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思想的职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
2020-12-21曹荣
【摘 要】当前,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待树立、合理的劳动教育内容有待充实、适切的劳动教育形式有待变革、完善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有待构建。对此,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对职业学校来说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各职校应围绕营造校园劳动教育氛围、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建设劳动教育活动基地四个方面推进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6-0065-05
【作者简介】曹荣,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江苏南通,226300)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
一、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概述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本义即是“做”,劳动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他还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根本上讲,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以实践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通过各类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帮助学生掌握生产生活知识、技能,并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是劳动的内涵。真正的劳动应该让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开设一门劳作课程就敷衍了事。二是劳动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先生主张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在劳动教育中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三是劳动教育的内容。陶行知先生注重生活实践,在学校里构建了“种菜、种麦、种树、养鸡、养鱼、纺纱、扫地”的生活系统和各种实践训练活动体系,较为全面地确立了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烹饪、洒扫、洗衣的生活劳动,种植、养殖、生产的生产劳动,以“会朋友去”为口号的社会公益劳动等。四是劳动教育的途径。陶行知先生主张以“教学做合一”思想贯穿劳动教育始终,校内外、课内外结合,学生与生产劳动结合,通过设置学校生产劳动课程、师生兼任校工岗位、开展校外集体劳动、“用劳动纪念劳动节”等途径,创造条件让师生参加各类劳动教育实践。
可以说,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有着诸多契合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已经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发展路径,凸显生产劳动“做中学”的基本特征。同时,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面向职业岗位、基于“做”的职业教育本身就具有完整的劳动教育要素和强烈的劳作活动特征,与职业技能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课程以技能实践为主,生产劳动资源丰富,对推动劳动教育具有先天优势。职业学校作为类型教育,有着自身发展规律,其人才培养也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资源禀赋和内在要求。职业学校若能把专业技能学习与职业劳动紧密联系起来,并合理地拓展到实际生活领域中,那么实现陶行知生活教育、劳动育人的生动景象,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的愿望终将得以实现。
二、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德智体美勞“五育”之一,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既有自身发展规律,又与德智体美紧密联系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五育”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部分职业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仍然认识不足,劳动课程缺失,导致学生的劳动自觉未能被唤醒,劳动情感未能形成,劳动技能也未能得到有效培育。归结起来,目前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待树立。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对劳动的基本认知,没有接受过必要的劳动实践锻炼,劳动情感缺失严重。另一方面,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一部分学生把职业技能劳动等同于劳动的全部,认为职业技能的习得过程就是一种劳动的过程,职业学校无须再有劳动教育,他们认识不到劳动积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不珍惜劳动成果,漠视劳动和劳动者。这些对劳动的片面认识直接影响了职校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树立,阻碍了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养成。
二是合理的劳动教育内容有待充实。劳动教育以“做”为本,贵在实践,更多地体现在体力劳动方面,导致一些师生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内容单一。部分职业学校将劳动教育停留在让学生参加校园志愿服务上,认为组织学生维持校园秩序、整理校园环境就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全部;或者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走马观花般参观一番就是劳动教育;更有甚者,把劳动教育当作一种惩罚性活动来“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这些举措显然都有违劳动教育的初衷。事实上,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职业技能劳动以外,还可以涵盖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的学习、地方传统劳动技艺的传承、面向社区的志愿服务性公益劳动实践以及基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创造性劳动等。
三是适切的劳动教育形式有待变革。形式服务于内容,劳动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劳动形式的多样性。但部分职业学校只是把劳动教育当成课外活动课程,甚至简单等同于卫生值日活动,认为将劳动工具交给学生就是引导其从事劳动,就是劳动教育了,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还有部分职业学校和教师把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生活休闲的方式,导致劳动教育因过度娱乐化而变得庸俗起来,严重背离了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别是职业学校没有把企业生产劳动的具体形式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造成劳动教育与产业、企业实际生产相脱节,职校学生的职业体验不够、专业认同感不强。
四是完善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有待构建。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课程有待开发,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须以一定的劳动教育课程为支持,序化课程内容并形成体系;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校内或区域性的劳动教育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劳动实践的重要保障,这需要校企合作、多方投入,并能够提供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场地和配套的设施设备;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培育,目前职业学校普遍缺乏一支专业性强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尽早形成培养培训机制,加快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育规章制度有待建立,包括经费投入、过程管理等,特别是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和评价制度亟待健全和完善。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营造校园劳动教育氛围
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前提是正确处理好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职业学校往往会把劳动教育视作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在原有学生工作中添加一项劳动教育的内容,并没有从“五育”并举的高度统筹谋划劳动教育,更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难以形成科学的劳动教育氛围。对此,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改进。
一是宣传好国家政策,推动落实正确的用人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要及时将国家政策传递给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推动形成有序的用人氛围,使之成为中职学生认同劳动、崇尚劳动的动力源泉。
二是厘清劳动教育核心素养,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明确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的含义是学科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基本前提。概括起来,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劳动平等观,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创造社会价值和财富的方式;其二是劳动协作观,协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重要劳动组织方式,要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在学习、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协同、有序地完成任务;其三是劳动奉献观,这是劳动利他性特征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在一些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验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进而树立劳动奉献的观念。
