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成之美”

2020-12-21杨长英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杨长英

【摘要】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教育机制把握好生成的方向,适时适度做出判断和调整,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序的最高境界,真正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走出一条通往高效语文课堂的道路。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这样的生成的课堂,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飞扬着自主的个性。如何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发现课堂的闪光点,使生命的活力在动态生成中涌动,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精彩无限,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在质疑探究中把握“生成”

科学的本质是疑问,质疑是科学创新的起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题。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质疑,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展开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时,新课伊始,我就对学生说:“初读这篇课文时,你能读懂多少内容,会遇到哪些问题?只要大家用心读,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五分钟充分地朗读感悟后,在面向全班同学的质疑中,我发现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作者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作者为什么会梦见‘飞行?”“‘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接着,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课文思考、理解感悟……

又如在教学第十一册《凡卡》一文時,我让孩子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提出自己弄不懂的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课余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大家看一件事情、读一篇文章很有自己的看法,这都得益于大家谦虚好学、肯用心思考、敢大胆发问。下面我们来默读《凡卡》这篇课文,只要大家能做到静下心来,边读边想,一定又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的。大家试试吗?”在老师充满信任、鼓励的目光中,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朗读课文中去了。五六分钟过去了,学生们带着自信的笑容坐直了身体,个个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于是,我又听到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既然凡卡在鞋匠家里挨打、挨骂、挨饿、挨冻,吃尽了苦头,为什么他不回家呢?”“凡卡写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采用了描写莫斯科城市和凡卡信的内容交错出现的写作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然后归纳问题、展开教学,为了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主动性得以充分体现,学习效果很好。

二、在多元对话中把握“生成”

《语文课堂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它不同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法,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人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含有对桃子、石榴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己。”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我们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也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货,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己做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懂得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啊!”

……

学生各抒己见,思维在此碰撞,观点在此交汇,这些来自内心的表白说出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于展现自我和默默奉献等人生道理的自我感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多元的对话。

三、在拓展体验中把握“生成”

语文新课程提倡课堂开放并充满生命的活力。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背景下,语文课堂不仅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情感的体验。由于各人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思想认识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合理预设拓展体验的内容,在拓展体验中把握生成点。

记得教学《跳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孩子在最高横木上的危险处境,我让学生看图,还指导读出摇摇晃晃的感觉,但仍觉得学生只是表面上的感受,没有触动心灵,体会不到位。于是,我抛开上课前的预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站在高处往下望时的感受。于是学生纷纷表示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说:“我姨妈的家住在十楼,每次去她家,只要从窗口或阳台往下望,我就有一种脚发软的感觉。”有的说:“我第一次坐飞机时,透过白云看到地面上变得小小的山时,心就‘砰砰地跳,有一种恐惧的感觉。”……由此,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已经深切地体会到孩子此时的危险处境了,对文本的感悟必然水到渠成。又如教学《凡卡》一课,在拓展体验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这问题引领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有的说由凡卡的悲惨生活联想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中却不懂得珍惜,以后要感激父母,好好珍惜,好好努力;有的说凡卡的故事让他流泪,让他伤心,假如能穿越时空的话,他一定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凡卡,以及像凡卡一样生活悲惨的孩子……这些从学生心灵深处流出来的生成体验告诉了我们孩子们不仅在语文课上学到知识,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四、在调整教学环节中把握“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少年儿童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课堂中,我注重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他们的建议,及时调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的生成提供条件,努力创设让他们亲身去体验的教学环节。

还记得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三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时,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说:“老师,让我们上台表演吧!”这可不是我教案中预设的呀!再说学生能行吗?看到学生充满期盼的眼神,我告诉自己:让他们试试吧,或许这将成为这节课中最美、最具活力的高潮呢!于是我赞许地点点头说:“老师最喜欢对学习具有挑战精神的同学了!请上台表演吧!”我的话音刚落,三个同学已走到前面,两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近,知识渊博的孔子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步三晃地走了过来……他们把课文内容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也由于学生的生成而事半功倍。

又如本学期第六周星期二上午第三节课,我正准备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本想按教案的设计来开展教学。快要上课了,我想起这篇课文已用了两节早读课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过,学生也认真预习过,甚至还抄写了一遍呢!有没有必要像往常那样细细学过呢?这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何不跟学生商量一下,看看他们喜欢采用什么方式来学习。于是,我问道:“同学们,大家认为这一节课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要不要像往常那样学习啊?”“不用啦,老师!”几个学生大声地说。“我建议采用编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好吗?”一个名叫张猛的学生站起来说。“好!”学生兴高采烈地答应着。于是,我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接着让学生读读课文想想晏子为什么那样回答,妙在哪里?再分角色朗读,然后在四人小组里合作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学生刚学过《半截蜡烛》,都知道剧本的格式怎样)。学生兴趣可浓了,纷纷动脑动口动手开始改编课本剧。下一节也是语文课,我先让各小组同学在小组里合作表演课本剧,然后在全班表演。为了体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全班表演前,我们进行演员竞選。这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轻松,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挺好的。其中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五、在突发事件中把握“生成”

课堂与其他事物一样,也会出现突发因素,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与语文教学相关,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阅读感悟。例如,我在教学《凡卡》时,一生质疑:“我感觉课文内容跟现实不相符,凡卡家里那么穷,小小年纪就给人家当学徒,他肯定没上过学,那么,为什么他却能写出这样一封字句优美、感人至深的信呢?”对这个问题,我一时难以给学生答案,于是坦诚相告:自己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真不知道答案。然后提议全班同学和自己课后一起去查找有关资料寻找答案。这样既有效捕捉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待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真态度。

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是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比如一只蝴蝶或蜜蜂飞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大乱。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教育机制及时做出反映和处理,变突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促成课堂教学的又一个精彩的生成。记得在今年雨季里的一天,我们正上着习作课,突然天色骤然变黑,接着电闪雷鸣,很快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电器管理员连忙走过去开灯,不少学生偷偷在看窗外,原本安静的课堂躁动起来了。此情此景我想上课已毫无意义,于是我让孩子们谈谈刚才见到天色骤黑和闪电的心情,以及听到雷雨声的感受;观察窗外的雨景并描述出来。这一下,学生可来了劲,纷纷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最后,我让学生以这场“雷雨”为主题把亲身的体验写下来,许多学生当堂完成了习作,并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我想:之所以教学效果会这么好,是因为我抓住了一个良好的生成资源。学生的心中涌动着现有的来源于生活体验的鲜活的写作素材,笔端流溢出来的必然是能打动人的有真情实感的话语。这样的生成虽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但它具有本来预设中所欠缺的实效性的价值,因而促使课堂达到高效,给予了我们又一个惊喜。

综上所述,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效的生成的确给课堂带来了精彩。当然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决定教育价值的大小,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教育机制把握好生成的方向,适时适度做出判断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在引导下开展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序的最高境界,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从而走出一条通往高效语文课堂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金桃.浅析语文课堂的生成[J].中学语文,2019(24).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写字大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