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建设

2020-12-21刘春娣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摘 要】职教新一轮改革对专业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和合文创名师工作室依托南京非遗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通过“构建产学研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围绕“三激活一构建”的建设策略,大力推进专业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非遗”人才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建设;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6-0029-04

【作者简介】刘春娣,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师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转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应用技术服务要求不断提高,深化产教融合,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基于“政、校、行、企”集团化办学的产学研共同体是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基石,强化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以产学研共同体为特色的名师工作室创建则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的和合文创名师工作室依托学校非遗學院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包括文物修复与保护和艺术设计两大类专业),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高级技能型人才。“融合互动、共同发展”是和合文创名师工作室创建的特色,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融合互动、合力发展,工艺与设计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和合文创来源于此。通过产教结合,工作室形成了“非遗传承保护—非遗创新—非遗推广”的发展新路径,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使非遗产业焕发新生。

一、产学研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第一,校企合作的多元化。一对一这种单一的校企合作形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类企业多为小型企业,这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常是少而精且综合素养高,并不适合一对一的订单式培养。因此,对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收益共享等合作理念将校企合作形式向更深层次推进,这种深度融合奠定了产学研共同体的构建基础。

第二,产教融合的项目化。将生产项目融入课程建设,课程即项目,项目即课程。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的标准、企业的需求是项目开发的依据,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校、企、行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才是形成产学研共同体的路径。

第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产品生产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学习过程即为生产过程,在生产实践中完成学习研究任务,这种合作形式的转变使产学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成为可能。

二、以产学研共同体为特色的名师工作室创新实践

(一)协同创新机制

文化产业的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学校和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需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协调、沟通以及行业的指导下形成行之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名师工作室的创建恰好为教师融入产学研共同体搭建了一个协同发展的平台。在市场导向的引领下,职业学校要抓好企业、行业、学校三者的联动与协同,名师工作室建设也是如此,要有组织、有方向、有规划、有活动。工作室的建设发展可以灵活创新机制,成员组成类型多样化,企业、行业人员共同策划活动、开发项目、综合各项资源。多方协同,有计划地确定工作室研究项目,使工作室成员发展有目标,在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研究、人才培养、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内容,汇聚多方资源,拓展合作路径。

协同创新机制有助于名师工作室成员自觉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前沿学科知识,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消除职业倦怠感,并肩负起名师传帮带的责任,带动一批教师成为课程改革、技术创新的骨干,使名师工作室的先进性成为引领教师职业发展的新动力。

(二)完善激励机制

适度的激励政策对工作室建设、成员发展及企业、行业介入的积极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新一轮的职教改革对职业教育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出了要求,借助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专业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综合素养的提高,成员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进步,加强成果交流,提升成员的活动参与度,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其对工作室的认同感、归属感。企业、行业、专业教师共同进行创新研究,三方融合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具体建设策略分析

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创建的目标最终还是要落在专业建设上。完善多方协同创新、激励机制以及各项制度是名师工作室持续发展的基础,以产学研共同体为特色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发展实施路径可归纳为“三激活一构建”。探索名师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的内驱力,为工作室成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长为名师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名师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1.激活专业群各专业融合发展的内驱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专业建设。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是综合素养的教育,是跨界融合的教育。在和合文创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各项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开发文创产品,将创新型传承保护与创美生活设计结合,构建文物修复与保护、艺术设计两大类专业融合并进的产学研共同体,发掘专业群之间的产业链,从而推动专业建设发展。

共同策划活动,推进企业与学校、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师资融合。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寓教于乐,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过程,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利于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产学研建设的一条路径是开展非遗文化推广及体验活动,通过公共体验中心这一平台,工作室成员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领两大类专业教师共同策划非遗体验活动,发挥不同专业领域的优势,加强专业之间的师资融合,为教学团队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2019年南京创意设计周期间,学校在24小时美术馆举办了“造物时间”展览,团队教师、文化企业共同探讨如何将古老的传统技艺用现代的审美方式传达给受众,最终以解构的手法、现代设计艺术的方式进行演绎,拆解了南京绒花、饾版印刷、古籍修复、秦淮灯彩等多种非遗技艺的制作工艺,以“直观之物”的形式呈现其在形成过程中的瞬间状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非遗也需要设计,两大专业围绕相关主题共同探索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了专业的内涵建设。