三是开展劳动成果展示活动,体验劳动快乐。开展劳动成果展示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展示学生劳动成果,让学生直接感知劳动是社会财富积累的重要途径;二是彰显劳动成果带给学生的快乐,尤其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给他人带去了快乐。展示范围通常分校内展示和校外展示,校内可以与劳动教育的考核结合起来,校外则可以向家长、社区、合作企业以及区域内其他学校开放。展示形式既可以是静态的物质呈现,比如举办校园技能节,师生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流职业技能,或者直接将自行设计、加工的专业作品陈列展示出来;也可以是动态的劳作展示,比如学生在相应时节种植瓜果蔬菜,成熟后经过自己的制作加工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一旦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学生又会对以后的劳动成果表现出更多的期待,这就为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
(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应以课程为抓手,把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结构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所谓结构化劳动教育课程就是按照职业技能劳动、生活技能劳动和传承创新劳动的不同范畴,列出不同专业的劳动教育活动清单,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劳动技能的难易程度分为低、中、高不同等级,进而组合成不同专业、不同模块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职业技能劳动教育贯穿学习的不同年级,日常技能劳动教育可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创新创业劳动则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安排在毕业前的一学年。
一是以职业技能劳动教育强化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技能劳动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最基本手段,职业学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突出专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精湛技艺。加强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体验舒适度,提升其专业认同感,稳定学生的职业劳动思想,这是提高学生职业劳动技能的前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推进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新型育人模式,开设职业技能第二课堂,把生产劳动和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学生职业劳动技能的应然路径。
二是以生活技能劳动教育提高生活品位。美好生活需要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品味,更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职业学校应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生活,通过参观游学、运动休闲等活动体验新生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生活情趣。开展日常生活技能培訓,在家里学会做家务,如家常菜的烹制、家具和一般生活设施的简单维修;在学校学会整理宿舍、教室和校园,参加值日等必要的集体劳动;掌握一门农艺技术,学会种菜、养花,分享收获的喜悦。
三是以传承创新劳动教育,服务社会文明进步。职业学校应开发传统技艺传承课程,让地方非遗大师走进课堂,亲身传授传统技艺,每一位学生至少学会一门传统技艺。围绕职业技能劳动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发明创造,并在生产劳动中注重优化和重构现有生产工艺与流程,提高劳动效率。开展社会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利用知识、技能、工具和设备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经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奉献精神。
(三)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个体的劳动实践技能培养培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保证。一方面,职业学校在落实教师赴企业生产劳动实践相关制度的基础之上,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大考核力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产业认知和真实岗位的生产劳动技能。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还可以变革教学方式方法,以现代学徒制等典型育人模式推进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和专业教学相融合,再造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流程。另外,还可以广泛开展教师劳动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优化教师技能结构,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引进劳动教育兼职教师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补充。由于地方传统技艺劳动实践课程的专业性较强,需要聘请本地掌握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能工巧匠以及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走进课堂,和职业学校教师一起组成劳动教育团队,按照各自所长进行合理分工,协同完成一定的劳动教育项目和内容。如文物修复、制陶技术等非遗传承类专业就需要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兼职教师,建立驻校工作室,推动地方传统技艺的传承。
培育劳动教育创新团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现代生产技术的迭代发展,对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育劳动教育创新团队,可以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吸收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选手、专业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系统开发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产业生产技术特点和产品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在生产设施设备改进、技术变革与产品研发等方面的认知与见解,组织开展创新劳动实践。
(四)建设劳动教育活动基地
劳动教育活动基地应满足特定的条件,包括具备相对固定的功能区域,拥有基本设施设备、基地课程以及专门的师资队伍,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劳动实践需要等。职业学校建设劳动教育活动基地,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以资源整合为条件。一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资源的整合,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本就是一个整体,职业学校可以利用德智体美相對丰富的教育资源来助推劳动教育的发展;二是专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挖掘专业劳动内涵,建立专业文化展馆,重塑职业技能劳动文化,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切实将生产劳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三是不同类型教育资源的整合,统筹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已有劳动教育资源,横向贯通劳动教育,形成区域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以校企合作为路径。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教办学的基本路径和新的发展动能,也是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劳动教育活动基地建设投入上合作,学校有人才优势,企业有资金优势,二者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在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上合作,从基地功能定位开始,直到劳动项目设置与课程开发,校企双方要统筹兼顾好学生职业技能劳动与在岗职工培训、社会培训等的有机衔接;在劳动教育活动基地管理上合作,学校可以利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企业则可以利用基地进行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或劳动拓展训练、新技术推广等,双方共同使用,在同一个平台上运维。
以服务创新为重点。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手脑共同发展,在劳动中能够运用智慧改进过程,最终实现自我的创新发展。对此,职业学校可以结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劳动教育创新工作室和创新教学团队;结合地方传统技艺劳动,建立传统技艺传承中心,邀请非遗大师等入驻学校;结合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奉献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教育思想观照下的劳动教育并不是孤立于“五育”之外的,其自身发展规律固然客观存在,但也须认识到,劳动教育还时常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之中,德智体美“四育”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因素同样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重视并充分挖掘和利用。只有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职业学校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空间、时间等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放,学生全面发展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