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1司贺龙刘艳萌张新杰苏亚彬杨学举董金皋

关键词:河北农业大学竞赛课程体系

司贺龙,刘艳萌,张新杰,苏亚彬,陈 靖,赵 锦,杨学举,董金皋

(1.河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2.河北农业大学 教务处,河北 保定 071001)

党的十八大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相继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2]。

生命科学领域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发展领域,培育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支撑该领域发展的首位要素。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和制度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科技创新训练等一系列措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满足学生创新愿望、实现学生创新梦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实效。本文拟以该院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新机制、成才新途径,以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加强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一)组建创新导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3]。要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4]。开展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培训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5]。20年来,学院围绕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坚持不懈地努力,已建成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水平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研究,团结协作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1.注重学习,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学院提出建设“学习型学院”,每双周周四下午都要召开全体教工能力提升会议,主题鲜明,要求新引进教师、博士毕业教师、留学回国人员做创新学术报告,并要求对预申报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进行常年论证,学习模范典型等,目前已经举办了50余场。

2.互帮互学,提升教师授课艺术。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邀请有授课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对青年教师“一对一”指导[6]。实施听课制度,安排帮扶指导教师、教学督导、院领导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到课堂听课不少于5次,课后进行交流。还邀请优秀教师为全体教师做示范课,邀请讲课大赛获奖教师为全体教师介绍教学经验,邀请多媒体课件制作专家为全院教师培训PPT制作技巧,邀请专业人士为教师讲解教学资源的搜索和利用等等,多举措帮助教师提高讲课水平和艺术。

3.引培结合,增强教师创新活力。学院始终坚持“引进来、送出去”的师资培养模式。10年来,派出47名教师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访问培训,先后派出教师43人到中国农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和创新能力。招聘生物制药、生物信息学等新型学科教师21名。引进美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优秀留学人员11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新引进的青年人才,创新思想活跃,举办了“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系列活动、组建创客空间、担任学生班主任、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等,提升了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二)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学院从2001年开始,第二学期第一周举办学术报告周活动,聘请校内外科研、教学、生产、管理、市场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学院率先在学校开设了不间断的“植物学知识竞赛”“生物化学知识大赛”“英语应用能力大赛”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思维。

1.学术报告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做报告的大部分专家为科技界的精英,在科技创新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专家的报告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创业成功人士的报告讲述了科技创新促进企业飞速发展的实例,为学生开展发明创新活动增添了动力。学术报告周活动年年不断线,迄今为止,已开展了19届,共邀请专家做了190场报告,加之平时不定期的学术报告,始终使学生感触到学术的氛围和科技创新的力量,启迪了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2.知识竞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由学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生物化学知识大赛”已连续举办了15届,“植物学知识竞赛”举办了12届,4 000多人次参与比赛,竞赛内容丰富,包括知识点的解析、生活案例以及应用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设想。“英语应用能力大赛”举办了10届,面向全院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英语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为开拓创新思路,学院于2018年12月举办了第一届“我的专业我来说”主题演讲活动,以“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为试点专业,请学生自己谈对制药专业及行业的认识,谈如何学好该专业以及如何在制药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创制活动,迄今为止共办了两届,受到学校各部门一致好评。系列赛事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以致用和创新热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科技创新平台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省、学校系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了完整的、全面的科技创新平台。

1.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学院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11个二级学科)、“生物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点、“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获得,极大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

2.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省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批准建立。随后学院获得了植物学河北省重点学科、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和项目资助。此外,近5年学校投资3 000余万元,用于学院本科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提升,组建Bio-X创客空间及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工作室。学科平台和研究条件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科技创新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健全创新支持政策

为建立健全师生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和奖励,学校和学院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政策,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各级别的科技创新活动。

1.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竞赛暂行管理办法》《河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实践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河北农业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推荐办法》等文件。对创新竞赛获奖、发表创新学术论文的师生进行奖金、称号和学分等方面的奖励,此外在教师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项目中予以加分。

