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
2020-12-21焦非非
焦非非
【摘要】历史教师必须重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法制教育,并促使中学生充分认识法的本质与作用,这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和树立学生规范行为价值观的需要。历史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文本、结合教学内外、引导生活实践、再现史实情境来渗透法制教育,以增强历史课程社会功能和培养知法守法的现代社会公民。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教学;法制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是一个重视法制建设的政党。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中有多处法制建设的明确论述: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也提出了相应教学目标:了解历史上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地增强民主与法制意识。所以,历史教师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掘取历史教科书中蕴含的法制教育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权威、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监督制约等方面的法制教育,有效地增强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一、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使依法治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基本保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既是对依法治港和依法治国理念的固化,也能够确保“一国两制”不走样、不变形;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民法典》,成为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具有独特的课程教学资源与历史方法优势。同时帮助中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使其知法、懂法与守法,是我国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2.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2017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学生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个人法律素养是新时代个体社会化过程必备的基本素养,但学校教育较少地关注到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所以,历史教师应以培养和提升学生法制意识与法律素养为核心任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进程。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帮助中学生树立法制意识的需要,同时更是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
3.树立学生规范行为价值观的需要。作为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提供了选择、应该与禁止三种行为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让中学生了解和把握身边相关法律常识,明确一个社会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法律行为规范,并懂得哪些事情可为与不可为。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個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黄金期,对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指引学生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和世界,提高其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逐步树立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认识法的本质与作用
1.认识法的本质。法的本质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权利、义务及规范人们的行为,最终确认和保护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奴隶主贵族设置了军队,制订了刑法,修造了监狱。商朝的奴隶主修订了严刑酷法,犯罪的人戴着手铐,被关进监狱。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了法家思想,成为了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汉文帝、唐太宗都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古代印度婆罗门掌握神权,垄断祭神、解释宗教法典和监督法典执行。美国罗斯福新政推行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加强国家经济干预来调节工业关系与劳资关系。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特点及农商业的发达。无产阶级法制和资产阶级法制有着本质区别。资产阶级法制与奴隶制和封建制法制相比具有某些历史进步性,但与无产阶级法制相比又有着极强的阶级局限性和虚伪性。
2.认识法的作用。法是统治阶级用来实现其目的的工具。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或资产阶级都需要以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过百多年的变法活动,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等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反封建的法理锐器。法是阶级建立其统治的合理依据。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都重视用法律手段巩固反封建革命果实,以维护其新的统治秩序。英国《权利法案》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提供了法律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法国《拿破仑法典》成为了资本主义民法立法规范。我国经济建设、教育文化建设、廉政建设和民主建设等社会主义建设更需要法律的保护。我们不但要熟悉我国法律,还要熟悉国际公法及各国法律,如,知识产权法、关税法、经济贸易法等,以便在国际事务中切实维护好国家权益。
三、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法制教育的策略
1.解读教材文本渗透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专题内容一般没有直接地集中出现在中学历史教材的某些章节,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去解读教材文本,挖掘、归纳分散蕴含于历史教科书中丰富的古今中外相关法制内容,融合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形成有机整体。中国古代史“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我国《农业法》的相关内容,充分认识我国当前“科教兴农”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法律保障的必要性。中国近现代史“《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我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条款,指引学生知晓国家土地资源产权管理方面的现行法律。世界古代史“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我国《文物保护法》相关条文,让学生树立文物保护的法律自觉意识。世界近现代史“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我国《宪法》相关条文,让学生深刻领会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伟大现实意义。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梳理和整合历史教科书中的有关法制内容,把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法制意识。
2.结合教学内外渗透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有机渗透,所以,历史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历史课堂或教科书文本教学,而是要充分利用历史第二课堂等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生动活泼地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教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政治协商会议”时,教科书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彩色图,历史教师应教育学生爱惜国旗、国徽,讲述我国刑法第二九九条规定“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结合香港《国歌条例》《国旗及国徽条例》,对中学生进行庄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教学“抗日战争”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片段《东京审判》,进一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国际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所开展的正义判决,强调中国律师梅汝璈是如何采取法律手段捍卫国家权益的,从而使中学生增强爱国法制意识,树立起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引导生活实践渗透法制教育。历史教师要善于融合,运用多样教学媒体手段,把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现实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切实感受,从而不断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加深中学生历史知识理解。综合性教学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中学历史教学范式。它既涵盖了中学生个体深切感受现实生活的现象,又囊括了中学生个体独特体验现实生活的实践。历史教师开展综合性教学过程中导入法制案例,可以激发学生辩论、探究与反思,从而深化学生法治思想认知水平,规范学生法制意识与行为。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法治在线》、广东卫视《大家说法》《你会怎么做》等栏目来源于身边现实生活、讲述语言通俗易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普及社会法律知识,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渗透引发中学生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看法,深化自我认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4.再现史实情境渗透法制教育。历史是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重复性的,但历史教师可以进行历史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重新认知与体验历史知识。历史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复制,学生主要依托历史教科书学习记忆和重述检测,更多的是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复现,学生历史学习活动仅仅是限制于认知心理领域,而情感心理领域活动没有得到深度开发与外化。中学历史教材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法律文献,有羅马法、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等,这些法律文献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如,民事责任、契约、继承制度、婚姻制度、律师制度、财产制度、诚实守信、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等。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再现历史情境,触摸和感知当时的历史法律文献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法律意识教育,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法制意识。
四、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意义
1.增强历史课程社会功能。中学历史教材蕴含有丰富的法律资源,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和培养中学生现代公民意识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教学任务。历史教师将中学历史教学与法制意识培养相融合,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律资源进行法制教育,重新唤起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不断增强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中学生遵法守法既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履行公民权利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依靠整体社会法制观念的增强,必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增强年轻一代中学生法制教育,使依法治国与遵纪守法的思想深入人心。
2.培养知法守法社会公民。我国有相当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及近代无政府主义的思潮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导致有些人法治观念依旧淡薄,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践踏法律、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我国现行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意志的反映,社会主义立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真实的、平等的和一致的。中学历史教学加强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可以增强青少年中学生的自由平等、遵纪守法、权利义务等观念,使其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有利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理与现代法制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齐贵香.高中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罗忠义.论历史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4(24).
[3]陈晓花.例谈初中历史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0).
[4]曾卫芳.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