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蜜蜂产业与蜜蜂文化的多方位发展
2020-12-21范存鑫胡福良
范存鑫,胡福良
(1.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1701班,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1 唐代以前的蜜蜂文化与产业
在中国的文化与日常生活中,蜜蜂具有重要的地位。“蜂”字最早见于《诗经·小毖》的“莫予葬蜂,自求辛螫”,而“蜜”字则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明文记载, 《礼记·内则》更是将蜂子、蜂蜜等列为贵族独享的饮食,可知中国先民至迟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注意到野生蜜蜂并开始使用野生蜜蜂的蜂产品了。
中国古人始终认为蜜蜂具有神秘的灵性,称其为“灵虫”、“神虫”,特别是在长期对蜜蜂活动的观察中,又将蜜蜂社群的井然有序与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建立了联系,即所谓的“蜂有君臣之礼、君臣之义[1]”,如晋代郭璞的《蜜蜂赋》就称蜂王为“大君”而诸蜂拱卫在侧,这种与政治的联系就使得蜜蜂在封建社会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然而,相对于蜜蜂文化的不断丰富和拓展,蜜蜂产业在隋唐以前的社会却始终处于相对原始和初级的阶段,其特点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一是蜜蜂产业主要依靠野生蜂产品的获取。《山海经·中次六经》记载的:“平逢之山……名曰骄虫,是为螯虫,实惟蜂蜜之庐”[2]。可以看成是中国人工驯养蜜蜂的萌芽阶段,此后虽然有“姜岐授蜂”[3]使得养蜂规模有所扩大,但社会整体的蜜蜂产业仍属半野生状态,“深山割蜜”依然是获取蜂产品的主要途径;二是蜂产品仍难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蜂产品虽然已经不再具有“人君燕食”的崇高地位,但蜜藕、蜜鱼肠酱等做工繁复的贵族饮食仍是此时主流。另外,随着《神农本草经》等医药专著的流传,蜂子、蜂蜜、蜜蜡等药中上品更是被视作“神仙长命”药,深受权贵追捧。除此之外,蜂产品还时常作为朝贡出使的国礼,如渤海国出使日本便是用蜂蜜作为两国友好的凭证[4],可见唐代以前蜂产品的珍稀程度。
然而,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使蜜蜂产业革新的重要因素,如西晋时期以蜜蜡涂器吸引野蜂,南朝时期的“以蜜涂桶”来吸引野生蜜蜂充作家养的情况。这类简易的技术革新受到战乱的限制未能快速传播普及,但这些改变的萌芽在战乱结束后的大唐盛世迅速开花结果,由此催生出空前灿烂的蜜蜂文化和多方位发展的蜜蜂产业。
2 唐代养蜂业的转型与蜜蜂文学
2.1 唐代养蜂区域的扩大化
唐代以前,人们获取蜂产品或者驯养蜜蜂的地点基本都位于“平逢之山”、“远方诸山”一类的偏远山地,而原始蜂箱技术的出现使得驯养蜜蜂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大,出现了“远方深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5]的情况。总的来看,唐代以前的蜜蜂产业仍处于半野生的状态,生产区域还不能摆脱山地原生环境的限制。
这种情况在隋唐时代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这也与家庭养蜂技术的普及密切相关。根据《新唐书》记载地方进贡蜂产品的情况(表1)来看,山西、陕西所处的关中平原跃居蜂产品进贡的主要产区。此外,太湖平原、四川盆地、浙闽地区等地形相对平缓的区域也出现了闻名一时的特色蜂产品,这些情况一方面体现出唐代空前辽阔的养蜂地图,另一方面远离深山的养蜂尝试也成为此时家庭养蜂业快速发展、蜜蜂产业开始转型的重要佐证。
2.2 唐代养蜂业的进步与其在文学中的体现
唐王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养蜂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养蜂隶属小畜,在封建经济中的地位不高,因而明文记载唐代养蜂业的史料颇为少见,反倒是在唐诗、杂记中保存了很多反映当时养蜂业进步转型的描述,唐代别具一格的蜜蜂文学与这一时期的蜜蜂产业转型一起成为了中国养蜂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2.1 家庭养蜂业的萌芽与普及
唐代的养蜂事业出现了重要的转向,得益于魏晋以来原始蜂箱技术的进步,当时的蜂产品主产区几乎都出现了技术较为粗放的家庭养蜂业。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 中就记载:“壬戌年,有蜂如麻子蜂,胶土为窠于庭前檐,大如鸡卵,色正可爱”[7]。酉阳位于唐代荆州,约为今湖北省境内,正是当时重要的蜂产品进贡区。根据段氏的记述,可知当时百姓的私人住宅中已经出现较为普及的蜜蜂养殖情况。虽然受限于史料的匮乏,不能全面地了解家庭养蜂的技术水平,单从“胶土为窠于庭前檐”一句也能看出当时对蜂巢和蜂场的人为影响和保护。
