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东南亚宗教文化因素的思考
2020-12-21覃圣云
覃圣云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沿线国家互动、磨合过程中,宗教传播与文明融合是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东南亚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地区,宗教对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生活有深刻影响,我国应重视其宗教矛盾上升给地区安全稳定带来隐患的现实状况,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全局性、建设性的措施,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通过人文层面的交流,促进与东南亚国家民心相通,从而更好地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顺利实施。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有着民族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东南亚地区尤其如此。东南亚各国人民创造了以“宗教文化”为显著特征的民族特色文明,与各国历史上固有的传统民族文化交融汇合,在长期的劳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地区化民族化的东南亚特色文化。“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各国,宗教状况各不相同。作为一种社会变量,宗教极大地影响着所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进程。东南亚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宗教种类最多、形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歷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宗教在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上始终发挥着助推力作用,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但宗教的作用亦具有不确定性,犹如双刃剑。加强对宗教文化的认知,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将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宗教因素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障碍。
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面对宗教复杂局面
(一)东南亚宗教发展现状及特点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上宗教种类最多、宗教信仰人群比例最高、宗教形式和内容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东南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千百年来,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欧美文化等先后不同程度地传入该地区。伴随而来的儒教(中国的儒学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被称为儒教)、道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新教也先后进入该地区传播。随着历史的演进,东南亚成为“宗教万花筒”,不仅宗教种类繁多,而且佛教信徒数量居世界第一,印尼成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菲律宾是亚洲唯一的基督教国家。可见,东南亚地区的宗教在世界宗教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历史学家尼古拉斯·塔林在其著作《 剑桥东南亚史 》中,将东南亚比作“宗教的十字路口”。
现代以来,东南亚各国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概念受到巨大挑战,其中包括一些经济水平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国家由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曲折,面临许多社会化问题,如日益增长的人口流动性、经济结构调整、当地传统小经济解体等,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严重冲击着本地传统宗教社会。尽管如此,传统宗教始终是东南亚国家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精神寄托,不少社会行动准则都依赖于宗教纲常伦理。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东南亚宗教开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传统宗教呈现出新的特点。例如,传统宗教传播方式主要是利用国家力量,充分利用人际的亲缘、民族的族群共性为主要传播平台。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新传播手段的普及,互联网成为宗教传播的新的主要传播平台。信息化既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回归,使一些传统的宗教派别得到强化,也促进了新兴宗教运动的出现。
(二)宗教在东南亚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各类宗教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东南亚国家同样如此。具有自己显著民族特色的传统宗教,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对东南亚各国在社会发展、对外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1.宗教因素对整合东南亚国家社会各种势力和集团具有重要作用。宗教的一个重要的积极作用即可促进形成稳定的社会氛围,它通过帮助每一个阶层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给不平衡的社会形态增加了稳定性。随着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日渐解体,在新的社会转型尚未形成、社会矛盾丛生之际,传统宗教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缓冲器。
2.宗教对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宗教具有较强的文化执行力,宗教意识对内维护本国的国家主权,对外反对霸权主义,可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宗教由于和世俗社会交合在一起,本身有着巨大的社会动员优势,传统宗教可运用这一能力,整合社会的各个层面,增强社会凝聚力。
3.宗教的文化亲和力是社会的镇静器和黏合剂。宗教承载着信徒的精神平台,为其提供精神寄托的维系,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在世俗社会实践过程中,宗教以共同的精神信仰为纽带,笼络信徒走到一起。
4.宗教文化对推进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政治局面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传统宗教的一些教义具有规劝与人为善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进一步融合了各国民族特色,这些教义能够维护和平稳定,对平衡国与国之间的一些利益争端起到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宗教的教义教规,其内容与世俗社会的人际交往相适应,可为人们交流和沟通起到桥梁作用。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宗教文化还有助于促进以宗教为基础的国际交流。
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面对东南亚宗教变量
当前,全球宗教复兴趋势日渐显现,宗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政治影响力持续上升,在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东南亚国家对外深陷域外大国战略博弈,对内又面临政治社会转型、民族矛盾突出等多重问题。东南亚国家的这些政治风险已成为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要因素,而宗教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成为风险。
东南亚各国均为多民族的国家,整个地区有90多个民族。在这个地区存在多种语言文字、众多宗教信仰、风土习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东南亚宗教中,既有源自本土的原始信仰,也有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国家中,宗教有着非常完整的分布格局。就宗教本身而言,其不是社会风险,甚至很多时候还是积极力量。但在一定条件下,宗教可能会成一种变量,与政治、军事、经济改革、社会公平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矛盾冲突的爆发点,其带来的风险会形成“蝴蝶效应”。
(一)民族宗教矛盾上升,对东南亚安全稳定造成消极影响
在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民族冲突中,往往夹带着宗教的因素,在一些地域冲突中,民族主义势力也常常利用宗教力量,以实现政治目的和利益的最大化,使得这些国家的民族问题变得复杂和难以化解,也给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稳定造成威胁,例如不同宗教间的直接冲突。2013年,缅甸境内从密铁拉蔓延到多个城市的佛教信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族裔宗教冲突和骚乱持续数月,多间宗教敬拜场所和经院学校被焚烧,数十人在此次宗教暴力事件中丧生。此外,还有东南亚国家相互之间的一些领土争端,都对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造成消极影响。
