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2020-12-21

甘肃农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农膜天水市耕地

张 韦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2007年9月,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将天水市确定为全国首批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近年来,天水循环农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发展方针,坚持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循环农业项目辐射带动,形成了多种具有该市特色的循环农业模式,从而增加了农业经济效益,为天水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水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天水市循环农业主要是以天水国家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作为技术示范核心,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引导,构建总结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辐射带动该市十大园区及五县二区循环农业良性发展,示范推广、集成适应该市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

(一)“种-养-加”模式

天水丰硕农牧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点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要求,推广“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果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带动当地及周边区域农户发展种养业,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畜-沼-果/菜/粮”模式

武山县通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张家川县牧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天水益鸣牧业有限公司、清水县宇新牧业有限公司和甘谷县新兴镇雒家5个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项目,带动了“养殖—沼气—有机肥—种植”“种养殖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农户集中供气”和“养殖—沼气供气—沼渣沼液—种植”模式的发展。

(三)“山旱地两年三熟一膜两用循环农业”模式

天水市半干旱山区推广的全膜“玉米—冬油菜—架豆、全膜玉米—冬小麦—架豆(菜瓜)、正茬架豆—冬油菜—架豆”等两年三熟的高效循环农业种植模式。示范推广豆角地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直接还田的技术,实现了一膜两用、两年三熟,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又减少了耕作次数,促进作物根茬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开支。同时,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降低了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减轻化肥、农药、残膜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和废旧农膜的资源化利用,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循环农业模式。

二、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模式

(一)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持续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发挥12316农业信息服务、智能化配肥站、“千乡千店、一屏一机”掺混配肥网点为平台的技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企合作模式,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2017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8.4万hm2,配方肥施用面积16.75万hm2,化肥利用率达到37%,实现了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的同时,突出推广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

(二)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加大无公害农药引进示范力度,推广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技术,引进新型防治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和防治次数,减轻内源污染,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创办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全程绿色防控试点,辐射带动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和病虫害重发区扩大统防统治覆盖范围,提升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植保社会化服务能力。2017年全市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46.8万hm2次,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34.87万hm2次,绿色防控面积35.24万hm2次,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5.6%,无公害农药使用面积20.31万hm2,农药利用率达到37.6%。

(三)推广节水增产技术

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水肥一体化等农田高效节水技术。2017年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马铃薯、地膜穴播小麦等旱作节水技术面积5.72万hm2,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旱地综合生产能力。结合武山和麦积两县区川道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水利配套工程和节水灌溉设施基础条件等,示范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为主的农田高效节水技术0.8万hm2,实现亩节水分别达到160m3、100m3。

三、实施农业三废处理利用模式

(一)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稳步推进

通过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形成了“农膜生产加工—节水特色农业—废旧农膜回收—塑料再生颗粒”循环农业模式。2017年全市回收废旧农膜7 230t,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79.19%,按照有专人负责、固定场地、宣传标识、回收台帐的要求建成市级标准回收网点50个,扶持专业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企业15家,开展宣传培训106次,人数达2万人。实施天水市农膜回收行动,着力建设麦积和甘谷两个省级示范县区和武山、秦州两个市级示范县区,进一步提升了该市废旧农膜资源利用水平。

(二)尾菜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

充分发挥市县农业环保站专业技术优势,切实履职尽责,加强技术指导,利用省、市级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督促落实省市级示范点建设,引导菜农采取田间堆沤、简易坑沤肥和直接还田等方式就地消化尾菜。通过示范带动形成“蔬菜种植尾菜处理—有机肥—蔬菜种植”模式,2017年全市蔬菜主产区处理尾菜46.28万t,治理尾菜污染面积3.12万hm2,全市尾菜处理率达39.07%,办技术培训班91次,培训人数达15 000人,尾菜随处乱堆乱扔、菜叶腐烂污水横流的现象彻底改观,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逐步加强

在秦州区、武山县推广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和以露地蔬菜施用商品有机肥技术模式,麦积区推广油菜秸秆粉碎还田、果枝粉碎腐熟沤肥还田示范,推广以小麦机械高茬收割为主的秸秆直接还田面积10.75万hm2,既提升耕地地力水平,也减轻了农作物秸秆焚烧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

近年天水市实施了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肥新增耕地、防治耕地退化污染为重点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在秦州、麦积两区推广以“增施商品有机肥+肥田作物种植+秸秆还田腐熟”为主的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和果枝堆沤腐熟技术模式,累计面积670hm2,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了土壤结构,增强了耕地保水、保肥能力。秦州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广种植绿肥和保护性耕作68hm2,改善了耕地理化性状,建立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数据库及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五、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主体思想认识不够

作为农业生产主体者的农民对循环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清晰,对农业废弃物尾菜、秸秆等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使其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农业产业化企业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淡薄,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关注不够,投资循环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

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加工能力低,循环链条短,循环模式单一,对带动和促进“种—养—加”等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还不能真正实现主体小循环带动区域中循环,仍需要整体构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县域大循环。

六、对策建议

(一)构建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加大循环农业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电视、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循环农业知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建设。二是加强培训,培养一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全市循环农业建设奠定人才和技术基础。

(二)逐步提高农业废弃物再利用

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养殖场粪便加工制造有机肥、蔬菜生产区尾菜综合处理利用,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再次利用率。

(三)创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示范

坚持生态为先、建设为重,贯彻“改、培、保、控”四字要领,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肥新增耕地、防治耕地退化污染,推广种植绿肥和保护性耕作,改善耕地理化性状。聚合资源,聚集力量,创新机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加快有机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农膜天水市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三个好朋友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对策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A home-grown ballet academy leaps into the spotlight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
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以天水市为例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