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地“放”,用心地“扶”
2020-12-21唐吉忠
唐吉忠
【摘要】传统教育十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意研究老师如何教,对于学生的学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扶”与“放”的关系,并在教与学关系的策略上进行研究的改进。
【关键词】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关系
所谓“扶”指老师的启发、引导和讲解,所谓“放”指让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尝试。素质教育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传统教育十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意研究老师如何教,对于学生的学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的教学中,主要是教师不敢大胆地“放”,始终把学生“扶”得太紧。这关键是思想认识问题,他们没有认识到“放”的重要性。课堂主要是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许多教师还没有真正摆脱“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束缚。强调教师教,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教师是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主体认知、理解能力的开发,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也更应该明白,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一切知识,教师的权威不能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学习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充分发展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授一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则更为重要。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是供学生利用的“知识辞典”“语文教参”,不能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而是一名“向导”,一名“顾问”。在备课和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注重学法指导,大胆放心地让学生去自己学习、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中的“放”就是要求教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用一定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解,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钻“牛角尖”,老师不要定出“死答案”。只要学生答得有道理,均应给以不同程度的鼓励。
在教学实践中可发现,凡是质疑问题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劲足;提不出问题的同学,并不是没有疑问,而是不愿或不会寻找,学习时,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提问,并依赖于别人的解答。所以,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不依赖于别人的解答。所以,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不断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将自己的思维触角伸向课文的重、难点。同时,我们应重点通过“放”来培养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广阔性和独立性。主体性就是指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解答;独立性就是让学生不迷信教师、书本,充满自信;广阔性就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扶”与“放”虽然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也有它们内在的联系性,总是扶中有放,放中有扶,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该“放”则“放”,且要大胆地“放”;该“扶”则“扶”,且要用心地“扶”。
【参考文献】
[1]尹建文.学生主体性教学巧实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7).
[2]杨成巧.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家长(中、下旬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