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白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控技术
2020-12-21源朝政郑明燕高小峰周晓静李金玲
源朝政,郑明燕,高小峰,王 虹,周晓静,李金玲
(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大白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高40~60 cm,全株大多无毛,有时叶下面中脉上有少数刺毛。原产我国北方和地中海沿岸,是我国的传统蔬菜,目前南方地区已成为大白菜主产区,种植面积占秋、冬、春菜种植面积的40%~60%,其种植面积和消费量在全国各类蔬菜中居首。白菜以柔嫩的叶球、莲座叶或花茎供食用,可炒食、做汤、腌渍,是我国居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蔬。在北方的冬季,大白菜更是餐桌上的常客,故有“冬日白菜美如笋”之说。在大白菜生产中,受到病毒病、霜霉病、根肿病及菜青虫、菜蚜等病虫害的影响较大,造成品质和产量下降,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从大白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介绍。
1 病毒病
1.1 发病症状
病毒病又称孤丁病或花叶病,在各生育期均可发病[1]。苗期心叶叶脉失绿后产生浓淡不均的绿色斑驳或花叶;成株期受害,叶片皱缩、凹凸不平,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在叶脉上也有褐色的坏死斑点或条纹,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矮化,不包心,病叶僵硬扭曲,皱缩成团。
1.2 发病规律
病毒病是危害大白菜的重要病害,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田间病害主要通过蚜虫和靠汁液接触传染。大白菜对温度适应范围甚狭,生育适温为18~21 ℃,温度上限25 ℃。高温干旱环境易发病,在28 ℃时,芜菁花叶病毒的潜育短,只有3~14 d。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不利于发病,若相对湿度在75%以下时,一般容易发生病毒病。苗期一般在6片真叶以前容易受害发病,危害越早,发病越重,6片真叶以后受害程度明显减轻。
1.3 防控技术
白菜病毒病由蚜虫传播,因此防治蚜虫至关重要。蚜虫早期防治,适用药有5%啶虫脒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和2.5%溴氰菊酯乳油等,发现病毒病株及时拔除。蚜虫发生期,可用10%吡虫啉2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施1次,连防2~3次。在防治蚜虫的基础上,白菜感染病毒病后,可用1.5%植病灵2号 800倍液或病毒克星、康润一号1 000倍液叶面喷雾,每隔7 d 喷施1次,连防2~3次。
2 霜霉病
2.1 发病特征
白菜霜霉病是秋季露地大白菜的重要病害之一,可在大白菜的全生育期危害,白菜整个生长期内均有可能发病,且以叶片发病为主。发病初期,叶面会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转为黄褐色,病斑扩大后常受叶脉限制而呈三角状。在高温条件下,病部常出现近圆形枯斑,严重时茎及叶柄上也产生白霉。潮湿情况下,病斑背面产生白霉,严重时外叶大量枯死[2]。白菜进入包心期,条件适宜时叶片上病斑增多并联片,叶片枯黄,病叶由外叶向内叶发展,严重时植株不能包心。种株受害时,叶、花梗、花器和种荚上都可长出白霉,花梗、花器肥大畸形,花瓣绿色,种荚淡黄色,瘦瘪。
2.2 发病规律
霜霉病由芸薹霜霉菌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白菜在育苗期间和春季定植后,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或由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侵入幼苗。而秋季棚室白菜的菌源主要来自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病菌侵入寄主后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频繁的再侵染。病菌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8~12 ℃。孢子囊萌发的温度 3~25 ℃,以7~13 ℃最为适宜。
2.3 防控技术
(1)选用抗性强的品种,降低霜霉病发生概率。(2)药剂拌种。用种子质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可有效防治大白菜生长期霜霉病的发生。(3)合理密植,适当晚播。中、早熟品种种植密度为3.75~4.50万株·hm-2,晚熟品种种植密度为3.0~3.6 万株·hm-2[3]。(4) 平衡施肥,合理轮作。追施多元素复合肥,避免偏施氮肥,并与非十字花科作物隔年轮作。(5)拔除中心病株和清理病叶。早期发病可以拔除中心病株,发病普遍时尽早将病叶和重病株清理出田,并及时做无害处理。
3 根肿病
3.1 发病特征
根肿病是一种由鞭毛菌亚门芸苔根肿菌(Plasmodiophoa brassicaeworon)侵染十字花科植物根,并使其发生病变而造成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病菌通过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在适宜条件下,休眠孢子囊萌发生成的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幼根、根毛,发育成变形体,最后变形体进入根部皮层组织和形成层细胞内,剌激其分裂和增大,9~10 d即可形成根肿块,俗称大根病。病害发生后直接妨碍营养成分向植株地上部分输送,蔬菜长到中期,严重的在前期就出现根部腐烂,造成成片的蔬菜大面积死亡。
3.2 发病规律
该病菌在土壤中长期生存,经土壤传染白菜及其他十字花科植物。调制种子时,带菌土粒附在种子上,可以导致种子传染。病原菌的发育温度为9~30 ℃,最适温度为20~24 ℃。孢子萌发芽管和病害进展的适温为18~25 ℃。土壤呈酸性有利于病菌繁殖,pH值7.2以上的碱性土壤则难以繁殖。病菌以休眠孢子囊残留在土壤中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借雨水、灌溉水和农具等传播。干旱年发病少。
3.3 防控技术
(1)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5 年以上的轮作。种子选用抗病品种,并用0.3%的40%拌种双粉剂加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2)清除病株,并进行深埋或焚烧,切断病毒源头,降低发病率。施用石灰改变土壤酸碱度,石灰粉75~100 kg·667 m-2,或发病初期用15%石灰乳灌根,300~500 mL·株-1。并在苗期及时喷施新高脂膜防治病菌感染,促使幼苗成长。(3)加强管理,生长期适时浇水追肥,中耕除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喷施壮茎灵可使植株茎秆粗壮、叶片肥厚、植株茂盛。同时可提升抗病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
4 菜青虫
4.1 发病症状
幼虫以食用叶片为主,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危害重的仅剩叶脉,严重影响白菜生长和包心[3]。如果幼虫包进叶球里,并在叶球内进食和排泄粪便,会降低白菜商品价值。
4.2 防治技术
(1)合理轮作。可与瓜类、茄果类蔬菜进行轮作,降低虫害发生率。(2)诱杀成虫。菜青虫具有趋光性,成虫期可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减少产卵数量。(3)化学防治。成虫期采用25%珪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0%菊马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施[4]。孵化盛期至3龄前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2.5%氟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兑水喷雾,10~15 d喷施1次[5]。
5 菜 蚜
5.1 发病症状
菜蚜在蔬菜叶背或留种株的嫩梢嫩叶上危害,造成节间变短、弯曲,幼叶向下畸形卷缩,植株矮小,影响包心或结球,造成减产。留种菜受害不能正常抽薹、开花和结籽。
5.2 发病规律
温暖地区或在温室内以无翅胎生雌蚜繁殖,终年危害。长江以北地区在蔬菜地内产卵越冬,次年春3—4月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后产生有翅蚜,向其他蔬菜上转移,扩大危害面积。
5.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与高杆作物进行套作,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菜株早生快发,增强抗蚜力。(2)化学防治:蚜虫发生期,可交替使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稀释液、60%艾美乐水分散剂1 500倍液和20%康福多可溶剂6 000~8 000倍稀释液,每隔10 d喷施1次,连喷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