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后内侧入路术式治疗三踝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2020-12-21袁合富司玉新
袁合富 司玉新
摘要 目的 三踝骨折应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7年6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64例三踝骨折患者,按照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传统入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0.62%,高于对照组的68.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患者,可以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三踝骨折;改良后内侧入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0)18-055-02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三踝骨折在总踝关节骨折中约占7%,三踝骨折多数是由旋转暴力导致的,大部分三踝骨折患者会伴有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临床对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1]。以往临床采用传统入路治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临床治疗实验,探究改良后内侧入路在三踝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7年6月—2020年2月期间将我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①两组患者经CT检查、X线检查确诊为三踝骨折;②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排除条件:①手术禁忌证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④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按照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8.25±2.06岁,其中交通事故损伤20例、坠落伤12例。观察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37.65±1.82岁,其中交通事故损伤19例、坠落伤13例。本研究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家属签署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入路治疗,其具体治疗方法: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硬外膜麻醉,患者取俯卧位,患者使用气囊止血带,在患者踝关节后外侧做一纵向切口,在患者腓骨长短肌腱与跟腱间进入,将骨膜下屈肌进行剥离,将患者后踝骨块充分暴露,对患者骨折端进行清理,推挤背伸踝关节复位,利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利用X线透视机对确定骨折复位处良好,选取合适钢板对其进行固定,后内侧牵开腓骨短肌,前外牵开外侧皮瓣,将腓骨显露,将腓骨骨折处进行复位固定,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内踝做一弧形切口,将内踝骨折处充分暴露,医务人员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及大小,选择适合抗滑钢板进行固定,经X线机透视满意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
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其具体治疗方法: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医务人员对患者患肢进行常规消毒,使用止血带,在腓骨外侧做切口并固定外踝后,医务人员取患者患肢小腿“4”字位,将手术床对患侧进行轻度外旋,在患者跟腱旁内侧与内踝处做一长度约为12厘米弧形切口,对踇长屈肌外侧间隙进行钝性分离,之后将踇长屈肌作为保护栏包裹,利用S型拉钩对后内侧血管神经向内侧拉,将后踝骨折充分暴露,在内侧弧形切口进行皮下分离,将内踝骨折处显露出来,对后、内踝进行复位固定,外踝使用解剖钢板进行固定,下胫腓分离患者使用1枚螺钉进行固定,内踝使用2枚空心钉进行固定,后踝使用钢板进行固定,在X线机透视满意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效果。参照Baird-Jackson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判: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运动时无疼痛,未对生活产生影响,为优;患者踝关节有所改善,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小于15度,运动时会有輕微疼痛,为良;患者踝关节有疼痛感,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大于30度,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90.62%,对照组为68.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三踝骨折包括内踝、外踝、后踝骨折,踝关节是由内外踝关节面及胫骨下共同形成的“冂”型结构,踝关节是依靠连接胫、腓、距骨韧带进行稳定的,三踝骨折常伴随韧带损伤,因此三踝骨折需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由于三踝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较高,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临床需要有效手术方案。以往临床常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术式,这种手术方式可将外侧骨块充分显露,在直视下可进行复位固定,同时可在一个切口进行复位固定后踝与外踝,具有较好生物学性能。但是后外侧入路对腓肠神经损伤及腓动脉损伤风险较高,且不能充分显露内踝,对下胫腓前韧带、距腓韧带不能进行探查,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大[2]。
与传统入路相比较,改良后内侧入路是通过在内踝后将屈肌韧带切开,依次将胫后肌腱、胫后血管、胫神经、屈趾肌牵开,将骨折处充分显露,在游离皮瓣的同时可对内踝进行复位固定,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骨折处在空气中暴露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可促进骨折处快速愈合。
改良后内侧入路术,将踇长屈肌腱作为血管神经丛的“保护栏”,可降低胫后血管及神经损伤风险,同时将血管神经束与踇长屈肌腱向内侧牵拉,可将后内侧骨块与后外侧骨块暴露。在此入路下可将整个胫骨远端后侧暴露视野下,可充分对骨折处走线及骨折位移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可使关节面更好的复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
综上所述,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患者效果较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王志焘,詹俊锋,朱楠,等.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9,32(11):1014-1020.
[2] 顾辉,赵守喜,余克辉.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价值探讨[J].双足与保健,2018,27(22):64-65.
[3] 张黎明,殷振宇,丁向东,等.改良后内侧入路显露后踝治疗三踝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7,20(1):124-125.
[2020-09-2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