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常态化”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分析
2020-12-21李飞邢倩
李飞 邢倩
摘 要: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高校广泛开展了在线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且该模式有常态化的趋势。文章以西南石油大学《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课程为例,介绍了该课程的在线教育实践情况,并对授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分析,期望能为今后其他高校相关在线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课程;网络教学;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102-04
Abstract: Due to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2020,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widely carried out a new mode of onlin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is mode is likely to become normal. Taking the online course of Sedimentary Rock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n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nline classroom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course,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ourses of other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pecialized courses; online teaching; Sedimentary Rock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course practice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高校2020年春季学期广泛开展在线教学活动,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统计情况看(截至5月8日),全国1000余所高校的103万教师在线开设了107万门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同学共计1775万,合计23亿人次。教育部在5月14日进一步提出“在线教育将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这一表态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由于高校本科和研究生同学来自于全国不同省市,大量人员的聚集和流动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且小规模疫情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如何从“常态化”在线教育地质类课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在线教育内容,提高在线教育的质量成为摆在地质学类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挑战。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资源勘察工程专业2020年春季在线直播课程《沉积岩与沉积相》为例,介绍该课程的实践情况,并对地学类在线教育课程提出一些认识与看法,供相关专业教师参考。
一、前期准备阶段
受疫情影响,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在2020年2月份寒假期间就提前向各教学单位下达多輪关于春季学期在线教学方面的通知,从政策指引、教学保障措施和教学开展手段等三个方面对“云教学”进行了总体部署,其中在线网络化教育平台和教学实施过程是通知的重点(图1)。
(一)在线课程平台选择
《沉积岩与沉积相》授课组老师经过多轮在线商讨,从钉钉平台,腾讯会议(腾讯课堂),超星平台、雨课程平台等多种同步教学客户端中,通过网络口碑、教学便利程度,以及复杂网络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对比后选用钉钉平台进行教学。对于课程的预习、复习、答疑和课程内容回放等环节,直接选取学校推荐的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平台进行相关异步(SPOT)课程建设。对于课程签到情况,选用在微信小程序、手机客户端、电脑客户端等多终端均可同步实时操作的慕课堂智慧教学平台来进行。
(二)在线课程组织与试讲
在正式授课前,授课组教师团队经过多轮内部说课、调试和试讲,包括网课录屏、视频交流、PPT放映,以及资料导出与上传等内容进行了演练,确保了《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网上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参加该课程的学生有四个教学班122人,另外还有研究生同学旁听约20人。授课组教师团队在正式开课前2周即组织通知选课的同学加入课程组QQ群和钉钉群,开展学生注册、爱课程平台网上选课和学习流程的培训,并在开课前一周进行了针对全体学生的课程试播,收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同时,授课教师不断调整直播画质和声音达到最佳状态,确保网上授课的顺利进行。
二、授课阶段
(一)在线课堂特点
正式上课后,在线云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签到、导课、授课、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课后答疑、作业批改等多个环节。其中慕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对每次上课签到情况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和统计,对签到时间和签到地点等均可进行登记,这样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签到时间。由于面对的是电脑屏幕而不是同学,专业知识点的讲解速度比传统课堂教学进度从感觉上讲要快10%至20%。为保证云课堂信号的稳定并兼顾不同网络环境下同学们正常听课,大部分情况下在线授课只是实时同步课程幻灯片和语音,无法观察到每个同学听课画面。同时,由于学生麦克风可能传递杂音并干扰教学,基本上同学们均处于麦克风静音状态。
(二)在线课堂师生交流
在线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主要通过直播平台互动面板进行文字交流。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提问,输入文字作答。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网络授课平台为保证视频和图像显示的流畅度,会出现授课画面与实际时间存在延迟。钉钉平台的延迟一般在6秒左右,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耐心等待同学们回答问题,不能进行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视频、插图和动画播放)的快速切换。另外,授课教师面对直播界面时需要集中注意力,也需要和同学们保持互动,防止出现直播课程因网络、操作等原因中断后察觉不到而继续授课的情况。
多媒体教学材料播放的流畅度与同学们收看在线课程设备的性能和网络状态有直接关系。这些教学素材的播放可能会显著影响到云课堂观感,建议相关内容上传到异步平台,由同学们自主课前或课后下载收看,不适合占用较长课堂教学时间播放。
(三)异步在线平台学习
在线同步直播课程下课后,通过授课平台自带的录屏功能对授课视频进行导出和编辑,之后上传至异步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同学们后续复习。爱课程SPOT课程包括课堂创建、备课、教学活动、作业和测验、课堂数据管理、平时成绩和学习情况管理等不同板块,需要每次在线同步课程之前和之后进行数据整理分类(图1)。
本次课程特别注意作业和测验环节在异步学习平台的运用。这是因为课后作业是了解同学们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经。传统的课后作业往往需要教师逐份批改,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检查和核算分数。异步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客观题题目和标准答案,最大限度减少作业批改时间;建立题库,随机抽取題库题目且对正确答案在A,B,C,D四个选项中出现位置进行随机分布;设定答题时间,尽量减少发生抄袭的机会。这些新形式和手段体现了在线教育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每次在线作业完成后,异步平台会自动统计学生测验成绩和排名。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后续进行课堂讲解。此外,异步平台还开设有专门的留言版,在该区块下老师和同学可以就课堂知识点进行交流、答疑,这为授课结束后老师与同学交流提供了一定便利。
三、考试复习阶段