(二)东南亚宗教极端主义的抬头,给国际合作带来风险
当今世界,宗教或以宗教为背景的国际冲突不断出现,对国际社会的稳定造成重大影响。近些年来,东南亚地区因宗教或以宗教为背景的冲突和矛盾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后,东南亚国家出现经济增长下滑、社会动荡不安等现象,而宗教中激进主义甚至极端主义趁机抬头,武装袭击、绑架人质、制造爆炸事件甚至边界冲突等时有发生。随着宗教极端主义的上升,东南亚宗教问题与恐怖主义的联系逐渐加深,恐怖活动出现增多趋势,美国已将东南亚视为“反恐第二战线”。2014年全球和平指数显示,2012年至2013年间,菲律宾发生499起恐怖主义事件。这些现象表明,宗教问题既是破坏东南亚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宗教风险
“一带一路”倡议,并非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全体国家的大合唱,将给东南亚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发展,为有效应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在东南亚面临的宗教风险,我国可采用如下具有全局性和建设性的措施。
(一) 将宗教文化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构想
涉及65个国家、44 亿人口,经济总量20多万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建设,沿途均为典型的多类型国家及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一带一路”经过的中亚各国在地理位置上是欧亚交通的十字路口,自古便是多元宗教文化交汇并存的区域。“一带一路”经过的东南亚、南亚各国,当地民众多信仰佛教,与我国佛教界关系源远流长。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则是伊斯兰教影响巨大的国家。“一带一路”必将在沿线各民族、各宗教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国应将宗教文化这一独特的社会资源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二)通过宗教路径扩大民间外交,树立正面国际形象
国家外交活动主要分为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两大类,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和世界公民社会的发展,民间外交在各国联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民间外交,顾名思义是民间人士、民间组织等非官方色彩的行为主体向外发生的文化、宗教、艺术、经贸等活动。一国的民间外交与其他国发生联系的主体,可能是对方国家的政府,也可能是对方相应的民间组织。由于民间外交具有草根性、灵活性、广泛性、公民性、包容性等特征,在官方外交不畅的情况下,民间外交往往能起到打破僵局、推动国家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的作用。
1.让宗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我国是传统宗教资源大国,古代中国在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上,为人类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大唐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等。但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我国在宗教文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明显不足,其国际贡献远未得到充分承认与肯定。我国的本土宗教如道教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特殊影响力。
2.华侨华人宗教作为特殊主体,可助力民间外交。华侨是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人是与中国有血缘关系的外籍移民。华侨华人宗教,源于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并广泛吸收了华侨华人所在地文化因素,是在当地文化生态土壤中播种、成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宗教文化,具有祀奉的神祇多元化、没有主次、糅合各种神明等特点。我国5000万左右的海外华侨华人,约有八成在东南亚地区。他们在东南亚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宗教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东南亚的华人主要依靠“儒释道”作为维系华人社会的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纽带。我国可重点从“儒释道”等方面加强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共識。除了“走出去”,我国还可“引进来”,如以适当的方式邀请海外华侨华人宗教社团,开展互动式的宗教庙宇考察、宗教胜地旅游、宗教学者交流访问、宗教知识讲座、宗教学术研讨会、宗教慈善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措施既能与包括海外宗教界在内的华人社会联谊,又可改善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同时辐射到当地主流社会和其他阶层的民众,使当地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好感,有利于树立中国国际正面形象,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顺利实施。
(三)发挥沿海沿边省份文化区位优势,加强跨国文化合作交流,促进与东南亚国家民心相通
文化层面的“心心相印”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有力保障。从“一带一路”的视野来看,中国广袤的边疆不再是遥远的边疆,而是中国与沿线各国发展的国际大通道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中国是唯一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世界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一带一路” 区域空间内有人数高达几千万与我国文源相近、文脉相通、习俗相连的跨境民族,其间的文化习俗和文化需求的契合度相当高,非常有利于中华主流文化的传播。而广西、云南、福建、广东等沿海沿边省区与东南亚地区有天然的地缘、族缘、亲缘关系,是我国开展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以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为例,广西与东南亚国家陆海相邻,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由于族群同源,广西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都由百越民族发展而来,有着许多共同的民间信仰,如其都以青蛙为图腾、都信仰花婆等。由于习俗相近,广西与越南在稻作文化、山歌文化、医药文化等方面的跨国文化合作也非常广泛。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连续16届在南宁成功举办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广西已经成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目前,广西已形成了广西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中越青年大联欢、中越边民大联欢、广西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一系列交流机制与平台,并不断拓展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领域。
四、结语
相关学者在评估“一带一路”沿线65国面临的风险时发现,由于大国战略博弈与地区热点问题频发等原因构成了不少风险,因此 “宗教因素”也是评估风险的重要指数之一。通过高度重视、认真研判与积极努力,使“宗教因素”成为助力而不是阻力,使宗教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倡议软环境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各种人文层面的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以巩固经贸合作上的“互联互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顺利实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圣达,刘金光,张禹东,段立生,郑筱筠.对话宗教与东南亚区域社会发展[J].世界宗教文化,2012(5):45-50.
[2]郑筱筠.“一带一路”战略与宗教风险研究——基于可能性和必要性视角[J].世界宗教研究,2016(6):21-25.
[3]张二平.把握“一带一路”上的宗教态势[J].中国宗教,2015(6):35-37.
[4]范磊,杨鲁慧.宗教公共外交与“一带一路”软环境建设[J].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8(1):109-131.
[5]刘金光.东南亚宗教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对外交流中的作用——兼谈东南亚华人宗教的特点[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1):28-33.
(作者单位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