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职业体验课程”资源开发
2020-12-21李碧霞
李碧霞
小学阶段重视职业体验教育,进行职业体验课程规划与实施,密切小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职业认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劳动教育的意义与重要地位,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做出了明确要求。笔者尝试将劳动教育融于“职业体验课程”,现结合教学实践,探析基于劳动教育下“职业体验课程”资源开发。
一、依据《纲要》原则,引领学生发展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为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方式,其方式既相关又相融。”笔者认为,劳动教育下“职业体验课程”资源开发上应该依据“原则”,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课程资源,实现小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是依据综合实践活动年级目标与活动内容,在内容设计上既考虑学生活动全面性,又要兼顾活动的递进性。
1.考虑目标。《纲要》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总目标:围绕“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各年级职业体验岗位设置,应根据职业体验内容、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应该呈现阶段式递进,让活动由简单走向复杂,纵向、横向得到深入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2.兼顾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根据研究领域,可分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方面内容,主题开发尽可能深入、全面,更好地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
(二)实践性原则
1.劳动教育。主题应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各项劳动实践。在探究、实验、设计、创作、反思过程中,获得劳动的喜悦。
2.职业体验。主题应强调学生在学工、學农的职业岗位体验中,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为职业体验方式,从而获得职业“体悟”“体认”,增进职业认知。
(三)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打破学科的界限,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由学校延至家庭、由社会延伸至网络,基于校园文化,结合校情学情,不断拓展活动空间,充分挖掘职业体验岗位资源,让学生在持续的互动中展示个性爱好特长,提升实践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
(三)适应性原则
1.适应学生认知。这里的适应性是指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依据学生爱好兴趣和认知能力水平,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启蒙学生职业发展规划。
2.迎合社会需求。设置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职业体验岗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前瞻性的职业体验信息,发挥职业体验课程对学生职业启蒙作用和职业探索的意义,进而体现学校的教育价值。
二、建设体验基地,挖掘课程资源
《意见》指出:“劳动包括: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和家务劳动。显然,劳动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展,家庭、社会都是良好的劳动教育场所。”基于劳动实践,笔者带领团队立足于课程实践,以校内外资源载体,以“职业体验”为主线,着力职业体验内容资源开发。
(一)校内
1.劳动基地。2017年,学校耗资40多万,建成学生劳动体验基地——习得苑。它是校本课程规划的一个载体。园子分时蔬区、地瓜区、无土栽培区三大区域,36个小方块,实行“分区到户”的管理模式。各班健全管理机制,邀请种植专家指导;以“大手拉小手”“小组手拉手”等形式,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自由组合小组,各司其职。活动衍生了一个个“职业体验”岗位和头衔,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劳动的兴趣,让他们更多了份责任担当。
2.校园文化。《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应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等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
近年,我校致力以“翰墨文化”润泽书香校园,以“双球特色”丰润学校内涵,以“体艺双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校貌悄然改变着,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笔者尝试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主线,设置校园小导游职业体验岗位,小导游们撰写了导游词、拟定了游览路线。
3.班级管理。班集体是孩子们学习锻炼的主要阵地。围绕班级管理,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构建了一系列职业体验岗位。孩子们在充满生命力的大课堂中发挥了较好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班集体。通过班级小管家竞岗演说、共同投票,评选出一批班级小管家。
笔者针对班级存在问题,及时召开班级小管家会议,小管家们各抒己见,纷纷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结合孩子制定的管理小计划,笔者进行了及时指导与完善,落实了具体任务分工。
4.社团活动。基于劳动教育下的“职业体验课程”也可以与社团文化相结合。每学期的社团成员招募,他们设置摊位,当起了社团招募员,成为老师的好助手;一群孩子当上了校园小记者,走进合唱队、舞蹈队、乒乓球训练基地、象棋社等等,为我们传扬了一个个艰苦训练的故事。
5.学科融合。“职业体验课程”设置也可以与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科学、少先队活动学科等学科充分结合在一起,实现各学科课程与教学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提升。
三、校内延伸校外,整合体验领域
(一) 家庭资源
除了学校外,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也就是家庭了。在从事家务劳动教育上,家长对学生的指导更及时、更细致、更具优势。同时,在参与活动中,也密切了亲子关系,孩子增进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网络平台
网络资源平台对于“职业体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是技术支持要灵活;二是学生使用技术要灵活;三是小组组建要灵活。
(三)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者他人的需要。笔者认为,基于劳动的“职业体验”课程还可以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孩子们在体验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知识技能学习,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四)实践体验基地
东莞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有着强大的制造能力、健全的产业链和强大的服务业。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东莞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建立校外职业劳动体验基地。孩子们在多次的职业体验中展示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获得领导、家长的好评。
责任编辑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