共同开发文创产品,提升教研实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产教融合的深化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发展,专业要对接产业,与产业需求紧密联系。课程是联系学校与企业的纽带,要实现产学合作、工学交替,课程项目是关键,教师则是承担整合各类理论与实践资源的第一线人员。名师工作室为专业教师构建了创新实践与研究的平台,通过项目化的课程实践研究,共同开发文创产品,促进专业之间的课程融合及教师融合,以此提升教研实效。以线装书《二十四节气》为例,“雕版印刷”是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平台课程,雕版印刷技艺于2009年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基于此,两大类专业师生共同合作开发了线装书《二十四节气》,经历了绘制画稿—排版设计—雕版—刷印—线装书装订这一系列程序,教师设计的“二十四节气”画稿通过雕版印刷呈现出另一种艺术风貌,使得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完美结合而焕发出新的生命。两大专业融合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深入挖掘,开发研究非遗课程,将非遗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设计出市场认可的文创产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2.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发挥名师引领作用,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基于专业发展总体规划,学科教师依据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个性特长、发展潜力和发展愿景来确立发展目标,建立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制度,调动教师专业学习积极性,提升其专业及学术水平,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教学大赛等,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确保名师工作室的高效运行。和合文创名师工作室两大类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教科研,在各项大赛中屡获佳绩,已形成一支业务精良、专业技能扎实、勇于创新的队伍。

3.激活教科研发展的内驱力,开辟常态教研、企业行业见习、非遗传承人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工作室成员培养途径。

教科研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教”改革,教师是根本,应通过教科研提升教师素质及其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把教科研常态化,有序开展名师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及时关注科技发展触发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变化,从而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开设研究课,工作室根据学科发展安排成员轮流外出培训、参观学习,参与非遗文化推广志愿活动等多种常态教研活动,以此激活教科研发展的内驱力,确保名师工作室建设和运行的连贯性。

与企业的深层互动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产教融合中教师的改革体现在校企双向融合上,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和专业调研机制,与企业紧密对接。专业教师定期走访与专业紧密挂钩的企业及文博单位,有计划地下企业实践学习。学校与企业构建合作平台,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如何将非遗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提升。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对接,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实质性的建议和规划设计,师资共融,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推行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工作室积极打造师生发展平台,重视师资的培养,制订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师带徒培养机制,通过拜师仪式、传承人成果展、传承人结业仪式等一系列活动,推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带动一批青年教师进步。由此,一批优秀非遗传承人脱颖而出。

4.构建传承保护创新生态链,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科研于一体。

工作室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为目标,以教学研究为途径,以传承创新为平台,构建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科研于一体的产学研共同体。进一步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课程建设体系改革。加强必修课、社团课、选修课共同开发的力度,两大专业学生共享非遗课程,专业课分方向“跑班”开课,创新非遗课程建设体系。

加强“双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推行“双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推进职教教学改革,还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工作室将修复业务、文创商业设计大赛融入项目教学之中。依托“南京莫愁修复中心”这个平台,将真实修复项目融入平时的教学,师生积累了大量的修复经验,创新修复工具,研制出不同规格、样式的专业工具,提高修复效率。同时,在教学中增加文创商业设计大赛内容,推进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工作室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在“文物修復医院”这一虚拟教学空间一期、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三期建设,搭建互动平台,改革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坚持研究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传统非遗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和合文创名师工作室创建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专业发展,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一批青年教师共同成长:其一,在以产学研共同体为特色的工作室运行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其二,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个非遗学院联动各类设计师及机构资源的共享共创平台;其三,创建一个产教融合的平台机制,提升非遗人才综合素质、就业率,力争实现非遗创作的产业转化。基于上述目标,未来和合文创名师工作室将继续坚持以构建产学研共同体为路径,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进非遗特色专业、文化产业的传承发展以及功能整合、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建设,打造集非遗展示、非遗体验、非遗设计于一体的专业建设路径,为非遗专业人才搭建发展平台。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
舞剧音乐的精神价值和民族基因
中药成像鉴别法的探索与研究
粤剧打击乐的传统和创新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
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