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西“三苦”精神对脱贫攻坚的启示

2020-12-21刘继华许周菲

甘肃农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定西贫困地区攻坚

刘继华,许周菲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变期盼,也是党和国家一往无前、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全人类共同致力的伟大事业。[1]定西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历史上曾是一方富裕之地,但近代以来却成为苦甲天下的贫困区。为了摆脱贫困,定西政府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定西借鉴会宁教育精神——“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在脱贫之路上形成了“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改写了贫穷的面貌。“三苦”精神将领导干部、政府部门、广大群众融为一体,形成环环相扣的强大合力,构筑起反对贫困的坚强壁垒,体现了定西人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乐于奉献、团结一心、求实开拓的品质。“三苦”精神,是定西脱贫的“法宝”,也是我们战胜贫困的宝贵财富,持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动力。

“三苦”精神启示我们,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应各尽其责,分别做到苦抓、苦帮、苦干。领导干部用真心投真情,深入调查、持之以恒;各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真干实干、不走过场;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百折不挠。

一、领导:用真心投真情,深入调查,持之以恒

在定西的脱贫事业中,领导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紧密联系群众,通过调查研究、千方百计为百姓解难增收。例如,安定区驻村帮扶队队长李荔,经常走访贫困户,了解到现用的干饲料不利于羊群生长后,耐心为群众讲解饲养知识,动员群众建青贮池发展养殖业。帮扶干部多次上门为村民李德云讲解国家政策,帮助他改造危房,寻找致富门路。扶贫干部通过建设母亲水窖,解决长期困扰民众的用水问题。此外,定西干部通过东西扶贫协作、友好结对城市等措施,丰富扶贫渠道、拓宽脱贫方式。扶贫干部不仅满怀热情,更实事求是,走进民众生活、对症下药,动员群众,共同努力脱贫致富,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苦”精神要求领导干部在脱贫工作中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深入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集中解决好贫困地区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精准施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特别是贫困县摘帽情况的监督。[2]广大干部要在深入学习习近平书记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艰巨性和复杂性越发突显,越需要领导干部正确处理脱贫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勇担责任,狠抓落实。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5月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3]各级干部应坚持调查第一,方案第二的原则。

定西领导干部践行了倾听民意、为民解难,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益经验。首先,领导干部应心系群众,用心用情去解决问题,把心放在扶贫工作上,其次,领导干部不能粗线条地制定发展规划,要以“绣花功夫”去查找致贫的症结。再次,领导干部应不畏困难,不敷衍困难群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4]最后,领导干部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做人民群众致富的好帮手。

二、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真干实干,不走过场

在定西的脱贫事业中,各部门发挥自身的优势,对贫困群众进行产业帮扶,真干实干、不走过场。定西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发展马铃薯种植业,不断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中国薯都”,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定西还利用自身“千年药乡”的独特条件,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有步骤地发展产业经济,为定西人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方法,产业富民的作用已日益显现。同时,对口帮扶、东西扶贫协作、精准扶贫、“行业协会”帮扶等社会扶贫模式为定西加快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外力支撑。如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中央各定点帮扶单位以及天津市、福州市和甘肃省直机关单位坚持向定西最贫困的乡村送技术、物资、资金、信息。

“三苦”精神要求各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产业扶贫。在地理环境脆弱的地区,可通过恢复自然生态,开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资产收益型的产业,将贫困地区的公共资产,自然资源等根据股份按照比例进行分配利益;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发特色农家乐项目。在贫困山区,可利用光照充足的优势发展光伏产业,既解决贫困户用电,又为国家建设助力。在农业发达地区,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也可利用网络发展电商,促进当地特色产品销售,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5]各有关部门应立足当地实际发展脱贫产业,全面衡量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开拓多渠道多样化的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的优化升级。

教育部门要扩大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从源头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有效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可持续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中必须“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6]教育是百年大计,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教育部门应做好因贫辍学的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劝因贫辍学的学生返学,对家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营造家长配合、学生自愿的教育氛围,唯有此才能拔掉穷根。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在于优质的教师,教育部门要为贫困地区引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大学毕业生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同时,在各个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兼顾升学与提高技术能力两个目的,优化劳动者素质。在2020年大扶贫战略胜利收官后,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和乡村振兴战略,应如何培养“有志”“有德”的乡村人才,教育精准扶贫要不要及时退出,[7]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要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把“外部脱贫”与“内部激励”相结合,实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铲断穷根。

三、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百折不挠

定西人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脱贫攻坚中积极主动跟着党走、百折不挠地苦干为脱贫。长期以来,定西人民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脚踏实地,面对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不畏困难、不甘落后,真干、实干。种树30年的王永瑞老人,在讲述植树经历时,哭着诉说:“种了死,死了种”、尽管困难重重,仍不放弃绿化定西的梦想。“当代愚公”石建全老人,想别人不敢想,干别人不敢干,下定决心让黄土山绿树成荫;被誉为“土豆女人”的周爱兰,从在阳台经营育种小作坊,经历艰辛,发展为中国第二大马铃薯“原原种”供应商。定西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改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8]定西人民靠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用双手在不毛之地上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五张名片——“要塞定西”“文化定西”“三都定西”“红色定西”“魅力定西”。

“三苦”精神告诉我们,仅仅依靠领导干部和各部门的帮扶不可能打赢脱贫翻身仗,关键是要激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要发挥自身作用努力脱贫。贫困户要想真正地摆脱贫困,就必须认识到脱贫的关键在自己。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进行,政府对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贫困户处于一种被动给予的地位,习惯了被人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9]贫困群众一定要摒弃这种观念,树立脱贫的主体意识,在政策的支持下坚定信心,自力更生,努力奋斗。

脱贫工作是一项任务量大、难度高的工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能确保它的平稳有序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脱贫攻坚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体现,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工作开展的坚强后盾。贫困群众一定要有跟着党走的觉悟和信心,一定要在内心深处相信党,团结一致,坚持不懈,拧成一股绳听从党的指挥。及时汇报自己的困难,要把我们的党当成最好的伙伴,一起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四、结语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性一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时刻,是摆脱绝对贫困,追求富裕梦想的决胜之年。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因时因地调整脱贫战略。但有一点不可以变,那就是发挥精神的激励作用。“三苦”精神是定西劳动人民摆脱贫困的伟大精神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扶贫工作极为艰难,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长久坚持下去,而“三苦”精神正是扶贫的一种精神激励。“三苦”精神赋予定西巨大的能量,改变了定西贫穷的面貌,也是我国脱贫事业的精神财富。在脱贫攻坚中发扬“三苦”精神,领导、部门、群众各尽其责,齐心协力朝着战胜贫困的目标前进,全面脱贫攻坚的胜利最终必定属于我们。

猜你喜欢

定西贫困地区攻坚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定西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