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与《鲁迅批判》
2020-12-20张希
张希
1935年的一天,一个青年给鲁迅先生写信,打算索取先生的一张照片。看到此处,你可能会认为,这青年一定是鲁迅先生的“铁粉”,想要一张偶像的签名照。事实却不是如此,来信的青年叫李长之,是一个25岁的文学评论者。他向鲁迅先生要照片的目的,是给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做封面,这本书就是《鲁迅批判》。
李长之当时正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冯友兰,他是新文化思潮影响下的一代文学青年,从小阅读鲁迅著作,对鲁迅的作品推崇备至。李长之喜欢鲁迅的作品,但绝不是像普通粉丝那样,对偶像的一切都全盘接受,而是以一种朴实、率真的态度,认真分析作品,并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在《鲁迅批判》中,他就直言不讳地列出了“鲁迅文艺创作中的失败之作”,包括小说《一件小事》《端午节》《在酒楼上》《兄弟》等。他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故事太简单”“独白过于单调”“(作者)不善于写城市题材”等方面。对于鲁迅的杂文,他在对其思想性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批评鲁迅“执笔于情感太盛之际”,不够含蓄,他认为鲁迅常常“过度发挥其情感”“把事情看得过坏”,从而破坏了文字的美感。更为深刻的是,李长之甚至以哲学思辨的标准评价鲁迅,“他没有深邃的哲学脑筋,他所盘亘于心目中的,并没有幽远的问题,他似乎没有那样的趣味。”
由此可见,《鲁迅批判》对鲁迅的批评是相当尖锐的。虽说书中有些观点并不准确,有些主观性,但应该说,年轻的作者始终努力秉持求真的态度,以一种独立、科学的评论精神完成了全书。而更值得称道的是,在本书中,李长之对文学评论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他将作品与作者的经历结合到一起,将鲁迅的作品与鲁迅的性格和个人生活及其精神世界相联系。他要努力走进鲁迅的内心,体察鲁迅的思想脉络。他采用精神分析方法,辨析鲁迅的思想,进而解读其作品。如此大胆的批评和别出心裁的评论方法,让《鲁迅批判》成为鲁迅研究领域的经典。
回到上文,大家想必非常想知道,鲁迅先生看到李长之这封信后的反应。先生看完信后即给李长之寄了一张自己的标准照。在此之前,先生已看过这个青年对自己作品的一些批评文章。尽管对某些观点,先生有不同看法,但对这本书的出版,鲁迅非常支持,并给予大力帮助。对《鲁迅批判》中所提到文章的创作日期,先生还逐一给予订正。先生还特意回信一封,针对李长之书中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看法,比如先生认为,措辞激烈、文章锐气过盛,总比“小心翼翼,再三修改稳稳当当好”。
《鲁迅批判》全书不到10万字,不过就是一本小册子,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独占两个第一:第一本成体系研究鲁迅作品的专著,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经过鲁迅先生亲自批阅的批评鲁迅作品的专著——因为先生在第二年就去世了。
我感觉这两个“第一”颇堪玩味。1935年的鲁迅先生已在中国文坛享有极高声誉。他在思想上、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面对李长之这么一个“无名小辈”的批评,先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愤怒、生气以及不屑。即便这些批评中有不够准确、欠妥的地方,先生仍认真对待,不仅没让作者进行任何修改,反而帮助他将批评自己的文字出版发行。这种鼓励年轻人勇敢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学术自由精神,充分彰显了一代文坛巨匠的宽广胸怀。鲁迅先生是用實际行动告诉我们:年轻人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挑战权威。
(摘自2020年4月30日《今晚报》,豆薇图)