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以德立校”
2020-12-21张小明
张小明
我至大学毕业,在乡村教学与管理的七年中,深深感受到一个乡村教师的艰辛,与乡村教学管理的困难。但为了确保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学管理者必须有“以身作则,以德立校”的治校理念,和宽严有度的治校策略。
首先,对乡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是地理环境。我乡是地处庆城县西北角的太白梁,这里到处都是峁梁纵横,沟壑交错,山路崎岖,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下,这里的信息相对封闭,交通闭塞,直接影响了这里人们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二是人口及人文现状。由于近几年计划生育的严抓,和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带走了一部分适龄儿童到城里选择条件更优越的学校去上学,学校的生员越来越少。这里孩子们的父母大都是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生,想辅导孩子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完全归结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本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基础和智力,根本不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
三是山区的教学现状。在地理坏境、人们思想意识、和适龄儿童逐渐减少的影响下,山区教学面临着经济条件、教学管理、教学研讨等诸多问题,使山区教学举步维艰,得不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其原因有二:
第一,生员的减少为教学发展和教学研究带来不便。在我乡的大部分学校只有四五十个学生。最多五六个教师在维持着一个六年制完全小学。较大的班额有十几个学生,最少的只有一名学生。生员的缺少失去了教学研究的对象,也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经济保障。
第二,班额小,教师负担却丝毫没有减少。按教学常规要求山区学生与教师的比是1:23,一个学校四五十名学生,五六个教师看起来好象挺宽余。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六个年级的语、数、外参加考核的科目就有15门。五个教师的学校,每位教师平均就要担任三门主课,加上五花八门的其他科目,每个人一天平均都有七八节课,周课时量都达到了40多节。每位教师每天都这样循环往复的上完一节课又一节课,教师一天天超负荷的工作,到了晚上还要备课阅作业。一周周就这样不断的重复着,哪有时间去研究、学习,怎能谈上创新与改革。学生担心落后要挨打,教师担心落后要罚款。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在不停的为分数辛勤的奔命着,这样的教学能实现所谓的素质教育吗?
其次,乡村校长应“以身作则,以德立校”,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去带动和感染同志们。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价他的校长。也有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乡村小学校长担任着该校的行政管理任务、教学管理任务,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着想。他的思想、决策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成长与进步。所以做好一个乡村校长必须作好以下三方面的事。
第一,在生活上“宽以待人”,做一个服务型的领导。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家庭,每位教师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在生活上,校长不能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摆官架子,卖官腔,时时觉得此处唯我独尊。这样就是失败的。反之,在生活上,校长要作到“心细、眼尖、脚勤”。在心与心的交流中让同志们产生对你的绝对信任,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他们才会静下心来教学,死心踏地的奉献。
第二,在工作中,校长应该做排头兵,敢于承担。小学由于受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工作环境的影响。教师们都有一种依赖心理,他们觉的我在这儿的工作就是教书,我教好我的学生其余工作与我无关。其实,一所完全小学,在实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涵盖着很多工作。
第三,在教学中,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一所学校需要有刚性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出台者校长如果对别人是法制约束,对自己是自由主义,那是不行的,人们常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是这样,一个学校,校长就是制度。不是说一个学校内,校长说怎么做,教师就咋做。而乡村校长,不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教研等其它工作中,总要干在先,干出个样来给大家看,靠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好一个领道者。
最终,教学管理中应该“宽”“严”有度。
校长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校长要有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独到创新的思维,以唤醒学生品德行为上的认同和渴望实现的崇拜心理。
教师要严以律己。教师要教出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高素质的学生,首先教师要作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以较强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首先要作到,因此,教師要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严密的规章制度。“非规矩不能成方圆,非准绳不能定曲直。”制度看似羁绊,实是维系一个集体存在与发展的最为基本的要素。乡村小学虽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要让学校得到长远发展,让学校内部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没有一套严密、严谨符合本地实际的规章制度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民主决策,让大家坐在一起,群策群力,这样形成的制度不但体现了管理的民主,还集结了集体的智慧。
但是,“物及必反”,教育是一项针对人的工程。人的心理张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学校一味地“严”可能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压力,造成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还要从“宽”上下功夫。
师德要宽厚。校长除了“以严率众”外,“厚德载物”。在教育过程中,要明白学生教师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孟子还提出“与人为善”“取诸己以为善”。在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的过程中,这些言论的基本精神不失为处理师生关系的钥匙。教师要诚实、厚道,不能偏袒,不能挖苦,更不能体罚。教师不允许偏爱,更不能在学生面前说慌,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要一致。不能出现“宜诫翻奖,应呵反笑”。教学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出表率,教给学生是非准则,从而获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态度要宽容。领导者不仅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知过必改”,对学生和教师的过失,只要他有了改进,也应该既往不咎。不要揪着他们的过失不放,不要搞秋后算账,要采取容忍和“与人为善”的态度。由于他们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和心理特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也各不相同。我们不必像对待冬青树那样,把他们削剪的整整齐齐的,磨灭他们的天性。这样也许从外观上很好看,但很不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学生的身心一定程度的催残。宽容是一种气度,是师生情感的桥梁。
气氛要宽松。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愉快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宽松的方法很多,但总的一点,是建立和谐的上下级关系。领导者应想方设法消除各种隔阂,跨越时代的鸿沟。与教师和学生处理好关系,少用过分严厉的批评,多用幽默诙谐的引导。
总之,我们乡村小学,与其他城镇小学相比,虽经济条件、硬件设施、工作环境都相对较差,但在我宽严有度的管理下,让我校形成一种勤学、苦教的教学风气。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小学毕业生。这仅是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感悟,但教育是一项渊博而长远的工程,还需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