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产业的市场矩阵与商业前景

2020-12-21毕夫

中关村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医疗服务

毕夫

撬动这一未来的巨大“新蓝海”进而引致大健康行业的需求井喷,需要战略上的不断调焦以及市场微观层面新动能的挖掘与激发。

“第二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与“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日前分别在湖北武汉与广西南宁先后拉开帷幕,作为全球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的城市和著名的“长寿之乡”,武汉与南宁扮演会议的东道方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而从博览会引来的34个国家共计1200家企业的盛况以及产业峰会开幕式所签下的超2300亿元的投资合作协议看,大健康产业彰显出的市场潜力与商业前景的确值得期待。

大健康可区分为以产品为主导和以服务为主导的两大产业赛道,前者既包括医疗机构的物理设施与硬件办公设备,也包括医用药品、耗材与器械,同时健康理念并不止步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还应延伸到日常的预防和保健,因此健身、美容与营养食品也应当是大健康产品的重要门类;另外,大健康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室内产品,还有室外公共健身设施,包括健身步道、骑行道、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从服务层面看,大健康产品既包括处于中游地带的各种医疗保健品的运输和流通,也包括处于上游环节的健康体检评估与咨询监测,还包括健康教育与培训以及商业健康保险;此外,大健康产业具有跨界、破圈功能,包括健康与地产、健康与文旅的嫁接融合而成的医养产业也应当是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矩阵。

综合起来,大健康产业应当包括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融合跨界为主的医养产业等五大基本产业集群;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大健康产业覆盖到一二三次产业的全过程领域。由此也可以认定,大健康产业不应只是一个民生概念,关系到民众的健康与福祉,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概念,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当然更是一个发展概念,关系到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奏与程度。

比较来看,大健康产业规模在美国经济的占比达到19%,日本为13%,整个发达国家超过了10%,而我国目前仅为6.3%,产业质地尚处开发初期。但是,我国是一个慢性病大国,仅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就分别多达1.6亿和1亿人;另外,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60岁以上老年人达2.53亿,65岁以上的老人也有1.75亿,且二者中间有高达75%的人患有一种或者两种慢性病,同时未来在50年内人口老龄化越来越重;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曲线越来越明显,除了关注绿色保健食品以及养生膳食外,百姓对医养旅游、康体健身以及美容养颜的需求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冠肺炎的发生,更驱动了大众从心理层面对疾病防御和健康管理的进一步重视。基于以上多元复合因素的作用,未来10年将是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事实上,围绕着大健康产业的培育与完善,营养与保健食品首次被纳入到“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则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及至前不久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性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此基础上,过去10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及《“健康生活2030年”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系列重磅文件,顶层设计的政策导向愈来愈强化,相应地推动路径也越来越明晰。

正是基于市场层面的客观需求以及来自政策层面的激励与导引动能,2020年国内大健康产业规模可达10万亿,2030年能够增加到16万亿,更有乐观预测将达到30万亿,但无论是保守预测还是乐观展望,大健康产业将跃升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已经不容置疑。但同时又必须看到,撬动这一未来的巨大“新蓝海”进而引致大健康行业的需求井喷,仍然需要战略上的不断调焦以及市场微观层面新动能的挖掘与激发。

首先,大健康产业的拓展离不开公共医疗产品的持续改良与优化布局。照目前的健康需求层次,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用药品、耗材与器械配置与完善无疑处于主导位置,因此仍需要公共财政加大对公立医疗与卫生服务领域的投入,切实补齐行业短板,同时推进专利药、中药新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藥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与健康机构。需要指出的是,在公立医疗与民营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与功能定位上,前者应侧重承担和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着重体现公益性和普惠性,尤其须强化对传染病、慢性病的综合防控以及重点职业病监测和管理,后者在涉足临床疾病诊疗的基础上,重点布局健康检测、咨询培训以及医养结合等健康管理服务。

其次,大健康产业的升维离不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改造与全程布局。对于医疗等健康服务机构而言,一方面通过流量入口和集成数据可以发现更多需求,进而创造出丰富的健康消费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极大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增加医疗机构的诊断精准度,同时智慧医院可以显著增强求医问诊者的便利性感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到2024年,我国搭建大健康市场的数字化支出比重将由目前的3.3%上升到10.6%,相关的投入重点指向以下部位: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的无缝落地,建成高质量的远程医疗应用系统,开发覆盖大健康需求的多种应用场景等。

再次,大健康产业的强体离不开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普及与素质提升。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大健康的核心是从治疗转向预防,从“治病”为中心转向“治未病”为中心,因此,大健康产业需要从满足下游需求向推动上游需求迁移,即帮助公众形成健康风险的预防与发现能力,让各种疾病苗头隔离与扼杀在萌芽状态,对此,须采取措施推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老年医学的真实落地,注重培育与支持全科医学以及家庭医生等各种健康服务新业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提速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的推广与普及,借助数字化渠道与平台向公众实现自我健康管理的充分赋能。

最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教育的全面推广与效度擢升。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固然需要外部干预,但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来实现,包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勤于身体锻炼与体育运动、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克服不良嗜好等等,为此,需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提前植入健康教育,同时在大学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并支持相关培训机构开展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教育链条。另外,要重点搭建起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行所有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树立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村镇以及健康单位等健康标杆。在此,需要特别强调地是,商业化不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终极目的,公益性与惠民性才是大健康产业的最高圭臬,虽然民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对大健康产品尤其是医药产品需求的减少,但同时可以使医疗机构将更多精力转移到疾病预防与控制上来,并且相应地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也会大幅增加,进而带动大健康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猜你喜欢

医疗服务
医疗UDI
医疗合同中医方违约责任的判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