2.其他支持。学生可获得创新学分,在推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定、综合素质测评中进行加分。此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情况也是评选校级优秀学风班、校级、省级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并且,学校双创中心对于获得各类国家级竞赛奖励的师生也会颁发表彰性奖金。

(五)优化创新课程体系

从2002年起,学校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学分制”,在2005年、2009年、2016年和2017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完善和优化了课程体系。制定了现有4个专业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和“专业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框架图”。学院在制定和修改课程体系过程中,着重加强实践环节实训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课程实训满足学生创新愿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7]。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后,实验、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9.0%以上。在课程教学实验项目中,综合性和设计性项目占实验项目总数的30%以上,实验项目的内容也得到优化和更新,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了课程实验。开设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制药综合教学实习。教学实习除在校内和市区基地进行外,植物学实习到清西陵山区、生态学到白洋淀湿地、制药综合实习到石药集团、华北制药、安国制药企业等单位和区域进行,让学生感受生态环境和生产场景。

2.增加并优化科技创新课程。彻底理清相关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在保证课程体系的整体性、逻辑性和衔接性的基础上,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高级生物化学、农业科技发展等启发和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的课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和手段,在老师指导下完成1篇研究型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查重检验和创新性论证。曾凡力博士为全校生命类学生开设“Bio-X创新科研综合实训”课程,选课人数每学期达到180人以上;学院吴立柱、张靖、刘赫楠老师担任学校“双创中心”创新创业课程。在2018年河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学院数次召开会议研讨,落实课程育人的教学体系。

(六)加强科技创新训练

学院积极申请各级别科技创新项目,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充裕科技创新资金。采取系列训练措施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平台项目实现学生创新梦想。学院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此外还自筹资金,每年设立20项以上的院级创新课题,每项资助5 000~7 000元。由学生自己组织团队申报(每组5人左右),通过专家论证、师生互选,确定指导教师,研究周期2~3年。项目结题要求以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及其以上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论文。近3年学院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课题10项、省级11项、校级23项,学院自立84项,科技创新活动基本惠及全体学生。

2.基础训练衔接创造研究。学生除完成日常的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外,从大一下半年起,带着项目任务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由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和导师对口指导。首先进行基础训练,包括基本试验操作,规范使用器皿和仪器,规避实验安全风险,而后逐步开展课题的文献查阅、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设计方法、难点重点、控制误差等科研基本素质训练。研究试验完成后,科学分析数据,凝练创新成果,规范撰写报告。创新成果及时发表,并积极在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科技论坛或创新竞赛中展示和交流,接受实践和社会检验。

二、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1.学习成绩优秀。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和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名列前茅,涌现出2个国家先进班集体,6个省级先进班集体,研究生录取率持续居高,读研学生中70%以上考入了教育部直属大学和国家级科研单位。学生考研和就业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使多数学生都成为单位的学术尖子或技术研发骨干。据不完全统计,75%以上的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毕业生李君和太帅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Plants、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2.科技创新成果获奖水平高。学院学生大面积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每年涌现大批优秀创新作品和成果,推荐最优秀成果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赛事,获奖数量多,获奖等级高,凸显了学院长期坚持创新育人的成绩:

在历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8项,学生最喜欢的10件作品13项。在第二、三、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4项。在第三届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获得一等奖。2015年获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获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另外在河北省第二届、第三届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在全国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在保定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018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1项。2019年11月8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实现了该项赛事河北农业大学一等奖的突破;获得三等奖2项。2017年,首届京津冀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新星杯”演讲大赛学院代表学校参加了大赛,共有7位选手通过河北省初赛,其中“本科组”4人、“研究生组”1人、“青年科技工作者组”2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张玉洁荣获本次比赛“本科组”二等奖,另有5人获优秀参赛选手奖,为学院和学校赢得了荣誉。

近5年,以学院本科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收录4篇,国内一级学报发表8篇。

三、结语

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提出了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内容及预期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平台、健全创新政策、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训练几个方面介绍了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及其理论认识成果。学院一贯坚持实施立德树人和创新引领的指导思想,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大批生物科学类优秀创新人才,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猜你喜欢

河北农业大学竞赛课程体系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看竞赛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创新思维竞赛(3)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