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隔意识:古诗鉴赏的自觉解读
——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
2020-12-21郭彩涯
郭彩涯
(莆田第四中学,福建莆田351100)
布迪厄认为趣味是有“等级”的,可进行对立分类:美与丑、粗俗与优雅、低级与高级、肤浅与纯粹等,并为实行分类的人分类。[1]这就是区隔。古诗鉴赏的自觉解读也可以树立意识,运用区隔方法来解读诗文。艺术作品在总体上是有区别的,能够通过作者、时代、体裁、题材、手法等属性的划分产生无限的细微差别,在产生独特的空间里,坚持主要的对立,就可以区分出相应的空间。[1]一首诗也是可以通过相应的属性对立,进行区隔的,比如景情、时空、他者与自我、情感的变化区隔等。通过强化区分、分隔意识,来梳理结构,理解内容,辨析手法、情感。
一、景情区隔
景情属性对立明显,可直接区分,而古典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如:绝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是写“雨”后“渭城”“客舍”“柳色”等景,后两句是抒别情;律诗,杜甫的《登高》前半部分(一、二两联)写夔州秋天之景,后半部分(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抒悲愁之情;词,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上阙是写“大江”“赤壁”之景,下阙借“公瑾”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我们把景与情区隔,就可以更快地读懂诗歌,把握情志。
景情区隔意识还可以推及场景描写与抒发情怀区隔。
李贺的《野歌》:前两联是描写场景(野外射鸿,饮酒高歌),后两联是感事抒怀(男儿心志不穷,怒责上天不公,坚信寒冬过去春意盎然)。14题的D选项运用场景与抒怀区隔意识就可以确定D项是正确的,可以排除。
就是同样写景,可以区分为自然之景、人文之景。
韦庄的《纪村事》可以区隔为自然与人文的两种景象。“绿蔓”,“微径”(小路)是乡村生机勃勃的象,有自然也有人文;庭中“果烂”,田中“稻熟”,渚上“禽肥”写出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有自然也有人文;“酿酒迎新社”“遥砧”“牛笛”及想象的“饷田归”是日常生活场景,是属人文,“暮晖”是自然的。因此就可以确定14(1)设题中的D项是恰当的,可以排除。
二、时空区隔
个体在空间中是有轨迹的,在一个特定时刻占据类似位置的个人被其在时间进程中的变化有关的差别分开,也就是被其个人轨迹分开。[1]而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常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过去的回忆、未来的推想或梦境结合起来,有明显的个人轨迹区分。对于这类型的诗歌我们树立时空区隔意识,就可以比较容易解题。
(一)现在与过去、未来区隔
古诗中按人物轨迹可以把现在、过去、未来区隔开来。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上阙是临古地,眼前所感所见(现在),下阙“遥想公瑾当年”以下五句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风云人物身上,忆周瑜的丰功伟绩(过去)。“故国神游”以下又回到现在,转入自抒怀抱,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现在)。[2]再如陆游的《书愤》也可作时空区隔:忆早岁,“世事艰”“气如山”写出曾经的抱负,及抱负受阻;再忆盛年,曾经的胜战(过去);“空自许”叹志未酬,“鬓先斑”哀年事已高(现在)。用时空区隔意识分析虚实结合手法,把握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深切体会陆游愤从何来。[3]
柳永的《雨霖铃》可区分为两个时空轨迹:离别时(现在)与离别后(未来)。上半阙主要叙别时之情景,是写现在,而“念去去”是内心独白设想去路茫茫,道里修远,“今宵”三句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景),“此去经年”四句是设想别后相思之苦(情),这些设想的景情都是属于未来的。[2]通过时空区隔就能分析虚实结合的写法,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别情。
(二)事件发展的先后时间区隔
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就可以用时间区隔意识去理结构:看标题关键词“作草书”,就可以按时间轨迹区隔分为三个阶段:作草书前,作草书时,草书完成后。第一个“酒”在颔联,是作草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帜战鼓,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颈联是作草书时;第二个“酒”在尾联,是作草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树立时间区隔意识试题就迎刃而解。
(三)现实与梦境区隔
各种属性的空间,不过是在一个固定时刻的一种状况,可以借助一些特征互相区别,[1]形成空间区隔。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可以很明确区隔为现实与梦境两个空间。“醉里挑灯”“可怜白发生”是现实,而“梦回……身后名”全是梦境,以梦境的金戈铁马反衬现实的不得志。
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看标题“梦”及第三句中的“江南梦”也可以把诗句区隔为现实与梦境,“曾为”可以区隔为过去与现在,过去的洒脱,灯前回想江南梦,眼前的孤灯、斜月让他心生羁旅之愁。显然用过去、梦境衬托现实,表现情感。
三、人物区隔
(一)他者与自我的区隔
不同的个体可以对立区隔,而怀古咏史题材的诗歌都有涉及古人,利用区隔意识分析古人与自我,形成鲜明的对照。如《书愤》可以进行他者与自我对立区隔。诗中用两个典故:其一:檀道济自许是万里长城,陆游自许是塞上长城,他者(檀道济)与自我的区隔可见陆游的壮志、担当与信心,也更能体现因壮志未酬的悲愤。其二:诸葛亮《出师表》挥师北伐,鞠躬尽瘁。而陆游力主北伐,无奈一直受压制,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年华老去。用他者(诸葛亮)与自我的区隔意识分析典故,更能明白陆游对诸葛亮的仰慕,对自我的勉励及对当时南宋无北伐领军人的悲愤。