2.2.2 蜜源植物的人为选择,目的性地获取蜂蜜
唐人对蜜蜂与蜂产品的喜爱与日俱增,相应的要求也逐渐精致化,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蜜源植物进行人为选择,从而获取特定的蜂蜜。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写到“当香收柏叶,养蜜近梨花”[8]。元稹的《蛤蜂》也提到京都开元观出产的梨花蜜,可见诗人对梨花蜜的特殊喜爱。而这一时期的其他蜂蜜名品,如黄连蜜、何首乌蜜等也都逐渐摆脱了百花蜜的头衔,出现了精致化、特定化的趋向,足以看出唐人对蜂产品的喜爱已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
2.2.3 蜜蜂三型蜂的确定
随着唐代家庭养蜂业的发展,人类与蜜蜂越发亲密无间,从而得以观察并逐渐掌握了蜜蜂社会一些分工与细节。唐代以前的文本中,多用“蜂”或“蜜蜂”进行泛指,偶尔有“蜂王”的表述也未必是生物性的判断,而可能仅仅是对封建王朝统治者的附会。唐朝时出现了对蜂群认知的重要分化,《酉阳杂俎》首先记载了“相蜂”(又叫“将蜂”) 的存在,所谓“蜂每岁三四月则生黑色蜂,不能采花,但能酿蜜,不死则蜂群饥”。根据段氏记载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杨淑培老师认为这指的就是雄蜂[9]。另外,现在的一些研究提出有些雄蜂也参与酿蜜的观点也与唐人的记载不谋而合,可见唐代蜜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自此以后,中国古代对蜜蜂类别的认识基本确定,蜂王、相蜂、常蜂(工蜂) 的表述较为稳定地出现在唐代以后的相关文本里。
2.2.4 蜂产品类别的增加
唐代的蜂产品加工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除了原有的蜂产品——蜂子、蜂蜜等不断向精细化发展,蜂蜡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也成为这一时期蜂产品类别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前文表1:《新唐书》所见唐代地方进贡蜂产品情况可知,以蜂蜡为原材料的蜡丸和蜡烛已经成为唐代蜂产品进贡的重要门类,蜜烛更是权贵们竞相追捧的佳品,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墓的大型壁画上就画有蜂蜡制成的蜜烛,其粗细与烛心与今天的石蜡烛接近,颜色明黄。此外,蜂蜡的普及也推动了蜡染工艺的进步,这项诞生于汉代的艺术得以在唐朝重新焕发活力,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
总而言之,唐代是中国养蜂业与蜜蜂产业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蜜蜂与人类建立起亲密的互动关系,广泛存在于唐人诗歌与杂记中的蜜蜂文学正是这种亲密关系的佐证。此外,唐代蜜蜂产业的进步还极大提高了养蜂业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唐人董鄂的《四时篡要》首次将养蜂业列入农书,养蜂从此告别了“杂畜末类”而进入到正式的农书序列,驯养蜜蜂、获取蜂产品也成为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
3 唐代蜜蜂产品的多领域应用
唐代的蜜蜂产业出现重要的发展和转型,蜂产品的种类与质量也相应地实现产品升级,而旺盛的消费需求又反过来促进了产业链的延展与产业规模的扩大,从而形成了良性的产业循环。唐代的蜂产品在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关注唐代蜂产品在美容和药用饮食2 个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3.1 唐代蜂产品在美容领域的应用
蜂产品应用于美容方面的记载早在晋代就已经出现,无论是蜂蜜、蜂胶、蜂花粉、蜂子,都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滋润皮肤的作用,从而在中国古代化妆品和保养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应用于美容的蜂产品以蜂蜜和蜂花粉为主,也有少数文本提到蜂子的美容保养作用。
3.1.1 蜂蜜用于美容
蜂蜜具有增强皮肤活力,减少色素沉着的作用,无论内服外用都能达到使皮肤细腻白皙的美容作用。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著作《千金翼方》中就收录有诸多专门利用蜂蜜这一特性的药方,且这类药方多为美容养颜所用,颇为有名的“令面白媚好方”与“灭瘢(斑)方”的主材都是“白蜜一升”。唐人甄权的《药性论》也提到经常以蜂蜜调和温水饮用可以改善面部气色,使人“面如花红”[10]。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蜂蜜的保健作用,唐代将蜂蜜应用于美容也是对其整体保健功能的进一步细化。
3.1.2 蜂花粉美容
