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柞蚕产业发展特色之路
2020-12-21刘爱华
刘爱华
(凤城市农业农村局,辽宁 凤城 118100)
柞蚕是人类最宝贵的生物资源之一,我国的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90%,凤城市的柞蚕茧产量约占全国的18%。柞蚕生产在凤城市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凤城传统产业,全市有近8万人受益于柞蚕相关产业。凤城市既有利于柞蚕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也有延长柞蚕产业链条的基础,因此只有提高认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科技能力发挥特色优势,才能推动柞蚕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柞蚕产业重要的经济地位。柞蚕业是凤城市农民增收致富重要产业之一,柞蚕生产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8。正常年景,一个农民一年仅用70天时间放养一把秋蚕(约60亩蚕场),就可收入2万多元。凤城蚕民骄傲的说:“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种地带放蚕,一年顶两年。”2016年凤城市蚕民养蚕直接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户均养蚕收入超3万元。2018年凤城市放养春秋柞蚕1.7万把(约131万亩),产柞蚕茧7957.75吨,农民养蚕直接收入4.0315亿元。2019年我市放养春秋柞蚕合计1.6把(130万亩),总产茧6.13亿粒(5674.23吨),农民养蚕直接收入2.92亿元。
加大柞蚕场管护力度。引导农民建设和管护好柞蚕场,杜绝掠夺式放养,防止蚕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处理好柞蚕放养与柞树林生态环境保护、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关系。转变蚕场经营机制,引进柞蚕场流转机制,允许柞蚕场经营向专业经营大户转移,组织引导农民对集体所有的柞蚕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股份制经营,改分户轮放为合股持续放养,以利于蚕场的长期养护和更新改造,加强蚕业行政执法工作,保障柞蚕场的经营、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提高柞蚕生产总体经济效益。全面推广应用高饲料效率型柞蚕新品种,提高饲料回报率和蚕场利用率。大力推广中刈树型等养护柞蚕场的实用技术,增加植被覆盖率,严格控制蚕场沙化和退化。对柞园缺墩、砂化斑块实施客土栽植,采用尖柞、蒙古栎等优良柞树苗或直播橡种补植加密。建成后,根刈柞树密度达到200墩/亩以上,中刈柞树密度达到100株/亩以上,柞树郁闭度达到0.8以上。2~3年后,视柞树苗生长情况,进行柞树根刈,促进柞树旺盛生长。
推广规范化和生态型放养技术。推行科学化、规范化放养,原料茧生产春蚕放养采用三移法,秋蚕采用二移法,做到良叶饱食,精养细放;加强柞园保护,控制食叶量,春蚕食叶量不准超过2/3,秋蚕食叶量不准超过3/4,实行全园禁牧和免割。合理更新轮伐,无干树型每隔5~6年轮伐一次,有干树型每隔2~3年轮伐更新一次。
加大对蚕业资金投入力度。要保证农技部门科技推广经费,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把最新的柞蚕品种、放养技术及蚕场生态建设技术推广给蚕农。向上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蚕业专项资金,加强沙化蚕场治理,提高柞树郁闭度,真正实现柞蚕场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推动蚕茧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吸引国内外客商到凤城投资,推动柞蚕茧深加工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强蚕茧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管理,保证市场畅通,着手兴建我市蚕茧系列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走公司与农户相结合之路,使柞蚕业成为凤城市传统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