根据目前在线教育现状和趋势,在线考试会成为在线课堂教学效果考察的一种常态化手段,这将会逐渐成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考察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掌握网络教学平台的一整套流程,有利于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方便快捷地统计各种教学信息,并且能够持续追踪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水平。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提供了雨课堂在线考试系统,超星学习通考试系统和教师自主论文和主观题考察等多种形式。
(一)在线考试准备工作
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题型非常全面: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主观题等题型,并且支持Excel和Word格式下题目的批量导入,支持题目乱序、选项乱序等功能。学生考试时可以在电脑/平板端,或者手机端进行,具有高效、便捷等特点。考试试卷批改过程中客观题、填空题可以实现自动批改;主观题支持标注、圈写等批改操作。命题教师可以在系统中设置试卷发布时间、考试时长、开考及考试截止时间,以及成绩公布时间等。这些内容设置完毕后经课程负责人、教研室和学院相关负责人审核后报教务处批准。
(二)在线考试形式与效果评价
由于授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年龄偏大,对在线考试平台操作流程不熟悉,对平台在考试期间的稳定性存疑。同时,学校对在线课程考试过程和安全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对在线考试系统的应用存在一定顾虑,例如,担心造成考试事故。因此,在线考试系统在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年春季课程结课后的使用率并不高。取而代之的是以主观题或者大论文形式进行专业课程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不存在引起考试事故的风险,但是一部分学生因此放松了专业课内容复习,虽然考试总体成绩较为理想(图2),但是教学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还有待实践课检验。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讲,教师自主论文或主观题考察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形式。
四、在线课程教育的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线课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对传统课堂教育存在冲击,可以预见随着疫情结束之后,在线课程教育仍然能够继续发展壮大。尽管前景很好,目前的高校在线课程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纰漏或不完善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与听课质量
在线直播教学过程中,从保证授课流畅度的角度来讲,授课教师只能利用直播平台互动面板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授课教师无法监控学生们的听课状态。例如《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有150人左右,如果同时关注150个小窗口无疑会对网络数据传输带来极大压力。实际听课过程中是否存在个别同学只是挂机并没有真正听讲,是否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是否存在大部分同学没有理解的知识点等情况,值得深入分析。
对在线直播课程中同学听课状况进行适当的抽查非常必要。这样不仅可以考察被抽选到的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大致了解学生整体听课状态。另外,上课过程中,实时签到平台可以随时进行打卡,如果有学生未认真听讲或中途退出,则无法完成临时抽查,这样也可以起到实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保障教育部和学校对高校课堂纪律严格管理的要求。在线直播平台可以在今后考虑研发自动识别学生注意力的功能,例如通过统计学生关注屏幕的时长,这可以辅助教师对学生在线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二)在线学习平台学习效果
钉钉平台可以提供实时录屏,这样在线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及时导出授课视频文件,并上传至爱课程异步学习平台,方便同学们及时复习和完成课后作业。这些环节从易用性上讲,非常有利于同学主动学习相关专业课知识。但是,由于老师和同学之间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课堂内容编排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如果单节在线课程有大量的知识点,学生非常容易走神,而且老师不易察觉。虽然我们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学生过于放松的心态很难保证他们能够理解专业课中的重点与难点。这对于目前仍处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本科生来讲,可能并不是好事。
在线课程教育可能对于研究生来讲,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研究生人数较少,并且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较少,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以研究生为主要听课对象的在线教育非常有利于启发学生科研兴趣。教师没有讲授大量知识点的压力,因而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科研工作方法的培养。在线课程教育还有机会让每个同学有充足的时间展示自己目前的科研认识和成果,在研究生培养上大有裨益。
(三)对在线课程平台改进的一些建议
根据《沉积岩与沉积相》2020年春季在线授课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在线直播课程平台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一,在线直播课程平台可以考虑增加一个主持人。这名主持人可以是老师、助教、辅导员或同学,作为第三方对整个授课过程进行人员管理、听课效果监督、特殊情况处理等。第三方协调人员可以让主讲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不会被课堂突发状况打扰,也不用担心同学们的听课情况。主持人可以利用学习平台提供的小窗口对同学听课情况进行逐个了解和监督。
對于在线课程的考核,建议全流程控制,从签到、课堂表现、课后异步平台学习、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在线考试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这也对在线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在线课程老师和同学无法面对面交流,需要及时发现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并进行巩固和加强。如果在每个章节授课结束后老师没有对相关问题引起注意,等到课程结束后再解决的话,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期就已经掉队的情况。此外,在线直播授课需要教师增加课堂互动、交流,活跃在线课堂氛围,避免“满堂灌”现象的出现。
五、对今后在线教育课程的展望
在线授课不能简单视为将传统教学转移到网上,它其实是一种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要求我们从传统的教学范式转变为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式方法,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行业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校教师来说,不仅要学习在线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要做好在线课堂秩序监管,创新授课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适应在线高校课堂教育的新常态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02-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
[2]新华社.疫情期间全国23亿人次大学生参加在线学习[EB/OL].(2020-05-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5/14/c_1125986384.htm.
[3]段风华.疫情下大学在线教育的变革与展望[J].神州学人, 2020(06):48-51.
[4]胡小平,谢作栩.疫情下高校在线教学的优势与挑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04):18-22+58.
[5]戴文纯,于抒含.大学生网络直播课堂学习的挑战及对策——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6):54-55.
[6]吴鹏泽,杨琳.网络直播课堂存在问题及初步解决思路[J].教育信息技术,2006(08):24-27.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教改校级培育项目“沉积岩与沉积相双语课程体系建设”(批准号:2019-dk-001)
作者简介:李飞(1986-),男,汉族,河南安阳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碳酸盐沉积学;邢倩(1983-),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科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