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疾病伴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2-21刘敏云袁洁刘建明黎秀珍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意念精神疾病认知障碍

刘敏云,袁洁,刘建明,黎秀珍

(1.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精神科病区,2.精神科门诊,3.护理部,广东惠 州 516157)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来自就业、育儿、养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越发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明显[1],适用于短时间内协助患者进行认识、信念、行为等转变,排除消极情绪、修正絮乱思维或改善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以事件分析帮助患者认识一般规律以修整其曲解的认知,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并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正能量,纠正其不良认知和行为[2]。本研究通过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疾病伴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精神疾病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确诊为精神疾病伴抑郁症;(2)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for Schizophrenia,PANSS)[3]总分≥60分;(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4]中自杀项目评定≥3分 ;(4)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5)患者及家属均同意让患者参加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躯体疾病不方便参与本研究者;(2)感情沟通障碍,不能正常交谈沟通者;(3)依从性较低,不能正常参与本研究者。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2例精神疾病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n=40),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1.6±6.2)岁,对照组(n=42),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0.6±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心理治疗与服用抗抑郁药及精神类药物,常规心理治疗包括病情监测、健康指导、日常护理、心理辅导(不包括认知行为干预内容)。

1.2.2干预组 采用认知行为干预与服用抗抑郁药及精神类药物,认知行为干预:(1)以个体辅导为主,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倾听鼓励,给予心理支持;(2)了解患者想法,引导其交流想法,记录病情情况,确定病情;(3)通过引导分析、协助患者认识其不良认知行为习惯;(4)纠正其认知行为,帮助其找出消极思维的证据,逐渐改变不良认知习惯;(5)促进其建立合理认知模式,以举例优劣协助其判断、反复验证,引导其改变错误想法,接受建立积极认知模式;(6)鼓励其面对困境时,利用家人朋友支持,减少无助感,协助其建立对生活的信心,提高其对环境和社会的满意度。在患者接受干预前、干预后一个月进行随访及问卷调查。

1.3 观察指标

1.3.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包括7个维度:焦虑、体质量、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共24项,采用Likert5级或3级评分法,总75分,按抑郁程度得分高低分为:严重>35,轻中度21~35,可能抑郁8~20,无抑郁<8。以认知障碍因子的“自杀”项评估研究对象的自杀意念。

1.3.2自杀态度问卷(questionnaire of suicide attitude,QSA) 反映患者对自杀的态度,总4个维度,29项,采用5级评分法,其中13项为反向分值,≤2.5为支持态度,≥3.5为不支持态度,>2.5且<3.5为保持中立态度[5]。

1.3.3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含3个维度30项,每个项目从1~7表示严重程度得分,总分越高,表示研究对象临床精神症状越严重。

1.3.4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 该量表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并经修订,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方面。用以评估研究对象的生活状态,得分越高,表明研究对象生活质量越高[6]。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HAMD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HAMD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HAMD得分和认知障碍因子自杀项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QSA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QSA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QSA得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3 两组PANSS得分和WHOQOL-BREF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PANSS得分、WHOQOL-BREF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PANSS总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WHOQOL-BREF得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1 干预前后两组HAMD得分比较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QSA得分比较分)

表3 干预前后两组PANSS和WHOQOL-BREF得分比较分)

3 讨论

常见精神疾病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其病因较为复杂,在ICD-11中,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疾病的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包括 6 个症状范围:阳性、阴性、抑郁、躁狂、精神运动性和认知症状。设立症状范围能够更好地反映患者情绪,而不等同于对应发病症状。抑郁症状范围评定与抑郁障碍诊断要求独立,而在抑郁症状范围中,唯“自杀意念”这项被囊括在内[7]。

本研究中,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HAMD得分且认知障碍因子自杀项评分均较对照组低,QSA各项得分均较对照组高,结果表明,干预后干预组自杀意念低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抑郁症患者有更多的负向想法,包括对自己、对事物,对别人的负面、扭曲、混乱认知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极端思想、自传式记忆等,从而导致发生自我放弃、不乐观的抑郁情绪,严重者发展成对人生无望、绝望的自我感受(自杀意念),而认知行为干预首先通过了解患者的病史、潜在意识等,确定病情,在心理支持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其分析特定问题,得出一般规律以修正其不良认知,对其消极思维和潜在意念产生改变,达到引导其乐观情绪并降低其自杀意念的效果[8]。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PANSS总分比对照组低,WHOQOL-BREF得分均比对照组高,这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精神疾病患者因认知欠缺或曲解致使其与家庭、他人交往能力受损,自我生存技能降低,面对困难的能力缺乏等,最后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而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与患者建立友好医患关系,协助其改变不良认知,建立良好认知模式,减轻其症状[9];同时鼓励患者遇到困难时积极与朋友及家人沟通,协助其建立对生活的信心,提高其对周遭环境和社会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10]。需要注意的是,已有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障碍有良好的效果[11],本研究并未针对精神疾病中常见的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的情况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后续研究。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降低精神疾病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意念精神疾病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意念机器人(上)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涓滴意念汇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