在送别、思乡、怀人的诗中,个体可以区隔为自己与对方。
送别诗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标题的“别”点明两人是分别,自己与郑炼的不同轨迹就可以对立为两个空间,区隔成两个场景。标题得知郑炼的场景是襄阳。从诗【注】②又可得知郑炼的场景是岘首山,杜甫的场景是峨眉。诗人看是写两地之山,实是代指两人分隔异地,地阔天高互文见义写出了相隔之远,突出不舍之情、牵挂之深,那么16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思乡诗高启的《客中忆二女》(诗略)由标题就可以区隔为自己与二女(对方):自己作客他乡,回忆两女儿在家候归,想象她们依偎灯下看缝寄我衣,虚实结合烘托浓浓的思乡之情。怀人诗舒亶的《虞美人·寄公度》(诗略)可以区隔为自己与公度。自己在秋风残荷中孤独倚阑看,想象故人(公度)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赠我一枝江南梅。这类送别、思乡、怀人诗常用的是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画),运用区隔方法很容易作理解分析。
(二)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区隔
王建的《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中出现两个人物:李将军与侍儿。而写这“侍儿”是用来衬托“李将军”主要人物。解题时我们利用区隔意识读诗理结构:前两联是写环境——李将军的居住环境:“冷静”,书房的陈设:“竹画”“一架书”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李将军有文人趣味;颈联中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侍儿知礼数”,从旁衬托出李将军知书达礼;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环境描写区隔开后,衬托这手法就非常明确了。
另外在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中,还可以把百姓与官员或统治阶层进行区隔。
王安石的《送沈康知常州》可区隔出常州的人与景的信息。人可区隔为百姓与官员。百姓层面:“沟塍废”“田畴薄”“市井贫”写农事荒废,农业状况惨淡,百姓生活艰难;官吏层面:由[注]②“厨传相仍”可知这样的处所依然很多,可以推知是写达官贵人经常招待过客,官吏治理不在政事而只是注重迎来送往,官场逢迎。“荆溪两岸春”(自然风景优美)是景的信息。通过区隔不同的主体对象,第9题的就可以快速解答出来。
托物咏怀题材的诗中人与物象也可以区隔。
如陆游的《苦笋》:苦笋(物)的特点是“耿介”“苦节”(正直,苦味难入口,有气节);谏臣魏征(人)的特点是刚直,犯颜直谏,忠言逆耳(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两者相似。把物象的特点与人物的特点(品格)进行区隔梳理,试题也就解答出来了。
四、情感区隔
情感发展也可以按轨迹区分。如李白的《将进酒》先是两组排比句“悲”叹人生易逝,生命渺小,五六句由“悲”转向“欢”,从此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钟鼓馔玉”起又转为愤激,后又回到说酒,诗情再入狂放,结句“万古愁”回应篇首,情感变化轨迹区隔清晰。[4]
而对高考情感变化的设题,如能抓住情感变化的轨迹区隔开来去梳理,就可以很好地解题。
孙周卿的《水仙子舟中》可以进行情感轨迹区隔。开篇“孤舟漂泊,洞庭湖畔,灯火青荧”凄清的意境也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冷寂,接着推开篷看看到雪满天的惊喜画面,诗兴大发,朗朗大笑,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畅快豪爽。
而综合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手法、情感态度等进行比较鉴赏的试题更是得运用区隔方法进行求同辨异。在相同相异关系中通过比较评判其特有的艺术效果。[1]
陈与义的《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可抓住形象、内容与情感进行区隔,求同辨异:其一梅花是白变黑色,侧重赞美梅花清姝的气质。其二说画师将白梅画成黑梅,乃是追求神韵而不拘泥于外在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王勃的《秋江送别》与王昌龄的《送此侍御》最后两句,可以按意象、时空、手法的属性进行对立,区隔比较:景物上,勃诗“波澜”“山川”是嵌在句中,并不明确;龄诗“青山”“明月”是在各句句首,非常明显。空间上,勃诗一水把山川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化近为远,强调远,为传统写法。如谢眺诗有“何况隔两乡”,面对离别情感是感伤的;龄诗两地云雨相同、明月共赏,两地竟成“一乡”,化远为近,强调近,表达新颖,且两句一肯定一反诘,反复致意,更有余韵,结合19题的题干后半部分相似性暗示,可明确情怀是达观的。抒情方式上,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龄诗是融情于景,反问收尾,翻新脱妙。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种区分的举动建立或显示差别的配置,[5]区隔成对立空间,进行比较,培养敏锐的阅读视角。
王安石的《读史》,读标题根据属性可以先区隔为“史书”(历史记载)与“史人”(历史真人),启发我们思考怎样阅读历史,怎样评判历代高贤,再结合注释解读诗文中的“糟粕”(典籍),“高贤”(人),结合14题的设题,以题解文,可以理解诗文要说的是史书记载与历史真实有差异的,史书有时不能把高贤的精神完全表述出来,我们对史书里的材料不能盲从,则15题就迎刃而解。
综观2020年的高考古诗设题,发现简答题的命题点大多是分析诗人情感、观点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若能带着区隔意识去解读诗句,就可以比较容易把握诗文内容并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