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一个对你好的人
2020-12-20曾颖
小蕊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在家里请一位朋友吃饭。这天,所有的食物都是她亲手制作的,包括茶点、菜品和饭后的水果沙拉,桌上摆着新采的鲜花,连摆餐具的方巾也是依著客人的喜好。所有的一切,都透着一种庄重与温柔。
小蕊将这一天称为“感恩日”。所有被请者,都是她认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对她有过启示和帮助的朋友,为了不将这个日子与“应酬”混同,所有客人与她都没有现实利益的交集。
我有幸成为小蕊感恩宴的客人,是因为一件我早已忘掉的小事,似乎是某天我说的一句无心之语,意外地打破了困扰她许久的心结,她由此心存感激,并邀请我成为当月感恩日的主角。
那天,喝过她酿的梅子酒,吃过她做的牛排和小蛋糕,沏下一杯小青柑,在软软的茶香中,我向她问起了好奇已久的话题——为什么每月都安排这样的感恩日?
小蕊回忆道:感恩日的启示最初来源于妈妈。那一年我14岁,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
由于是单亲家庭,生活更加艰难,也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悲观,总觉得事事不顺心,踢到一块石头都会往阴谋去想,甚至连美丽的云彩背后,仿佛也藏着一个与我作对的神仙,想要看我的笑话。我每天像找碴儿一样生活,没不痛快就找不痛快;有小不痛快,就一定要搞出大不痛快。还不计后果地去伤害身边所有人,那时的我将人们的叫痛与反击当成证据,证明人间原本无情。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我想象出来的。我像独自夜行的人用胡乱瞎想的妖魔鬼怪来吓唬自己,慢慢地,我越来越不信任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自闭。
母亲看出了我身上的苗头,但她没有埋怨我,只是在一个寻常的周末,她做好一笼包子,挑了最大的几个,用提笼装着,放到我面前说:“给你一个任务,把这几个包子送出去。”
“送给谁?”“送给一个对你好的人!”
“没有哪个对我好!”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再仔细想想。”
“那就送给你吧!”“我是你的妈妈,对你好是理所应当的,我希望你把包子送给那个本没有义务对你好,但又对你表现出善意的人……”
“有这样的人吗?我可没觉得。”“是没有,还是没感觉到?”
母亲变得严肃起来,但转而又继续温柔地说,“就当是帮妈妈,好好回想一下,有没有对你好的人,哪怕是一丁点儿的。你看,我这一笼包子,就是打算送给同事徐阿姨,我每次有事,她都要帮我值班,从来没怨言,让我心里很过意不去。”
妈妈这么一说,我心里莫名地闪现一个身影——那是学校车棚里守车的魏爷爷,每一次看我打气很吃力,他都要帮我。
听我一说,妈妈很高兴,把提笼交给我,说:“看,也不是没有对你好的人,是吧?”
“这也算?”“当然,善意不管大小,总是让人觉得暖暖的,多暖几次,心就不冷了。”妈妈说这句话时,声音有种出奇的宁静,又含着一丝丝甜。
那天,我把包子送给魏爷爷,并说了送包子的原因。魏爷爷很高兴,后来对我的车更关心爱护,再后来竟发展到给更多的女生打气,乐呵呵的样子令人感动。
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妈妈就会做包子,并让我回忆和检视这段时间生活中遇到的好人。回忆后,我便把包子送给了病假中帮我抄作业的邻桌,下雨天把伞分享给我的小玲,帮我解答难题的邻家哥哥……我发现,身边其实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只是以前没有在意而已。妈妈所做的,就是让我通过回想那些被忽略的善意,重新认识世界。
在之后的许多日子里,我们在夕阳下一边揉面和馅,一边回忆生活中人们对我们的善意,并将这份感激,擀进面,揉进馅,包到包子里,蒸出一屋子温暖芬芳的香气。这香气或许就是我感恩日的源头吧,就像现在你我同饮这杯泛着清香的小青柑,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这也是我不断成长的动力。
(摘自“曾颖眼中的世界”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西米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