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策略初探
2020-12-21肖作斌
肖作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各种新型教学方式逐渐被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参与式学习策略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此,本文研究了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参与;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对学生要求相對较高,学习难度相对较高。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将参与式学习方式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指导学法,让学生在“会学”中参与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一是指导学生领会例题的编排意图,掌握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有的例题有“想”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思考过程;有的法则、概念、结语等用色字表示,要让学生清楚这是重点内容;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突破难点安排的,要让学生懂得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推想,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二是指导学生运用渗透、迁移规律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数学教材的编排,前后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
二、重视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而数学知识大都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地位。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依据教材的特点,合理利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诱导、点拨,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圆柱体的特征时,让学生结合圆柱体模型的操作,把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摘下来重合比较,从而使学生发现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合拢,再展开、再合拢,反复观察,让学生得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再比一比、量一量,总结出“圆柱的高处处相等”的特征。
三、注重设计,让学生在练习中参与
练习是消化和巩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是形成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学生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重要机会。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教师要注重设计,考虑练习的多样性、针对性、灵活性、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笔者还认为,多样化练习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我关注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实践中主动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克军.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