知乃至部分中职学校当中仍然存在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各种偏见,没有真正地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这门学科。基于此,将从各个方面来分析目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改革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以便为目前的现状改变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建议。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 职业素养 策略
随着现今时代的发展,中国各个行业飞速与世界水平接轨甚至领先于世界水平。大国重器,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做出的贡献,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中之重,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这句人人都知道的话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突出了我们国家乃至每一个赞同这句话的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认知。而且知识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命运也都是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石。国家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现在的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众所周知,数学是我们从小学习,并且被纳入三大学科之内的一门学科,可见其重要性。中职数学虽然是一门辅助专业技术的课程,但是其重要性依然没有被改变,我们常说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如果说专业的技术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最后呈现出来的一支舞蹈,那么文化基础就是这支舞蹈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才可以使学到的技术不只流于表面。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对于数学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偏见,问题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也存在于目前社会对于中职数学的认知。下文我们从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这几个方面来分析问题所在。
一、分析目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于中职数学的态度
对于中职学校,我们知道其整体的学习氛围是比较松散的,学校的管理也是比较宽松一些,对于文化课并没有足够的重视,“重技术,轻文化”这几乎是大部分学校都存在的问题。学校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但是对于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课的学习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也没有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学校的态度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老师和学生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学校以实践课为重,就会把更多的课时安排在实践课上,时间有限,剩下的给到文化课的时间自然是被压缩了很多,这样就导致老师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抓紧时间按教材进行下去,几乎没有时间去安排更多的练习和课后复习。而中职的学生们,基础水平本来就是参差不齐,再加上快速的授课,学生可能在课堂之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课后可能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复习,下节课又开始讲新的内容,这样一直处在一个接受困难的情况下,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从老师的方面分析
中职的教师队伍在整体的教育界来说是相对比较散漫的,可能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化课严格的考核制度,或者是因为课时被压缩,得不到校方足够的重视,时间紧任务重。很多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课前不做充分准备的备课、课堂上的宣讲很多是照本宣科,课后又没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课堂回顾问答等,一系列的流程下来,无法了解学生的真正能力水平,学习之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老师也没有办法真正掌握学生的实时动态,接受情况,等等。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授课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3.从学生的方面分析
新课标指出,要将学习的主体从老师转移到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地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才算是达到教学的目的。中职的学生特点是比较突出的,整体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散漫,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够重视,甚至直接认为,中职的学生学习文化课是没有什么用的,只要学会了技术就可以了,文化课跟技术实践没有什么关系。中职学生年龄不大,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自律性也不高,再受到这种言论的影响,直接从心理上就排斥文化课了。尤其是数学课堂,本来就是枯燥无趣的,再加上老师讲的快,一点听不懂后面就可能连带着学不会,越不懂越是不想学,这样下去就是恶性循环,到最后直接放弃数学课程。
4.从家长这方面分析
学生家长并不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来,却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家长有一种想法: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学习到技术,找一份相关的工作就可以了,其他的对孩子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了。殊不知这种理念也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对于文化课的态度。中职的学生年龄都不大,自制力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周围对于文化课的学习都是这样的态度和声音,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直接选择放弃文化课的学习。家长应该知道,目前社会是在快速发展阶段的,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单一的技术,“一招鲜,走遍天”这种想法放到现在已经并不适用了。
二、从现状分析探索改革策略
1.学校转变教学态度
前面我们说到,学校的态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学校与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学校重视技术的学习固然没错,但是要知道数学是理论,是基础,是长远的素质提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服务于技术实践的,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是不容被忽视的,它所发挥的长远作用是很重要的,是中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实践考验的是动手能力,通过短期的培训即可掌握,而数学的学习是着重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学与思是相伴而行的,所以文化课在中职的教育中是不可缺席的也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学校作为思想的传播者,学习制度的制定者,必须明确文化课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实践,轻理论的教育态度,要求学生学思结合,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同步提高,做现时代的新型人才。
2.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从老师这方面来探讨改革方法,首先应该是改变老师对于教学的态度,明确文化课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老师们除了要做到基础的课前充分备课之外,还要想办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目前中职的教育大多还是延续之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数学课的教学本身就是比较枯燥,一味靠講,并不能真正的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就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这方面考虑除了老师提高自身的教课水平和课堂趣味性之外,还可以引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把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带入课堂授课中去,利用技术更直观地授课,可以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一些难点,而且互联网是当代人的工具,各种年龄段对它的兴趣都是很大的,这样能够更多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
3.充分考虑学生文化基础,因材施教
中职的学生,因为招收的门槛是很低的,所以文化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其特点是差异性和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如果一味使用同一的教材教学,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遇到困难、听不懂、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等原因而产生排斥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老师们负起责任来,充分与同学们进行沟通问答,了解各个同学数学水平所在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让同学们从易到难,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学会了,才可以树立起对数学的信心,才能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另外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无用,认为理论知识跟自己实际接触的动手实践、专业技术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一点上教师们可以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此专业的内容去讲,让同学们看到数学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有针对性地讲解,不但是针对专业,更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从易到难,一步一步深入。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攀登知识高峰的乐趣。
4.激发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一切的改革手段都是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真正地提起学习的兴趣。前面我们说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中,除了学校、老师、教学资源等方面之外,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而活到老,学到老,这种能力是我们可以一辈子都受用的。中职学生们年龄都不大,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言论和事物的影响,也许人在课堂上,但是注意力不在学习上,纪律涣散。在这种环境之下,就算是有心学习的同学也会被影响。所以适当的纪律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文化课考核制度就需要安排上。纪律管控,让学生们受到约束,营造出一个适合学习的氛围,严格的考核制度可以让同学们在压力下产生学习的动力。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带动课堂学习气氛,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将学习的主体转变成学生自己。
综上,总结了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来一些参考意见、改革策略。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课水平,教师和学校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对于文化课教学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转变态度很重要,教师队伍风气的整改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对于文化课的认知,只有真正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才会去重视起来,只有重视起来了,才会从心底开始愿意去主动学习,主动付出精力思考。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一定要跟随时代去转变,当下中国各方面的飞速发展,需要的不只是单一的技术型人员,而是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只有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能力,并且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有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贵香.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9,(07):149.
[2]李高峰.浅谈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9,(20):182.
[3]孙露.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职数学素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施越华.文化课程改革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5]賈景会.信息技术下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6]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