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2020-12-21张昌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模式研究

张昌娅

【摘要】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标准。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我校倡导“以人为本,以德润心”,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德育主题“生态德育、绿动人生”,从“爱、雅、信、和、智、立”六个方面分层设计不同年级的德育目标及重点,实施“1+1”生态德育模式,在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一、模式的提出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标准。为保证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和课改标准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积极推动现有学科教学的改革,而且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学校全方位工作的改革。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道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离状态。2.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脱离社会及学生的现实。学校忽视了受教育者之间及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3.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和实践磨炼。4.在德育时机上,学校德育常常是为响应号召、完成计划而做,很少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性研究和预测性分析。5.在德育效果上,道德教育结果与学生行为严重脱离。

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这些德育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我们对它做出深刻的反思和根本性的变革。

从道德教育形成发展过程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注重顺利实现道德发展的两个转化过程。即把教师所传递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然后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而要顺利实现道德因素的内化和外化,必须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真正的导引作用。因此,我们变革学校传统德育,必须通过建立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尊重生命,尊重自然,通过文化教化、环境感化、过程内化等基本途径,构建学校生态德育模式,实现品德教育与自然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态德育,是指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开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德育策略。它力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校生态德育是把生态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学校德育,把学校德育看成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就产生了学校生态德育。学校生态德育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生命体存在,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命性、主体胜和参与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同家庭、社区及身边人的沟通,丰富德育内容和文化内涵,保持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在促进青少年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同时,还必须把德育同自然环境、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自然、领略人生,扩展和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因此,学校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价值观的培育,它将通过自然、社会、个体、审美和实践等具体价值观教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共生的总目标。

“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20世纪后随着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在《中小学师生标准汉语词典》里对模式这样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可见“模式”一词是一个概念性的整体结构,是一种概念框架,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由它们指导着有特定信念和价值取向的行动。根据以上对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三、生态德育模式的构建

我校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德育大纲》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将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绿色”渗透到整个学校的德育过程中,使学校德育主题系统化。我们倡导“以人为本,以德润心”,在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以“亲近绿色、播种绿色、培养绿色、融汇绿色、创造绿色、收获绿色”为主线,积极探索实施“1+1”生态育德模式,具体从“爱、雅、信、和、智、立”六个方面分层设计一至六年级的德育目标及重点:一年级重在“爱”教,强化感恩教育;二年级重在“雅”教,强化文明礼仪教育;三年级重在“信”教,强化责任教育;四年级重在“和”教,强化集体主义教育;五年级重在“智”教,强化创新教育;六年级重在“立”教,强化社会实践教育。通过六个不同层次的绿色德育體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四、实施策略及措施

(一)落实以管理为核心,提高德育队伍工作水平

学校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德育队伍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此起彼伏的各种思潮影响,再加上学校德育工作对象———未成年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其正确的认知、分析判断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因此,我们新时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比以前都要大,面临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坚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健全德育领导与管理体制,探索德育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水平,努力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作风扎实、讲求实效的德育队伍,为提高我校德育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校加强对德育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少先队总辅导员具体抓,班主任、科任教师亲自抓,家长、法制副校长等社会力量参与辅助,大队委、中队委学生干部直接参与督查,形成一个立体化、网络化的德育工作格局和内外结合、齐抓共管的管理新局面,从组织上加强了对德育队伍建设的工作领导。

(二)以实施“绿文工程”为重点,丰富内涵,环境育德,营造绿色生命活力校园

一是现代绿化渲染,突显自然生成。重新規划校园,整体布局,因地制宜。通过创建校门斜坡路段及操场四周树成荫、草成片、花成簇的绿色自然景观和教学楼背后丰富多彩的种植生态园基地,让学生体验自然与美的最高境界。二是传统文化浸染,彰显人本和谐。我校发展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虎的气魄立教、峰的高度育人”的办学口号,“百年虎峰、成就终身”的办学理念,“人本和谐、激情共生”的管理文化,“和颜启智、激励创新”的教师文化,“快乐自主、和而不同、精思善问、虎虎生风”的学生文化。

(三)注重载体,践行润心

我校制作了学生文明信息卡,正面印上学生姓名、班级、家长姓名、家长电话、班主任姓名、班主任电话和文明星级评价,背面印有《虎小一日常规七字歌》,将上学、课间、就餐、安全等方面的行为规范编入歌中,要求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以创建重庆市文明单位为契机,通过举办讲座、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班班通校园网络等渠道举行了文明礼仪系列教育,开展了餐桌文明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11.27”缅怀革命先烈、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等教育活动,组织了“红领巾心向党”“少云精神永放光芒”等主题班队会,掀起了“学雷锋、做传人、树新风”活动的热潮。我们还借助“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平台,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活动中,组织开展了校园科技创新比赛、航模比赛等。

五、阶段成果展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随着我校德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相继涌现出了刘禹、田甜等一大批“学雷锋”先进典型。学校也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县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县师德师风建设示范学校”“县中小学雷锋服务岗(站)”等荣誉称号。重庆电视台、西部开发报、重庆商报、铜梁日报、铜梁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报道。

“关山初度路犹长”,不断强化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我校将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实践,尽力打造乡村生态德育特色品牌,为每一位虎小学生拥有和谐、完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健.德育模式构建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余旭辉.学校生态德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模式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