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21温纪平刘翀刘亚伟赵仁勇王新伟

农产品加工 2020年18期
关键词:范式考核工程

刘 洁,温纪平,刘翀,郭 嘉,刘亚伟,赵仁勇,王新伟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郑州 450001)

1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范式改革是课程考核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在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通过2011 年,2015 年和2019 年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带动下,作为河南省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粮食工程专业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进一步提高粮食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势所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也即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 理念,即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把学生作为学校或专业的首要服务对象[1-2]。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 版)》,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有12 项,通常将这12 项要求简单分为技术类要求和非技术类要求两大类。技术类要求是关于知识和技能可通过考试、考核、测试等方法定性评价的能力要求,比如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非技术类要求是指意识、态度、视野等方面,难以定性评价的能力要求,比如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3]。专家们参加多个学校的专业认证工作发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各高校在对学生非技术类要求的培养不够稳定,评价方式不够明确,实际状况评估不够,对能力达成度评价存在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3 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多数高校以思政课的教学,覆盖判定、考核非技术能力的指标点,以部分优秀学生的成绩和成果呈现指标的达成度;二是不符合全体毕业生达到要求的理念和要求;三是证明学生非技术能力的评价过程与效果的材料不充分[4]。

网络时代世界瞬息万变,全球化竞争加剧,当前的知识或技术往往在几年后就落伍或消失。让学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并能不断学习,具备国际视野,善于从全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显然比掌握有限的知识和技能重要得多。工程类的专业教育是这样,其他类别的专业教育也适用同样的规律。因此,在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以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符合社会的需求,胜任专业相关的岗位。因而对粮食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范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式方法等与考核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紧密联系,有效的课程考核改革,才能更好地引发和反馈教学范式改革。“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是粮食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主干课程,从2017 年到2019 年持续3年进行了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以期按照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面向未来培养国际工程人才。

2 “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是与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相适应,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未来培养能解决粮食工程行业复杂问题的专业人才。从考核的结果反馈教学范式改革的效果,提供覆盖考核全体毕业生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的指标点。

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路是从改革目标出发,以终局思维确定成为能解决粮食工程行业复杂问题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对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12 项毕业要求,更新考试理念、丰富考试内容、拓展考试形式、改革考试制度。

3 “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考核改革实践

3.1 更新考核观念

改革前课程的考核成绩中闭卷考试成绩占比达70%,而且闭卷考试考核的客观题多(试卷要求有标准答案),对于现代大学生应对未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限制。由于教材的编写通常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难以将行业发展的动态和最新的专业知识体现在要求有标准答案的考卷中,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常结课后的总结性考试的成绩所占比例较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导致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滞后,师生课后互动缺乏。

学生从传统的中学教学和简单技能的学习一路走来,已习惯以有标准答案的客观考题视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虽然学生也对未来感到压力和焦虑,但是更倾向选择熟悉的方式学习,这也进一步阻碍了教学范式的改革。在2019 年春季的课程教学中第一次借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时,起初学生反馈这不是上课,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教师站在讲台讲课才是上课。

因此,从时代趋势和历史发展分析,需要从学生到教师及管理者,把课程教学范式和课程考核改革的紧迫性内化为每一位教学活动参与者的需求与渴望。这就需要在前期改革观念的普及和内化方面做好宣传教育;在改革方法的探索上,提供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沟通途径,避免信息不对称;改革过程中,对改革效果的反馈、评价上避免打击改革执行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改革的进行提供彼此信任、宽松自由的环境。

3.2 课程考核的内容

每一位教学活动参与者,以成长的心态从自身角度出发,持续动态地提出课程考核改革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论证、尝试、反馈,不断进行迭代,摸索出符合当前条件下、能达成教学目标的考核方法。对应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40%)和综合技能(40%) 为主,配合学生身心健康(10%) 和成长能力(10%) 的加强,对这4 个方面进行考核。具体考核的形式、方法和成绩的构成:

(1) 基础技能表现为“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考核的方法为闭卷考试,分为随堂测验(20%) 和结课试卷考试(20%)。

(2) 综合技能表现为学生分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艺设计、技术改造、关键设备升级等项目(20%),小组之间展示、评比或与生产实际进行对接(10%),达成共识后每位学生对分工、合作、成果评价等整体过程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报告(10%)。

(3) 身心健康表现为小组合作时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建议(10%)。

(4) 成长能力表现为对现有稻谷加工工艺、技术、生产现状的资料调研和思考,以及改进方案的提出(10%)。

3.3 学习效果的评价

(1) 横向空间维度的效果评价。对开设该课程的兄弟院校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调研比较和评价,从而实现持续改进。

(2) 纵向时间维度的效果评价。通过考核的主体——学习该课程的学生的反馈,对当前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跟踪学生毕业后所在工作单位的反馈,对学习效果的长远影响进行评价。

(3) 学生个体环绕立体评价。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是否提升,可通过给其周围同学、朋友、教师、家庭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同角色的表现,全面立体评价学习效果。

依据各方反馈对课程改革的考核方式和教学范式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不断迭代升级。

4 “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考核改革的特点

4.1 考核的层次结构清晰

在知识层面,通过试题的考核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保证了专业的深度。综合技能的考核培养学生解决专业复杂问题的合作、创造、管理、战略等能力。身心健康和成长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能够主动阅读、自我学习,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具有开放的视野和格局,形成独立的人格,适应时代的变化。

4.2 提高师生课后的互动和及时反馈

由于在考核改革中设定的综合技能(身心健康和成长能力的成绩也来自此部分) 需要小组的团队协作完成,因此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而且该部分所占成绩的比例较高,学生为了获得高的分数,不断与教师沟通他们的想法和讨论的结果,就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完全是出自学生自身的需求,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推动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创造,同时向“问题发掘”和“自主创新”2 个方向发展,实现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3 持续发展

成长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根。学生在未来将会经历更多、更快的转变,拥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根基。关于培养成长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阅读和批判性思维是比较关键的两点[5]。优秀的阅读能力是用来获取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知识的有效手段,要完成考核改革中设计的综合技能和成长能力这2 项的前提就是要会阅读;批判性思维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自己需要学习进步的地方,学生提出的方案就是其批判性思维的成果。身心健康对个人及整个世界和社会的观感都至关重要。

5 结语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表现明显,比如在展示自学成果和小组作业时,分别表现出了较强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学生逐步展现出自我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改革近3 年学生的评教情况来看,在对实行考核改革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的评教分数有一个明显的下落,可以看出学生起初对改革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有不认可之处。既然是探索,所以既有教师本人的不足之处,也有学生对改革的不理解,由于十几年的小学、中学不变的教学方式在每个人心中产生的烙印,认为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才是上课,对于其他教学形式持有质疑和抵触的心理。作为教师要有改革的勇气不惧困难,也要有被质疑的胸怀,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策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今后进行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范式考核工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