蜂花粉是蜜蜂采集植物花粉并与花蜜、唾液共同储藏、发酵而形成的花粉团。 《木兰辞》记载:“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其中的花黄就是蜂花粉调和树脂和蜂蜜制成的,而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有“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11]的诗句,可见蜂花粉作化妆品的传统在唐朝有很好的继承。另外,蜂花粉还用于制作“香丸”,当时的贵女有自小服食“香丸”的风尚,长期服用可以“笑语生香”,极尽风姿,这种服用“香丸”的传统对中国古代女性的闺阁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所记的薛宝钗服用“冷香丸”也可见蜂花粉美容的余韵。此外,唐代使用蜂花粉进行美容养颜离不开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大力支持。据记载,每逢花朝节,女皇都会派人以蜂花粉和米、醋混合研碎,制成“花粉糕”供自己健美增艳,偶尔才作为恩典赏赐给臣僚,武则天晚年仍能面容姣好、气色上佳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食用蜂花粉的。
3.1.3 蜂子对美容的作用
蜂子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最初的药用价值就强调了“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的美容作用,唐朝编撰的《新修本草》继承了这一说法,并进一步提出了蜂子的2 种具体的炮制方式,即“取其未成头足时炒食之”、“又酒渍以敷面,令面悦白”[12]。此外,根据唐人的杂记可知蜂子的应用相较蜂花粉更为普及,不少地方都形成了一套自己收取蜂子,烹饪调制的独特办法,如刘恂的《岭表录异》就记载了今安徽宣城、歙县一带“以盐酪炒之”的处理方式,这些具有保养功效的蜂子作为地方特产深受唐人的喜爱。
3.2 唐代蜂产品的药用、饮食
中国古代强调药食同源,蜂产品大多药性温良,具有良好的滋养效果,一向都是食疗保健的佳品,而唐代蜜蜂产业的发展也使得蜂产品的药用、饮食都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3.2.1 蜂蜜的药用与饮食
蜂蜜具有“除众病,和百药”的功能,性情温补,兼具药品和饮食的双重身份。唐人王绩在其诗作《采药》 中就提到“参花蜜”,显然是将蜂蜜作为常备的药材进行储备的,其他有关医药的杂记也不鲜见黄连蜜、参花蜜等蜂蜜的记载,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也在《千金翼方》 中收录了煎制蜂蜜,调和丸药的具体方法。此外,唐代蜂蜜的保健作用还体现在道教的养生弹药上。道教强调服食丹药以求长生,而蜂蜜就是调和丹药的重要辅材。
蜂蜜的应用更多是集中于日常的饮食,它既是独具特色的食材也是提供甜蜜风味的重要调味品,其代表性的食物主要包括蜜饼、蜜酒和蜜渍食品。蜜酒和蜜饼出现得很早,早在《楚辞》 中已经可以见到其雏形,到了唐朝,蜜酒更是成为风行一时的酒品,在当时主流的葡萄、秫、黍、杭、粟、曲、蜜这7 类流行酒中,蜜酒与葡萄酒凭借无需发酵的特点与风味成为深受上流社会喜爱的佳酿。此外,唐代的蜜渍食品也极为丰富,当时人们习惯用银质器皿盛放蜜渍食品,往往一次就会吃下数钵。
3.2.2 蜂花粉的药用与饮食
中国古人虽然对蜂花粉的药用机理并不完全清楚,但始终将其视作一种具有神奇功效的灵材,《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如此。唐代将蜂花粉入药主要采用香蒲科的植物,即蒲黄,《新修本草》记载:“蒲黄,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淤血,久服轻身,益气力”[12]。松花、玉米花的蜂花粉也有类似蒲黄的功效,唐代诗人李商隐就曾服食玉米花的蜂花粉治愈了积年的黄肿病症。松花粉还被用于酿酒,有治疗风疾、疏通血管的功效。此外,蜂花粉还用于多种美食的制作,最有名的莫过于武则天钟爱的“花精糕”,众多文人雅士也都对食用蜂花粉十分倾心。
4 结语
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蜜蜂产业在唐朝迎来了关键的转型和重要的发展。在继承了此前养蜂业成果的基础上,唐代的家庭养蜂业不断壮大,蜂产品的产区扩大到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以及浙闽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蜂产品品牌开始成形。此外,唐代的养蜂技术实现了突破,原始蜂箱技术不断进步,人为干预蜜源植物目的性地获取蜂蜜成为可能,蜜蜂的生物特点也渐渐清晰。蜂业的进步与蜂产品的多方位应用在唐朝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蜂产品在饮食、药用、美容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些显著的成果,唐朝的蜜蜂产业与蜜蜂文化走向了繁荣,并在整个中国传统蜂业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